戴上口罩後的著裝形象,很自然地把對方的注意力引為全身,而不再主要為面容。這時候的服飾形象是需要通過整體著裝、細節搭配再加上舉手投足所共同構成。如果服裝款式不符合這一職業特徵,即過於袒露,過於時髦,過於性感,極易引起交流或交易對方的提防。有些現代女性在職場著裝也是壓低領口,以露出乳溝,並說這是「事業線」。這種理解是錯誤的,也許某一次成功或一段時期獲得自己的佳績,但長久下去的希望很小,甚至引起不良後果。
職業裝的關鍵之處是贏得對方信任和尊重,男青年著裝也存在這一問題。一身西裝或淡雅顏色的T恤、鄭重的短袖衫配深色長褲,能讓對方相信這一位工作人員是值得與之交往的。相反,穿一條七分褲,露著腳脖子,再登一雙白膠底的隨便什麼鞋,馬上就使對方認為你雖然很時尚但很嫩,歲數再大也是裝嫩。因為這種很輕鬆、很愜意、很吊兒郎當的服飾形象,說明著裝者沒有擺正自己的位置,起碼是沒有考慮到場合與交往對象。我在一部描繪職場生涯的電視劇中看到一位男主角,他身為老闆,好像是個什麼「總」,有時著正裝,有時穿現在正時尚的又瘦又短的長褲,或許那是在職場與休閒的「擦邊」時間範圍中,但給人的印象會是截然相反的。儘管老闆也有職場下的時候,可是一味追時髦的結果使自己專業形象模糊,特別是「扮」為盲目追時尚的個別青蔥少年,完全詆毀了一個職場中堅應有的成熟與幹練。
看起來,職場著裝太像時裝肯定不是什麼好事兒。那麼,是不是就需要老套子呢?也不行。職場著裝要符合新時期或縮小為新業態下的最新式樣與總體風格,也就是說,要在職場著裝這一特定環境中再行時尚。這樣一來,可以給對方以意識很新,生活很陽光,了解綜合事態,掌握前沿信息,做事肯定可靠的印象,由此而來的將是以一當十,事半功倍。反則結果也反之。
我講了幾十年的「著裝藝術與服飾文化」,六項內容中就包括「著裝與言談舉止」。戴上口罩後的口形看不見了,若想讓領導、同事和客戶相信並重視自己,著裝者除了服飾潔淨並恰到好處外,還要用身體語言來補充表達意願。如,注意社交距離在當下就是一種禮貌,別湊到跟前去顯得很親熱,這會使人感到你不懂規矩而且不懂科學。是否照原來那樣握手,也是很微妙的瞬間,因為中國控制新冠肺炎疫情非常成功,所以自4月份以來人們在久未見面時還是握手。但是,這也有個例外,有時對方並未有此準備,你愣伸出手去未免顯得魯莽。所以說,互相都自然時就照樣握,對方未有伸手的意思,切勿強去拉住人的手。想當年,「非典」流行就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以致近二十年來,比如我就不想吃別人夾到我跟前的菜,好多人堅持隨身帶著溼巾,這都是「非典」流行「後遺症」。
當然,以上說的是防疫常態化下的職場著裝禮儀,還有新業態中的網上直播帶貨呢,那也屬於職場著裝禮儀範疇。別看手機屏上只出現直播者的局部形象,這是一張不用戴口罩的臉,可是著裝也需注意,穿對了可以直接提升銷量,比如以果樹為背景的不妨扮成村姑樣兒,又可愛又可信,給人一個足足的原生態氛圍,否則西裝套裙顯得很做作,不倫不類,喪失許多真實感。只是,漁民在海邊,農民在田裡推銷自己產品時,最好是土氣中又很潔淨,這更適合當今的網上購買需求。
有人問我,職場著裝如何具有文化性,這很簡單:多看書,看世界名著,外加背誦唐詩宋詞,而不是只看手機。「腹有詩書氣自華」嘛!說多少具體的都不如著裝者本身有修養。
職場著裝的原則不用變,但時代發展了,一些微調還是不能疏忽。新業態可理解成一種新的職業環境,適者生存是常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