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 擊 關 注 禾 寫 電 影 ,記 得 加 星 標
電 影 是 一 所 好 大 學, 從 此 一 起 做 同 學
寫在前面:
唐人喜驕傲。晉人揚風骨。
迷戀歷史的人聰明、板正,不過心中總有一個自己最喜歡的時代。
《長安十二時辰》裡給觀眾重現了一個盛世。
不僅如此,《長安十二時辰》之所以被誇贊是良心劇,除了本身劇本和製作的高水準,還有每個角色的「特殊性」。
易烊千璽飾演的李必,剛開始略顯呆滯,基本靠臺詞讓觀眾了解「李司丞」這個貴門子弟。
但在靖安司被毀後,李必的慌亂和軟弱中的一點堅持,倒是讓角色變得靈動起來。
和婢女的一點點情愫,也讓這個角色變得更加複雜,不再刻板化。
雷佳音飾演的張小敬,動作戲是驚喜的,不過戀愛戲還是雷佳音一貫的吊兒郎當的風格,比較痞氣,符合角色設定。
另外兩位戲份較重的女演員,熱依扎和李媛。
角色設定都比較有特色和討喜,但單人戲份的時候有點「刻意」。
一個故作自己很有故事,一個耍狠的眼神有的地方,有點像在翻白眼。
在和男演員對手戲的時候情感爆發,戲劇張力出來了。
長安十二時辰,讓我特別驚喜的演員是兩個妓女角色的演員,一個是和書生私奔的,按照原著劇情來說,地牢中讓書生和妓女的故事佔用這麼長的時間,很刻意,但是這位女演員把戲直接壓制住全場,大家都在聽她一個人說故事了。
還有一個鏡頭才一兩秒,但是令人印象深刻毀容妓女,當時就有很多追劇的人,希望再看到她,果不其然,預告顯示後面有她的戲份。
主角演技在線,配角抓人亮眼,主線劇情單元劇情兩不耽誤,補足了題材上對觀眾設置的觀看門檻,所以即使《長安十二時辰》因為主演被打上「小鮮肉」、「流量」的標籤,它也是今夏不可錯過的好劇。
1
裡應外合,長安大劫
主角張小敬,吃的是公家飯,賣的是不良命。
空前的權力,讓長安貴人們得到了不可想像的力量。
而完成這些指令便是長安城內,一個又一個身懷絕技的小人物。
《長安十二時辰》又叫保衛長安二十四小時。
一方想要完成一些事,另一方想要阻止一些事,有百姓因此喪命,也有百姓根本不知繁華長安城底下的暗流湧動,長安洋溢著節日的氣氛:
長安十二時辰裡,百姓命如草芥,你不知道的地方時時刻刻都有人喪命的悲涼。
故事中安排了許多小人物的命運,從小人物的穿著,和表情上,旁觀者就像是一個站在普通人的位置不小心看到了一絲天機。
知道了又如何?小人物只能順應歷史的巨輪,投身進去,變成一粒灰塵。
所以,在我眼裡長安十二時辰給人的感覺和九連真人的歌曲給人的感覺是絕配。
悲哀!可是悲哀中透著希望。唐朝的結局我們看到了,可是依然為那個年代的人的氣度所折服。
「做事,真的會翻身?」
會。世界雖險惡,但做人當求問心無愧。
惡人,是長安十二時辰這個故事誕生的起因。
他們計劃在長安縱火,燒死長安人,燒毀這座繁華的城,搗爛唐人驕傲的心。
龍波等人是火燒長安計劃的執行者,他們都被長安背叛,傷害,因愛生恨。曾經越渴望過長安,而今看著長安的繁華喜樂,就越想毀掉。
但火燒長安的計劃並不是他們這些執行者謀劃,他們的身份只是草民,註定不會被歷史記住,製造大事件的永遠是端坐在小嘍囉身後的上位者。
這部劇裡各種情節,都在表達:
人對抗得了敵人的攻擊,卻往往防不住背後的尖刀。
享受著長安給予的富貴的大人物在叛唐,不在乎百姓性命的風氣正在長安的官場流露,這樣的長安,希望渺茫。
因為,當人越是了解,接近一樣偉大的事物,便容易失去敬畏心,當人的欲望作祟,會產生自己掌控全局的錯覺。
有的人只是站在臺階上,就以為自己看到了一整片天光。將自己當神,卻忘記了,這種力量都是他人給的,再偉大的人,也要記得自己只是人類。
拿到的,不管是聲望,還是錢權,最終是要回饋給大眾的。
2
理想主義,命運會師
《長安十二時辰》中,拯救長安任務的領導者李必,他輔佐太子,立志做宰相。沒有李必,就沒有長安十二時辰。
保護長安和保護太子,都是李必的理想。
但是李必很糾結。一方面,他需要保住太子的權勢,才能保住靖安司在自己的監管下去做保護長安的事情。
另一方面,為了太子的未來,李必堅持徹查長安縱火案是個危險的選擇。因為這個案子導致長安權貴勢力的博弈,已經讓太子陷入危險的境地,這和李必的初衷不符。
李必的老師一直說,李必太嫩,一個年輕人是擺平不了長安的舊問題的。
李必在權力博弈上的弱勢,是因為李必只看到他師長的大義,和太子的寬厚,卻沒看到皇權中的潛規則。
沒有哪個權貴是不魚肉百姓的。改革之所以艱難,就是因為,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某個制度中潛規則的受益者。完全的改革,最後可能就改到了自己身上。
但是李必的「稚嫩」也讓他成為堅守真理的一方。
而長安城裡,接觸不到政權信息的普通人中,也有心繫國家,想要改革的理想主義者。
為馬報仇,拿裁紙刀捅歹徒的豪勇書生。
表面上是太子身邊的紅人,背地裡是個作家的官三代。
張小敬,時而無恥,時而忠義,把自己搞得很狼狽,一個看起來最務實的卻是一個理想主義者。
所以,聰明如李必收服不了他,軟玉溫香的佳人也註定是這個男人生命中的過客。
張小敬若是愛權愛名,憑他的辦事效率,早就升遷。他也可以做個伴隨貴人身邊,作詩賞燈,微笑不語的聰明人。
李必曾經用鯤鵬和蚍蜉舉例,他選了蚍蜉。
所以正是因為相同的特質吸引,理想主義者們長安會師,才有了精彩的長安十二時辰。
3
長安女人,卓然獨立
這部劇中呈現的女性力量,多元化,多視角。
長安的女人,比現代的女人還要更像女權。
唐朝女子著裝開放華麗,長安街頭多的是將自己窈窕身材展示出來的女子。女子可以畫著濃豔妝容,柔媚入骨,看不出她們有一點對性感的羞恥懼怕。
穿著皮草的孕婦:
妝容精緻氣度不凡的妓子:
長安女子也可以穿著便於出行的男裝出去辦事。長安的人,見慣大世面,從來不大驚小怪,包容是長安的特色。
劇中將軍之女雖然是個腦子不太好的角色,但是她的言語中,道出了長安官家教育子女,男女平等,女孩像男孩一樣爭強好鬥,為唐立功,長安,人人有責。
並且長安女子對感情的自由度也是空前的。
比如李必抱著必死的心去拯救長安,想要放婢女去嫁人,但是婢女卻對主人說,不走,就是自己的選擇,公子幹涉不了。
李必對陪自己長大的小婢女愛上張小敬的行為也無可奈何。並沒有什麼身邊女人必須隸屬自己的想法。
另外,長安女子超越現代女權的是,將對男人的愛視作自己的權利而不是責任。仇男,因為一個垃圾就說出男人不是好東西的,是不自信和沒腦子。
越是在乎男人的態度,其實就顯示出骨子裡對男人的懼怕與卑微。
長安的女人,不恐懼愛男人這件事。她們為愛撞南牆是心甘情願的,摸著頭上的血,心裡都是甜甜的。
就像殺手魚腸,她的付出,很像傳統愛情故事裡,被狐狸精迷了心智的凡人。
她不需要別人來點醒,她自己很明白。
一個女子,愛的天崩地裂,天打雷劈。
現代詞彙「舔狗」,透著一股不甘心和小氣。說的感動自己,一味的付出,實際上心裡一筆帳不是替對方算得很清楚嗎?
仗義每多屠狗輩,負心多是讀書人。
妓女和書生私奔,書生貪生逃走的事情一點都不稀奇。
可是在妓女看清書生怕死的真面目後,她的狀態從絕望快速切換到野心勃勃。眼神變得有力發亮,想逃跑的她,跪下讓主人培養自己當最厲害的妓女。
這時候主人答應了,因為想幹魅惑人心的事情,女子色相有個三四分就好,最叫人欣賞的是一個女人美的有靈魂。
4
歷史在變,有些東西沒變
長安十二時辰是個典型的英雄故事,這裡面精英是墮落的,民間的力量是不容小覷。皇權變得越來越腐朽,注重形式,鋪張浪費,可是生活在皇權統治下的百姓卻仍然抱有自己的理想。
這部劇前四集會覺得有點吃力,臺詞像古文,每個角色細節很多,戲份卻很碎很燒。
但是看到第六集,終於明白了長安人骨頭裡的那種驕傲,每個長安人都不敢說了解長安,但是他們心裡熱愛長安,為了留在長安,他們努力做到行業內最好。
不管是官兵還是盜賊,那都是長安的官兵盜賊,和天下的官兵盜賊不一樣。
長安城的人們,熱愛生活,從美食到漂亮衣裳,到買買買,這些讓人想到就忍不住眉眼彎彎的幸福記憶,才給了拯救長安的英雄們信念感。
可以說,是長安各家各戶產生的人間煙火氣像一雙力挽狂瀾的手,託住了搖搖欲墜走向墮落的長安。
長安!長安!距今1200多年。歷史在變,有些東西沒變。
【尊重不同真實觀點,和電影一起成長】
微博/頭條/百家:@影士禾木兄,百度TA說:@禾木兄
丨禾寫電影ID:dsreview丨
「好電影」讓更多同學「在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