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暨大激蕩史

2021-01-10 搜狐網

  百年暨大激蕩史

  □本報記者 萬 靜

  1925年10月,只有師範文憑的曹聚仁被聘到國立暨南學校大學部,「一本正經做起教授來」。那時,國立暨南學校已經從南京遷到上海的真如。同事幫曹聚仁找了一位幫工的女傭,但女工的親友們一直弄不清楚,「濟南大學」為什麼不在山東而在上海的鄉間?「暨南」的校名,更讓她們糊塗。

曹聚仁對她們講了好多回、「可是又是『尚書』,又是『堯典』,又是什麼『朔南暨』,太不容易攪了。」

  時至今日,暨南大學的學生仍不乏這種尷尬。介紹學校時,總要在前面加上「廣州」二字才能講清。今年3月前,在中文搜尋引擎「百度」上搜索「暨南大學」,還曾被好心地提示,「你要找的是不是濟南大學?」

  為著複雜的校名,讓曹聚仁會忍不住「真想打他幾十板手心」的端方,就是百年前暨南大學的前身——暨南學堂的創辦人。

  1906年,兩江總督端方上書光緒皇帝,請求允許「南洋各島及檀香山、舊金山等處僑民」回南京讀書,以「宏教澤而系僑情」。之後,在南京薛家巷成立專門學堂,並取《尚書·禹貢》「東漸於海,西被於流沙,朔南暨,聲教迄於四海」之意,命名「暨南學堂」,意為將中華民族的道德風範和文化教育傳播到南洋等海外各地。

  2006年11月16日,暨南大學將自己的歷史淵源追溯到百年前的暨南學堂,隆重紀念學校的百年發展。

  1906:端方奏請成立暨南學堂

  1908年,新加坡華僑學生林邦彥被當地僑會選派到暨南學堂讀書時,學校的老師除了舉人、貢生、秀才外,還有日本和德國的留學生。有位老舉人上國文課時唾沫四濺,遭到印尼僑生的反對,差點罷課。

  學堂為僑生定製了統一的校服,全用黑色,黑革履,黑呢帽,帽邊鑲金絲線。出門旅行的時候,儼然是陸軍學生,威風凜凜。在回憶錄中談到郊遊時,林邦彥更是對騎小毛驢的技巧津津樂道。

  與他同批的還有後來成為新加坡大學校長的李光前。一次騎毛驢出去玩時,李光前跌掉了兩顆門牙。

  當時的南京市民稱他們為「洋少爺」。在市民們看來,這幫學生面色黝黑,穿著奇裝異服,說著不知哪國的「鳥語」,還擅長打架,雖然出手大方,實在讓人敬而遠之。

  林邦彥是從新加坡回國求學的第一批華僑學生。為防止倭寇和來自海上的反清力量,清政府長期厲行海禁政策,嚴禁官民出洋,並把海外華僑視為「化外頑民」、「天朝莠民」。海外華僑在居住國遭受欺凌和屠殺,清政府反而認定是「孽由自作」,「朝廷概不與聞」。

  一直到鴉片戰爭後,清政府才不得不調整僑務政策,於1893年正式宣布廢除海禁,將海外僑民與內地人同等看待。

  1901年實行「新政」後,清政府更鼓勵國內師生到南洋各華僑學校執教。隨著海外僑校的增多,清政府及沿海督撫還不斷派人到南洋各地「勸學」、「視學」,調查南洋華僑教育的情況。

  1905年,端方受清政府委派,作為五大臣之一出洋考察憲政。端方從歐洲回國,途經南洋,受到當地華僑商人和華僑學校師生列隊歡迎,「大為感動」。在林邦彥看來,這是促使端方奏請成立暨南學堂、免費招收華僑學生回國就學的原因之一。

  1906年11月,被派到南洋考察華僑教育的錢恂,這位新文化運動健將錢玄同的兄長,從爪哇拍電報給端方,說大約有30名華僑學生想回國在南京念書。已經是兩江總督的端方立即表示贊同,之後上奏朝廷。

  1907年2月底,第一批華僑學生21人抵達南京。3月23日,暨南學堂正式開學,成為國內第一所為培植海外華僑子弟而設的學校。為表示重視,端方還親自與21名僑生及全體教職工合影。1909年時,學堂有學生167人,來自爪哇的有70多人。1911年為鎮壓四川保路運動入川前,端方還給每個學生送了一幅自己的肖像。

  1910年進入暨南學堂的陳維龍,是來自吉隆坡的僑生,在回國前,念過幾年私塾和半年新學堂,經學很熟悉,英文、算術卻很差。回國後又發現自己缺乏中國歷史知識,為此,陳維龍特意向國文老師請教,老師回答說,「那很簡單,你把《綱鑑易知錄》看一看,就能應付裕如。」 當時南京書店無存貨,陳維龍趕緊向上海商務印書館訂了一套,「收到時把我嚇昏了,原來它一套書一共有一百幾十冊」。

  陳維龍英文不好,卻又碰到一位留學日本的英文老師。他一直記得這位老師教的英文對話:「請問先生貴姓?」(What is your honourable sirname?)「敝姓陳。」(My humble sirname is Chen.)

  讓陳維龍印象最深的是一位教經學的江先生,背後被學生稱為「江道德」。他最喜歡說「讀聖賢書,所為何事?」為人確也規矩中正。遇有學生犯錯,他並不責罰,反而約他們到家中喝茶,細聲細氣地講道理給學生聽,讓他們記起自己的抱負和父母的期望。往往學生都「痛哭流涕,聲明要痛改前非」。

  暨南學堂的第一首校歌,據說歌詞是遊歷南洋多年的康有為所寫。不過陳維龍念書的時候,唱的校歌是另外一首《孔子頌》,歌詞是「聖德與天齊,大哉孔子何巍巍,一匹夫雖未自稱南面,救世心萬古昭垂」。

  暨南學堂的學生是沒有了辮子的一群。1911年10月,武昌首義,各省紛紛響應。駐守南京的張勳領著「辮子軍」攻進南京城後,曾運來大炮對著暨南學堂。學堂趕緊把學生送到上海避難,大部分僑生返回南洋,小部分參加了革命軍,而暨南學堂也因此停辦。

  1927:鄭洪年升級國立暨南大學

  1917年,戰事稍停。11月1日,教育部批准恢復暨南學堂,委派江蘇教育司司長黃炎培為籌辦員。黃炎培邀請巴達維亞(今雅加達)中華學校校長趙正平共同籌劃恢復暨南。

  他們很快擬定了《暨南學校章程》和《暨南學校規復宣言並招生啟》。「招生啟」介紹了暨南學校創辦的緣由:「今將原有之暨南學校從新恢復,擴充規模,改良辦法,分設專科,並經營有利於華僑教育之各種事業,總以華僑子弟回國者得受適宜之教育,造成有用之青年,以增進華僑文明程度,發達華僑實業為宗旨。」

  1918年3月1日,暨南學校補習科正式開課。學校正式更名為「國立暨南學校」。校長為趙正平。5月,開始招收內地學生,以便與僑生互相取長補短。9月9日,暨南學校舉行開學典禮,當時有僑生70人,內地生40人。

  暨南學校將「忠信篤敬」作為校訓,並由清末狀元張謇親筆書寫匾額,取意孔子的《論語》:「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裡,行乎哉?」

  1923年,為了適應學生的增多,並創建大學部,暨南學校從南京遷到上海的真如。真如是寶山縣下的小鄉鎮,離上海十餘裡地,有滬寧火車經過。

  趙正平之後,暨南原教務主任姜琦接任校長職務。姜琦思想開明,在他治下,暨南學校更進一步擴充發展。但暨南學校升級為「暨南大學」,還是要等到1927年6月鄭洪年上任。

  在曹聚仁心目中,真正能體現暨南精神的正是姜琦、鄭洪年兩位校長主政的時期。「那便是僑生最多,富有青春力朝氣蓬勃的時期」。

  鄭洪年曾師從康有為,1927年起歷任國民政府財政部、交通部、工商部、建設部次長等各種職務,對教育問題也非常重視,以教育救國為己任。1907年首次歸國的21名僑生到達上海後,也是由鄭洪年接到南京。

  擔任暨南學校校長後,鄭洪年力主將商科改為商學院,並在此基礎上增加農學院、文哲學院、自然科學院、社會科學院和藝術院五門,將暨南學校擴充為當時惟一的華僑大學——國立暨南大學。

  鄭洪年希望從質量上完善華僑之最高學府的創建,「使華僑子弟得享受世界高深的知識,與祖國優美的文化,以為他日參加祖國一切運動,及提高華僑地位之準備」。他主張「知行並進,實事求是」,將應用技術課程作為大學的必修課;強調華僑的需要,開設《南洋概況》為全校的必修課;還規定每個本科生要掌握兩門外語,第一外語為英語,第二外語從法、日、德、荷蘭、馬來五種文字中選一種。國內生則必須從荷蘭、馬來文中選一種,以便畢業後派到南洋服務。

  鄭洪年曾說,「餘任事之初,以集中人才為先圖,其學有所長,德行足為學子表率者,無遠近皆以禮先之。」魯迅、蔡元培、馬敘倫、胡適、鄭振鐸等都曾應邀到校講演。夏丏尊、周谷城、周建人、曹聚仁、潘序倫、潘光旦、葉公超、梁實秋、許德珩、洪深、黃賓虹、陶冷月、孫大雨等人則被延聘來校任教。

  曹聚仁在暨南學校教外國學生讀《浮生六記》、《老殘遊記》;教中國學生讀《天演論》、《拊掌錄》。在他看來,這些思想方法論和文學批評一類的著作,在過渡時代,對於語文入門,是非常有用的。而他所用的教材,多取自周氏兄弟的《域外小說集》、林琴南的《拊掌錄》這樣用古文體翻譯的西洋文學名著,「一方面可以養成青年對中國古典文學的欣賞能力,一面也介紹了西洋文學名著」。

  在真如時期,暨南學校的僑生佔了學生總數的95%以上,「每逢假日,真如車站一眼看去,都是戴著形形色色的帽子、近於『小黑炭』型的小夥子。」

  真如時的暨南大學,學生最多時有1700多人,這讓校史專家馬興中印象最為深刻。在解放前,大學規模能上千人就已經不錯了。

  真如鄉間的農民則把暨南師生看作另外圈子中的人,學生被當成從海外回來的王子,「腰纏十萬貫,騎鶴來上海」。「因此,他們的雞也特別值錢,雞蛋也比上海的貴」。曹聚仁在回憶錄中說。

  「一·二八」事變後,暨南大學的師生積極參加救亡圖存的運動,引起了國民政府和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廣泛關注。1934年1月23日,南京國民政府教育部以「視察教育和籌募基金」的名義,調鄭洪年前往南洋。校長職務由沈鵬飛代理。

  1935年,歷史學者何炳松接任校長。

  何炳松就職後,在第一次全校大會上指出:「現在國勢阽危,國難嚴重,許多人已經無書可讀……我們在有書可讀之時,應努力讀書。」他提出的培養目標是:「要造成復興民族之鬥士,不要造成爭權奪利的政客。況且暨南比其他大學另有特殊之使命,將來本校畢業同學,必須能向海外發展,能在外界立足」。

  之後「八一三」事變,真如成為戰火的中心,暨南大學只能再度播遷。1938年,暨南大學遷到上海公共租界。1941年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上海租界為日本軍佔領,暨南大學又播遷到福建建陽。

  1945:何炳松掌校10周年

  1943年,18歲的福建少年陳默從南平考入國立暨南大學,選了國際貿易系,因為「可以賺洋人的錢」。入校前,陳默已經知道「何炳松」這個名字,他高中念的外國歷史課本就是何炳松編的。

  那時,何炳松已經在國立暨南大學當了8年校長。他還需要在校長位子上苦苦堅持3年。

  何炳松由官費送赴美國留學,先後就讀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和普林斯頓大學,攻讀史學、經濟學和國際政治。他在國內最先傳播魯濱遜的「新史學」,力圖以西方史學理論為基礎,吸收中國傳統史學精華。1935年1月,他與王新民等9人聯合發表《中國本位的文化建設宣言》,提出「中國本位文化建設」應以「此事此地的需要」為基礎,保持中國的特殊性,對中國古代傳統文化加以批判地繼承,同時也對歐美文化進行批判地吸收。這就是現代史上有名的「十教授宣言」,在當時引發了關於中國文化的大討論。

  體現在治校上,何炳松大力提倡「忠信篤敬」的校訓,重視道德教化,以傳統文化培養僑生的品格;主張學以致用,學術救國;在學術思想上,同樣兼收並蓄,還在1944年邀請《資本論》的譯者之一王亞南到校講座。

  陳默認為何炳松校長「很了不起」。一方面,可以跟教育部要到錢,雖然經費很少,但當時的教育部長陳立夫還是很買何炳松的面子;第二,何炳松在教育界、知識界威望很高,能夠請到那麼多有名的教授,到福建建陽那樣艱苦的山區教學。

  回想當年的艱苦,暨大校友總會副會長陳默很感慨。點的桐油燈,能用兩根燈草就很不錯了。作為校舍的孔子廟,也沒有燈,上課就需要早早去,搶靠南的、窗戶邊上的座位,才不會太費眼。

  何炳松在一次周會上流著眼淚說:「大家生活太苦了,我都知道,點燈的桐油買不起,作筆記的墨水買不起,先生們的太太,有做小生意的,賺那麼一角錢二角錢,有的教授連換洗長衫也沒有……」

  1944年,數位教授提議在1945年6月隆重舉行紀念何炳松校長掌校10周年活動。他們在提案中說:「本校雖有四十年之歷史,校長任職十年者以何先生為第一人;國內各大學校長能任職十年者亦殊不多見。況何先生接事於校局兀臬之際,支撐於困難嚴重之時,經營擘劃,艱苦卓絕,校譽日高。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尤能不避艱險,毅然內遷。上海大學不啻十數,而能完全內遷者,僅有本校,大學校長內來者,僅有何先生一人。」

  1945年6月1日開始,紀念活動持續了3天。畢業學生自發為他排演了平劇晚會。徐克仁當時在《群英會》中扮演周瑜,他回憶選平劇的原因是,全校師生都知道何校長對崑曲有特殊研究,但學校裡沒人會唱,他們決定排演平劇以代。

  印象中,陳默還記得何炳松愛喝點小酒,但生活清貧,只能拿鄉間的黃酒代替。在10周年活動的晚宴上,200多名畢業生每位「奉半觴為壽」,何炳松「一一盡之無難色」。

  1945年8月,抗戰終於勝利。暨南大學開始著手遷回上海的事宜。何炳松慘澹經營,嘔心瀝血,都要找到合適的校址了,卻被一紙調令發到國立英士大學當校長。他曾給學生阮毅成發過電報,稱「不得已力疾拜命」,準備鞠躬盡瘁了。但因長期勞累過度,1946年7月病逝於上海,時年56歲。

  鄭振鐸在悼念文章中寫道,何炳松「做了十多年的暨大校長,暨大的學術空氣始終是純潔的。……學術研究的自由,從來沒有受到任何幹涉。」

  任過臺灣《中央日報》社長的阮毅成認為,何炳松的史學是可以與梁啓超並稱的。梁啓超晚年不問政治,專心著述講學,留下許多著作。而何炳松的西洋通史,臨死前還缺三分之一沒有完稿。

  暨南大學復員回滬後,受內戰影響,僑生比例非常低。曹聚仁1949年春重回暨大教書時,他班上30多個學生,僑生僅3人。

  1949年,暨南大學只有20餘名教職員和40餘名學生追隨時任校長的李壽雍去臺灣。

  1949年6月,暨大被接管。7月12日,暨大教授陳炳相向軍管會要求取消人類學系,理由為人類學目前所教內容「為反動課程」,學生人數極少,且「多要轉系」。

  8月20日,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發表軍教字第一號命令,將暨南大學恢復為華僑高級學府,原有文、法、商及理學院分別併入復旦及交通大學,地理學系併入南京大學(前身為中央大學),人類學系併入浙江大學。暨南大學暫時停辦。

  1958:復辦;1978:再復辦

  在1935年那場關於中國文化的討論中,跟何炳松的「文化本位」針鋒相對的,是陳序經的「全盤西化」。28年後,陳序經也來到暨南大學擔任校長。

  1958年,在時任廣東省委第一書記的陶鑄大力扶持下,暨南大學得以重建。陶鑄擔任了重建後的第一任校長。陶鑄將暨南大學的辦學方針確定為「辦成儘可能符合海外僑胞的願望與要求,具有特色的綜合性華僑大學」。並進行院系調整,以「面向華南,面向東南亞,面向亞熱帶,面向海洋」。

  「文革」中,這被批判為「讓暨大在1958年的大躍進聲中上馬,暗地裡卻又死抱著要把暨大辦成資產階級大學的罪惡計劃不放。」

  現在是校史專家的馬興中,1961年進入暨南大學中文系。他記得那時候除了文科生,暨大的理科生也要學習中文寫作。而且,學校裡還開了「西方經濟學」,講起證券股票。這在當時國內大學極之罕見。

  1963年1月,受陶鑄的邀請,陳序經擔任了暨南大學重建後的第二任校長。周恩來曾經說,陳序經是「最善於團結高級知識分子的學者專家,能聘請到一級教授任教的教育家」。

  陳序經曾赴美國伊利諾伊大學攻讀政治學和社會學並獲博士學位,回國後涉獵文化諸領域,率先使用了「文化學」的概念,並運用文化學的理論和方法系統研究歷史與現實問題,在1930年代提出了頗多爭議的「全盤西化論」。

  陳序經的口頭禪是「我是為教授服務的」。他認為建一流大學就是要抓名教授。對所請的名教授的學術經歷和特長,陳序經不用去人事部門翻檔案,就能如數家珍。

  在校園裡碰到教師,年屆六旬的陳序經總要停步問候。學校專門為他配備的小車(由暨大香港校董費彝民捐贈),也往往成了他搭載教師們的巴士。

  擔任校長後,他主持制定了暨南大學「十年培養提高師資規劃」,提出要在十年內把暨大辦成一所規模完善、質量優良的重點大學。但一年後,陳序經被調任南開大學校長。

  1966年,「文革」開始,暨南大學停止招生,但學校裡還有1000多人。

  1970年1月,林彪想把第一軍醫大學搬到廣州,取代暨南大學,就口頭上稱國務院同意將「房子已經空起來」的暨南大學轉交給軍方。2月,口頭通知暨南大學革委會,宣布撤銷暨南大學,並在2月12日確定了搬遷計劃。

  5天後,《關於撤銷暨南大學的請示報告》才被起草。到3月5日,廣東省革委會才正式下發撤銷暨南大學的通知。

  這一停,又是8年。

  1978年10月,暨南大學再度復辦。在此之前的4月17日,國務院批轉了教育部、國務院僑務辦公室《關於恢復暨南大學、華僑大學有關問題的請示》,指出復辦後的暨南大學「以招收海外華僑、港澳同胞和臺灣籍青年學生為主,同時也要招收少部分國內的學生(以國內的歸僑和僑眷的子女為主)」,還特別規定對華僑、港澳學生實行「來去自由」的政策。

  根據上級的決定,暨南大學停辦時調到廣州地區4所院校的教職員工,原則上均應調回,分配給4校的原暨大的設備、圖書,歸還暨大。被佔的原暨大校園、校舍也一併歸還。

  暨南大學歷史系主任張曉輝,是1986年研究生畢業到暨大工作的。那時候,暨大的校長是梁靈光。1983年3月就任省委書記、省長的梁靈光,同年10月兼暨南大學校長,至1991年6月卸任。

  梁靈光與暨南大學的淵源早在1930年代便已開始。暨南大學的救國會就是在校園附近的梁靈光寓所成立的。梁靈光其時在上海讀中學。

  「一二·九」運動後,19歲的梁靈光隨暨大學生代表團赴南京請願,火車上遇到了暨大學生朱含章。暨南大學的學生搶佔了火車頭,後來成為梁的夫人的朱含章也到火車頭協助鏟煤。

  在張曉輝看來,梁靈光任內的8年,奠定了暨南大學這20多年來發展的基礎。

  這8年裡,暨南大學採取適應海外、港澳實際的做法,擴大對外招生。從1980年開始,暨大就實行對華僑、港澳學生單獨命題、提前考試和錄取。1983年和1984年又先後在香港和澳門設立了考場。1985年和1986年報考暨大的境外考生超過2000人。至1988年僑屬子弟已佔暨大學生人數的90%,成為名符其實的華僑最高學府。

  1988年,蔣經國開放臺灣同胞回大陸探親。餘乃述教授成為1949年後到母校暨南大學參觀訪問的第一位臺灣暨南校友。

  經過臺灣和海外部分暨大校友的長期努力,臺灣的「行政院院長」郝柏村決定在臺灣開辦一所暨南大學。經過幾年的籌備,該校於1995年招生開學,定名為「暨南國際大學」。

(責任編輯:王偉)

相關焦點

  • 小聯合國老孔子學院 百年暨大激蕩僑生風雲
    為著複雜的校名,讓曹聚仁會忍不住「真想打他幾十板手心」的端方,就是百年前暨南大學的前身——暨南學堂的創辦人。  1906年,兩江總督端方上書光緒皇帝,請求允許「南洋各島及檀香山、舊金山等處僑民」回南京讀書,以「宏教澤而系僑情」。
  • 迎百年華誕 暨大啟用百年校慶標誌
    迎百年華誕 暨大啟用百年校慶標誌 9月18日,暨南大學公布並正式啟用百年校慶標誌。據悉,該標誌是經過網上評選、綜合各方意見修訂而成。這一標誌將在校慶各項活動中正式投入使用。
  • 暨大圖書館又迎來百年慶典 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將向智庫發展
    暨大圖書館又迎來百年慶典 世界華僑華人文獻館將向智庫發展金羊網  作者:王倩、彭樂怡、陳文舉  2018-10-27 金羊網記者 王倩  實習生 彭樂怡  通訊員 陳文舉
  • 暨南大學百年校慶學校今日舉行了系列慶祝活動
    今日(16日),暨南大學迎來百年華誕。上午,校慶系列活動中的重頭戲——南方日報《暨南大學建校100周年100版紀念特刊》暨珍藏縮印本發刊儀式、百年暨南叢書。暨南文叢首發式、百年暨南紀念郵冊、首日封、明信片發行儀式在暨大隆重舉行。
  • 暨大暨大有專本連讀就業如何
    暨大暨大有專本連讀就業如何暨南大學專本連讀目前學校舉辦的是在本部校區,在石牌橋。看看這個暨南大學番禺校區的情況,告訴大家一定要弄清楚,這個是不是暨南大學舉辦的。要有一個放心的選擇,肯定是來暨南大學本部校區,石牌橋來參觀考察了。
  • 廣州暨大暨大本部專本連讀就業如何
    廣州暨大暨大本部專本連讀就業如何暨南大學專本連讀有幾個校區?暨南大學有東莞校區嘛?地理位置:廣州市天河區石牌橋,百年暨大的本部,廣州市中心,社會實踐和實習的機會非常多,氛圍濃厚;課餘的時間或寒暑假想找一份實習兼職是很方便的。3.
  • 13號線地鐵站設在暨大門口,卻要叫"馬場站"?暨大有意見,地鐵回應說…
    暨南大學近日申請將站命名為「暨大站」而不是「馬場站」。該站點曾先後使用「暨大站」「馬場站」作為暫用名出現在新聞報導中,其正式名稱尚未確定。人大代表:暨大是代表性地標13號線二期為廣州市第三期建設規劃中的重要線路,線路東西向橫穿整個城市並與多條已建、在建地鐵線路換乘。此前報導顯示,13號線二期計劃今年開工,2022年建成。
  • 暨大本月動工興建新校區
    新區選址番禺新造鎮,預計投入約15億三年建成新快報訊 記者陳紅豔 實習生肖鳳鳴 通訊員盧健民 蘇運生報導 暨南大學大學城新校區計劃於本月動工,有望在三年後建成,即2014年的暨大新生有望入駐新校區。暨大校長胡軍昨日表示,新校區位於番禺新造鎮,預計需投入14-15億元,屆時可容納1.8萬學生。
  • 百年僑校百年滄桑與榮光 暨南大學迎來百年華誕
    1996年學校被國家列入重點支持的「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後,大大提升了暨大在國內外的影響力,成為名副其實的「華僑最高學府」。  國衰校衰,國興校興。百年間,暨南大學始終與國家、民族命運共浮沉,與時代脈搏同起伏,幾經廢興,幾經遷播。香港鳳凰衛視資訊臺副臺長、著名時事評論員曹景行先生(其父親曹聚仁曾任職暨南8年)參觀暨南校史展覽後,寫下感言:從暨南百年歷史,看中國百年起伏。
  • 立足灣區、聯接世界 暨大履好育人使命
    近兩年來,百年暨南交出了一份優秀的時代答卷:進入ESI全球排名前1%的學科上升到11個;18個專業獲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QS排名屢創新高,2021年QS世界大學排行榜位列內地高校第33名……「暨大始終肩負華僑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也是灣區青年夢想起航的地方。」
  • 暨大番禺新校區即將動工
    圖為暨大番禺新校區效果圖。暨大供圖籌備近6年,暨南大學番禺校區揭開面紗。暨大在辦學各個時期的多個標誌性建築將一一再現,比如,兩座食堂將再現上世紀50-80年代的「蒙古包」式設計,新校區的正門處將重現暨大在南京、上海、福建和廣州辦學時的校門,不同時期的校門在正門後依次排列,意在勾起人們對百年暨大的歷史回憶。
  • 廣州暨大自考報名推薦嗎
    廣州暨大自考報名推薦嗎總之,希望有些人調查清楚再評論,或者不要一味地黑暨大。你的成績才決定你去哪。暨大只是眾多高校中的一個選擇,不論你來不來,它都在這裡。清華北大是好,可是你的成績去不了。很多學校不好,你不想去,條件也差。很多和暨大一個水平,誇的天花亂墜,你信嗎?每所學校都一樣,差不多的,還是靠自己吧,你,你就去清北,你差不多,你就來暨大!暨大歡迎你!
  • 《新加坡華人百年史》補修記
    圖為陳繼廉展示《新加坡華人百年史》。任何人想研究或了解新加坡早期華人的歷史,都繞不開宋旺相在近百年前所撰寫的《新加坡華人百年史》。新加坡本地著名律師宋旺相為了紀念新加坡開埠100年,於1923年以英文出版《新加坡華人百年史》,1967年由馬來亞大學出版社再版,牛津大學出版社則於1984年重印再版。百年史於1967年再版時,當時在新加坡大學念經濟和社會學的陳篤生玄孫陳繼廉馬上跑到書店買了一本。
  • 暨大舉行110周年校慶啟動儀式
    2016年11月16日,百年暨南即將迎來自己的110周歲生日。目前,暨南大學已培養了來自世界五大洲160個國家和港澳臺地區的各類人才近30萬人,他們分布於世界各地,俗稱「有海水的地方就有暨南人」。  校慶LOGO和主題詞亮相  暨南大學110周年校慶LOGO和校慶主題詞在啟動儀式上正式亮相。
  • 暨南大學 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暨大人
    據統計,迄今為止,暨大畢業生遍布150餘個國家和地區,可以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暨大人。回望暨大百年歲月,不少名人大家曾於此風雲際會。馬寅初、鄭振鐸、梁實秋、王亞南、周谷城、錢鍾書、周建人、夏衍、許德珩、胡愈之、嚴濟慈、楚圖南、黃賓虹、潘天壽等一大批著名學者都曾在此執教,錢鍾書的《圍城》也是在此任教時寫就。
  • 暨南大學迎來百年校慶 不請演員一切從簡
    時報訊 (記者 薛冰 通訊員 盧健民 陳文舉) 全國唯一一所擁有百年歷史的僑校——暨南大學將於今年11月迎來百年校慶。昨日,暨南大學新任校長胡軍在「百年校慶新聞發布會」上表示:「暨大搞百年校慶不會請演員,一切以簡樸隆重為主!」
  • 暨大,還我青春!還我256g相機內存!
    暨南大學中國首所由國家創辦的華僑高等學府校名一直沿用的百年名校之一人才濟濟,輝煌無數百年暨南園孕育了許多令人神往的美麗景色見證了無數熾熱而獨一無二的青春而接下來,我卻想在線控(dian)訴(zan)一下暨南園
  • 範以錦出任暨大院長
    南方報業原掌舵人  範以錦出任暨大院長  是華南地區高校首次聘請業界資深人士任新聞學院院長  本報訊昨日,暨南大學舉行隆重的敦聘儀式,聘請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原「掌舵人」範以錦為暨大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是華南地區高校首次聘請業界資深人士任新聞學院院長。
  • 暨大圖書館命名為「滿珍樓」
    滿珍樓的名字已掛上了暨大圖書館外牆。    南都訊 記者尹來 通訊員 蘇運生 伍定強 日前,暨南大學「滿珍樓」命名儀式在校本部舉行。香港著名實業家多年熱心慈善,崇文昌教,先後為暨大捐款兩千萬元。
  • 暨南先賢后人:暨大校款救下一座「北平圖書館」
    由此,揭開國內華僑教育序幕,開啟暨南百年教育事業。端方委派廣東番禺人鄭洪年和東莞籍探花陳伯陶籌劃辦學,暨南學堂選址「六朝古都」南京薛家巷,辦學宗旨為「宏教澤而系僑情」。  此外,端方還是中國新式教育的創始人之一,創建了200多所各類大中小學,向國外派遣了1000多名學生,推動了中國教育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