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兔同籠」問題是古代比較經典的題型,本學期(四年級下冊)的「數學廣角」我將要和孩子們一起來學習這個內容。為了能遊刃有餘地講好這節課,充分利用好這節課的資源培養孩子的發散思維,我必須先了解此題的各種解法。解法清楚之後,還可以提前製作成視頻以備上課使用。
「雞兔同籠」問題,由來已久。大約一千五百年前,我國古代數學名著《孫子算經》中記載了一道數學題——「雞兔同籠」問題:「今有雉兔同籠,上有三十五頭,下有九十四足,問雉兔各幾何?」這道題的意思是:「籠子裡有若干只雞和兔。從上面數,有35個頭,從下面數,有94隻腳。 雞和兔各有幾隻?」
要解決這個問題,方法有很多種,枚舉法(列表)太麻煩了,在這裡,我介紹2種解法:假設法,抬腿法。
1.假設法
(1)假設35個頭全是兔子的,那麼一隻兔子4隻腳,35隻兔子就有(35×4=140)140隻腳。實際只有94隻腳,比假設的少(140-94=46)46隻腳,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35個頭並不全是兔子的,有一部分是雞的,而每一隻雞都比一隻兔子少2隻腳,所以,少的這46隻腳就是把假設中的兔子換成實際的雞之後少的腳,這些腳的只數除以2就是雞的只數(46÷2=23),雞有23隻。兔子有12隻。
(2)假設35個頭全是雞的,那麼一隻雞有2隻腳,35隻雞就有(35×2=70)70隻腳。實際有94隻腳,比假設的多(94-70=24)24隻腳,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這35個頭並不全是雞的,有一部分是兔子的,每隻雞換成一隻兔子都要多2隻腳,所以,多出來的這24隻腳(24÷2=12)除以2就是兔子的只數12隻,雞有23隻。
(3)假設,一隻兔子有兩個頭,那麼一個頭就對應兩隻腳,共有(94÷2=47)個頭,實際只有35個頭,那麼多出來的(47-35=12)12個頭就是兔子的數量,所以雞有(35-12=23)只。
2.抬腿法
(1)假設籠裡的雞和兔子都訓練有素,主人一吹口哨,雞就抬起一隻腳,兔子立刻抬起兩隻腳,這時,地上一共有(94÷2=47)47隻腳,每一隻雞對應一隻腳,每隻兔子對應2隻腳,也就是說,籠子裡只要有1隻兔子,腳的總數就比頭的總數多1。而此時腳的總數比頭的總數多12(47-35=12)只,所以,兔子有12隻,剩下的(35-12=23)23隻就是雞。
(2)假設每隻動物都抬起兩隻腳,那麼一共抬起了(35×2=70)20隻腳,地上還剩(94-70=24)24隻腳,全是兔子的腳,因為雞的兩隻腳都抬起來了,每隻兔子還有兩隻腳站在地上,所以,兔子的只數是(24÷2=12)12隻。雞的只數是23隻。
古人的算法是讓頭的數量和腳的數量對應起來進行思考,如圖:
對於「雞兔同籠」問題,你還有別的解決方法麼?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