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人文主義引領未來教育
演講者︱周洪宇
各位嘉賓、各位老師、主持人:
大家好!感謝論壇盛情邀請!很高興再次來到美麗的中山大學出席「教育與中國未來30人論壇」與大家交流。從昨天分論壇上與同學們的分享到今天論壇的宏大開場,深深地感受到這個論壇的深度和震撼。
最近我看到兩個學生之間的一段對話,很有感觸。學生甲認為,隨著科技的發展,未來可以不用去學校上學了,在家就可以通過一臺「超級教師」的機器終端進行一切知識教育;而學生乙則對此表示反駁,理由是在學校裡與老師同學面對面交流更好,這種面對面的知識交流和情感互動是任何冷冰冰的機器所無法取代的。學生甲解釋說:機器終端將使人的學習效率大大提高,有了更多自主安排活動的時間,非但不影響人的行為交往,還能按照個人興趣與需要,開展主動學習與交流。這兩個學生的對話實際上表達了他們對教育上科技取向的不同態度。我認為,科技變遷不會是教育的根本所在,無論是對機器教學的追求還是拒絕,受教育者都需要有天然的情感交流,而培養這種人類所需要的、充滿活力的健全心靈,不正是當下教育要回歸到人的本真的最好註腳麼?
毋庸置疑,教育的科技取向思潮是任何教育改革的現代國家都不能也不敢忽視的。21世紀以來,信息技術更是滲透到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人們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全民教育、優質教育、個性化學習和終身學習已成為資訊時代教育發展的重要特徵。現在藉助「幕課」平臺(「翻轉課堂」)實現的全新教學方式,已經使學習不再僅僅在校園裡。不久的將來,也許那個學生所說的教育方式很可能成為普遍現實。隨著第三次工業革命的到來,教育已經站在人類文明的十字路口,需要我們冷靜思考未來教育的變革將走向何方,我們教育人的使命又何在?我想就此問題談三個觀點。
一、教育要回歸到人的本真存在
對教育的科技取向看法,實則反映了科技與人文的關係狀況。在人類文化中,科學與人文並不是相反甚至對立的價值觀,它們實際是人類人性中互補的兩方面,它們之間完全能夠而且事實上也是富有「建設性地共存」的。科技可以帶來教育方式的重大變化,但始終改變不了其對人文的需要。正如英國哲學家和教育理論家阿弗烈·諾夫·懷特海在其《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所言:「文化是思想活動,是對美和高尚情感的接受。支離破碎的信息或知識與文化毫不相干。一個人僅僅見多識廣,他不過是這個世界上最無用而令人討厭的人。我們要造就的是既有文化又掌握專門知識的人才。專業知識為他們奠定起步的基礎,而文化則像哲學和藝術一樣將他們引向深奧高遠之境。」
審視當下的社會文化可以發現,急劇變化的中國社會道德失範、價值迷失,價值理性的「缺位」與「讓步」,表現為市場化、功利化教育傾向,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群體之間教育的差距增大。應試教育愈演愈烈,小學生的目標在進重點中學,中學生的目標在進名牌大學,大學生的目標在獲得高薪工作,形成了一種馬拉松比賽式的教育,學生和教師都淪為比賽機器,人的主體性與整體性在逐漸被侵蝕。正如德國哲學家卡爾·雅斯貝斯在《新人道主義的條件與可能》一文中所言:現代人陷入了可怕的處境:「現代的人,切斷了他們與過去之間的橋梁。現代人只顧眼前,讓自己純然聽命於一時的處境與偶然遭遇的擺布。」現代人的生活背景或場面,「看起來好像是一個堆積破爛的攤子。」這首先是因為現代技術及其對勞動方式、勞動組織和社會秩序所產生的後果。
在當今人被技術異化為物的時代,教育比任何時候都更有必要成為人的教育。因為「教育的目的是努力使青年用其心靈的天然力量和天賦,以及其理性天然的直覺能力去把握真理和美,這些天然的直覺能力是由其全部的感覺,想像力及情緒方面的動力支撐著的。」為了塑造「自由全面的人」的教育,教育的本質必須保持完整。雅斯貝斯提出「真正的教育應先是獲得自身的本質」,而「對終極價值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是一切教育的本質」。對個體而言,如果缺少對教育的「終極」或「絕對」的熱情,人就不能生存,又何談教育的意義?從這個角度出發,教育的本質是要去最大限度地發揮個體的潛力,把人的內部潛能與可能性充分調動起來並加以實現。教育的宗旨應該是教會人如何把握自己的命運,成為理想中的人。
愈演愈烈的個人主義競賽式教育,使人喪失了對終極價值(人性的自我完善)和絕對真理的「虔敬」態度。中國古典人文世界是有「敬」的宗教意識和「誠」的人文取向的,如周朝的祭祀與請求內轉為敬德保民,不是基於苦業意識以求救贖解脫,而是基於憂患意識和對上天的敬畏感,這種憂患意思轉出的道德意識,無一例外要歸於自我的生命主體——人。在嚴肅的祭拜活動中,最後必然落實於「敬德」「恪遵天命」的自我修養上。這種「敬」的觀念,表示了主動內發自覺的精神狀態,故而建立了與「敬」相傍依的「敬德」「明德」的人文世界。我認為,這種被嚴重摧毀了的中國古典人文「道統」,其核心價值應該重拾起來,這樣教育才能立足人性,陶冶人的靈魂,實現教育對人格和靈魂的最大完善。
二、新人文精神是古典人文精神和近現代人文精神演進的必然結果
近代近來,人文精神的爭論就一直不絕於耳,以海外當代新儒家和國內龐樸先生等人為代表古典人文派堅持認為,在以孔孟儒學和老莊道學互補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存在強烈的人民性傾向與人文精神,而西方近代人文派則認為「人文主義」是一個西方近代詞彙,與「人道主義」「人本主義」等類似並常相通用,指文藝復興以來反對中世紀神學主義、宗教禁欲主義的思潮,從而在根本上否定中國古代存在人文精神。為論述問題的方便,這裡我想採用一個寬泛意義上的「人文精神」概念來取代嚴格意義上的「人文主義」概念,鳥瞰式地考察人文精神的歷史演變,說明新人文精神是古典人文精神和近現代人文精神的必然結果。
人是歷史活動的主體,歷史的進化本質上就是人的進化,而人的進化不僅是體質的進化,更是精神的進化。人文精神就是隨著人的進化而演進的,它大致經歷了「軸心時代」的古典人文精神和「軸心後時代」的近現代人文精神階段,並正在進入「新軸心時代」新人文精神階段。
由於物質生活水平的睏乏和人類認識水平的低下,早期的人類處於一個主客不分的「泛靈論」時代,人類思維處在原始思維狀態,大自然的很多現象常被體現為多元人格神而主宰人類精神,維柯稱這是人的「神話時代」,中國的女媧「補天」、盤谷`」開天闢地」、燧人氏「鑽木取火」等,西方的赫西俄德《神譜》和荷馬史詩等,都屬於這個時代,這些神話折射著神的偉大與人的渺小,人類匍匐在神的腳下,臣伏於神。
古典人文精神就是針對這種顛倒的人與自然(神)的關係而產生的。雅斯貝斯曾在其《歷史的起源與目標》一書中提出了一個著名的「軸心時代」理論。依其之見,在人類歷史的早期發展中,有一個對人類以後的發展產生根本性影響的所謂「軸心時代」,也就是到公元前800年至200年,在世界上不同的地區產生了極不尋常的大事件。在中國,孔子、老子、墨子以及其他哲學流派都產生了。在印度,出現了印度教的《奧義書》,也出現了佛教的創始人佛陀。在伊朗,出現了瑣羅亞斯德和他創立的宗教襖教。在巴勒斯坦,出現了各位猶太教的先知。在希臘,則賢哲如雲,有荷馬、巴門尼德、赫拉克利特、柏拉圖以及修昔底德和阿基米德。他認為,古希臘、中國和印度幾乎同時出現了偉大的思想家,他們都對人類關切的根本問題提出了獨到的看法,形成了各自不同的文化傳統。
中國古典人文精神的核心觀念是「仁本主義」,它起源於周公的「敬天保民」、子產的「天道遠,人道邇」,奠基於孔子發端、弟子孟子、荀子等人傳承並擴展的以「仁」為核心的儒學。「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親親、尊尊、長長、男女之有別,人道之大者也」。這就把諸神的地位徹底動搖了,人類由此成為了宇宙天地的中心。
以「仁本主義」為核心的古典人文精神,表現在人與宇宙、人與自然關係上,是「天人合一」觀念,人、天、地並立而稱「三才」,且人主天地輔,人居於核心地位;表現在人與社會關係上,就是「民本主義」,「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國學大師錢穆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源於五經,它首先包含了終極信仰的人文精神。中國人文精神是人與人、族與族、文與文相接相處的精神,是「天下一家」的崇高文化理想。中國文化是「一本相生」的,其全部體系中與哦一個核心,即以人為本唯,以人文為中心,傳統禮樂教化代替了宗教的功能,但不與宗教相敵對,因此不妨稱之為「人文教」。這種「人文教」的好處是使中國人避免陷於宗教狂熱,注重實用理性。但這種古典人文精神只是人類精神進化的初級階段,是與當時自給自足的農業宗法社會相適應的,在操作層面往往容易與其形而上的理想的目標相背離,「仁本」型的集體主義背離為「倫文」型的自我主義;「天人合一」背離為「天倫合一」及「天君合一」;「民本精神」背離為「王權主義」;「內聖外王」背離為道德功利主義、道德專制主義,由於這種內在背離使得中國古典人文精神走向衰退。
西方古典人文精神肇始於公元前五世紀的古希臘思想,普羅泰格拉的「人是萬物的尺度,是存在者存在的尺度,也是不存在者不存在的尺度」觀點,第一次把人作為研究對象和標準,強調人的主觀能動性,標誌著希臘人的思想開始從神秘浩瀚的宇宙轉向人類社會的探索,從對物質世界的研究轉變為人類自身的研究。而蘇格拉底的「人啊,認識你自己」,則將人的思考切入更高的境界。古希臘思想最吸引人的地方之一是,它是以人為中心,而不是以上帝為中心的。蘇格拉底之所以受到特別尊敬,正如西塞羅所說,他把哲學從天上帶到地上。與之相適應的教育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的雅典教育。雅典教育實行以「七藝」為主要內容的博雅教育,目標是培養「身心既善且美的人」。古羅馬教育比起古希臘人文教育,其更加注重文化陶冶對人精神培養的作用。
不幸的是,西方在中世紀(Middle Ages)(公元476年-公元1453年)階段,即西羅馬帝國滅亡到東羅馬帝國滅亡這段時期,由於基督教宗教力量的過度發展與強大,神權壓倒王權,從而步入了一個長達上千年「黑暗時代」,我稱之跌入「千年宗教陷阱」。
「軸心後時代」的近現代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演進的第二個階段。它發端於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這種與西方中世紀神學和宗教異化相抗衡的人文精神,復活了古希臘、古羅馬的「人性」內在精神,並賦予了新的內涵,被稱為「人的重新發現」。它將中世紀給予神的尊嚴還給了人自身,反對中世紀「黑暗時代」禁欲主義轉而尊重人的感性生活,反對中世紀教會的思想禁錮而肯定每一個人都有自由的運用其理性的權利。肯定每一個人都有自由地懷疑、探索和思考的權利,肯定人人生而自由平等。人人都必須互相承認並尊重他人的自由權利。此時,humanism主要指以人為中心,通過文學、藝術等形式體現人性和人文精神,可稱為「人文主義」。這一時期的「人」,是相對於神的「人」,是抽象概念的「人」,普遍性的「人」,而非活生生的具有個性特徵的「人」。
此後的啟蒙時期西方人文主義開始出現分化。伴隨著自然科學的重大發展,它強調科學理性的作用,從理論高度論證人的主體性和自然性,如培根說「人是自己命運的建築師」。在理性世界的光芒照耀下,一系列關於人的學說,紛紛脫離宗教的神秘啟示。從笛卡爾式的完美人文主義者強調「我思故我在」,到康德在實踐理性領域的人的自由意志,再到費希特提出的「自在的人」,人的使命的最終目標是實現自由地按照自己固有規律駕馭一切非理性的東西。更為重要的是,他們從「天賦人權」論證人的自由、平等、博愛的天然本性。這一時期的humanism一般被視為「人道主義」。
19世紀後半葉以來的現代人文主義進一步發生轉折。美國學者歐文·白璧德在其《文學與美國大學》《新拉奧孔》的觀念著作中,在抨擊泛情人道主義、科學人道主義和批評想像的過度放縱以及道德上的不負責任的同時,提出了節制情感、恢復人文秩序的要求,成為西方新人文主義的基本傾向。在他看來,西方文藝復興以來,過於強調「物的原則」而損害了人文藝術的「人的原則」,因此,應回到人的本源立場上,崇尚人的道德想像和人文理性,反對功利主義的審美觀。美國科學史家喬治·薩頓則強調「新人文主義」應包括人文主義和科學兩個方面,而且應注重兩者的有機結合。他把科學史作為聯結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之間的重要橋梁。在他看來,「只有當我們成功地把歷史精神和科學精神結合起來的時候,我們才將是一個真正的人文主義者」。西方新人文主義的核心是尊重人性,關注的是人的潛能、人的思想境界的提升。新人文主義更為關注人與文化的協調發展,注重從人的生存、發展、自由和解放的高度來理解和把握「人」的概念。
但是,西方新人文主義只是從人性論來立論,而不是從「現實的人」立論,這就不可避免有其嚴重的局限性。馬克思主義主張,應從唯物主義史觀「現實的人」來理解「人文」的「人」,進而建構新人文主義,這就進入了「新軸心時代」新人文精神階段。
「新軸心時代」理論是美國哈佛大學中國歷史和哲學教授、東亞語言和文明系主任(現北京大學人文高等研究院院長)杜維明與北京大學哲學系湯一介教授等人受雅斯貝斯「軸心時代論」啟發而提出的一種觀點,認為當今世界人類正進入一個與2000多年前的「軸心時代」既類似又不同的「新軸心時代」。「新軸心時代」與「舊軸心時代」相比新在何處?湯一介教授認為至少有以下三點:1.在「新軸心時代」,世界文化發展的狀況將不是各自獨立發展,而是在相互影響下形成文化多元共存的局面。2.「新軸心時代」將是一個多元對話的世紀,是一個學科之間互相滲透的世紀。3.「新軸心時代」的文化將不可能像公元前500年前後那樣由少數幾個偉大思想家來主導,而將是由眾多的「通天人之際,達古今之變,會東西之學」的思想群體來導演。湯先生對新軸心時代的看法與法國歷史學家布羅代爾的觀點雖有所差異,但大致相同。布羅代爾認為,真正對文明史產生決定性影響的人,他們就像一艘戰勝了一系列狂風暴雨繼續行進的船隻一樣。偉大的思想體系的創建者就是文明的締造者。然而,在「新軸心時代」,世界不可能再有柏拉圖、孔子等這樣「獨來獨往」的精神導師,所以湯先生認為「新軸心時代」是由一個思想家群體來共同主導的時代。
我不這麼看。文化是一盞人類衝破黑暗野蠻的油燈,教育就是一根看似微小而異常重要的燈芯。教育讓人心中燈火不滅。今日中國正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藍圖的偉大徵程上,需要有更多的文化拔燈人。傳統「再生性創造」的主體也一定要放到每一個人身上。「處處是創造之地,天天是創造之時,人人是創造之人」。
我認為,新人文精神應以唯物主義史觀「現實的人」為理論基點來理解「人文」的「人」,應回答現實的問題,解決當下中國乃至世界普遍遇到的難題。這是「新軸心時代」新人文精神產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北京大學樂黛雲教授認為,文藝復興以來人文主義被極度擴張,帶來諸多弊端。人類陷入了一個史無前例的貧富兩級急劇分化的世界,無休止地追求發展成為人本身存在的唯一意義。金錢對人性的束縛代替了早期資本主義對人性的解放的許諾。過度的物化造成了人的異化,也就是對人性的窒息和泯沒。因此,今天需要對人性的過度膨脹進行深刻反思和修正,由此她針對性地提出了建構「21世紀新人文主義」,這種新人文主義是一種新的歷史觀,根據這種歷史觀,以物質增值、破壞生態和無限消費為基礎的「現代發展」本身即將受到修正,新人文主義將超越人類中心主義,高揚生態意識。「新軸心時代」的新人文主義,應回答時代的挑戰,它包括對科學的挑戰、工業社會的挑戰、全球化的挑戰。要破除對科學萬能的崇拜,破除對工業革命所帶來的叢林法則的信奉,破除對文化絕對主義的迷信。「新軸心時代」的新人文主義要建立全球視野,形成全球意識和全球觀念,要在張揚個性的基礎上建構人類整體性意識,要在「求同存異」的基礎上「求同尊異」進而「聚同化異」。李道湘教授認為,21世紀新人文化主義是一種可持續的文明,是以人為核心的和諧共生的文明,是充滿道德意識的文明,應該承繼西方人文主義的歷史傳統和精神,應該融入中華文化的人文價值和精神。這種新人文主義將是超越地域和國度的一種新的理論體系,一種以人為核心既能張揚個體、崇尚人性自由和人的價值尊嚴,又注重道德自律和追求和諧共生的新的文明。它將促使每個人都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發展,成為「完整的人」、「真正的人」、「自由的人」。
三、以新人文精神引領教育未來
21世紀的信息化時代,教育必然會更加普及,人們的教育程度必然會進一步提高。由於知識更新加快,工作和社會需求不斷變化,終身教育將成為普遍訴求,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成為可能。由於勞動時間縮短,人們的休閒時間將迅速增多,因而有了足夠時間與精力最大限度地拓展自我價值,發展自身潛能,對於文化提出空前豐富的、高水準的要求。
教育上的錯誤,是任何措施都無法彌補的。「因為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和錯配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全球化時代、信息化時代和高科技時代的來臨,教育的現代化困境將更加困擾我們。我們迫切需要一種新人文精神來引領教育未來。
不可否認,在這個人類突飛猛進的現代化進程中,科學所代表的工具理性比情感所代表的價值理性發揮了更重要作用。「人類總是夢想黃金時代,但只有現代科學的巨大成就,人類才能在未來尋求黃金時代,而不是在過去。正如勒南談到的,新舊時代的分界線在於,人性觀念及其成就的崇拜。」在高度工業化的城市社會裡,「隨著傳統信仰的衰退,對人性的崇拜會越來越成為我們真正的信仰,」只要人的主體性存在,新人文精神的使命就遠未結束。
教育是指向人的實踐活動, 自進入人類精神進化過程之中起教育就與人文主義和人文精神密切相關。自希臘濫觴、經文藝復興而勃發的人文主義教育,主張按照人文主義的精神弘揚人性,實行一種「全面」的教育,並根據學生的愛好與興趣進行教學,促進個人的才能得到最大限度的發展。從古希臘的「七藝課程」、博雅教育到近代的紳士教育,直至當代的通才教育、通識教育,其源流一脈相承。這種培養高貴的、有教養的、無所不能的、全面發展的人的理想,也成為了馬克思主義教育學的精髓。馬克思的「人學宣言」包括了「全面發展」和「自由發展」兩個基本方面:「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把自己全面的本質據為己有」;「人終於成為自己的社會結合的主人,從而也就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成為自己本身的人——自由的人。」新人文精神應該引領教育未來。
教育的最高目的在於培養自由全面發展的人;而現實階段實現人類這一崇高目標只有通過21世紀的新人文教育來實現,通過加強新人文精神引領,逐步消除教育的弊病,最終使教育的近期目標與人類的終極理想融為一體。教育是圍繞珍愛人的生命、增長人的智慧、培養人的信仰而展開的。因此,教育始終是引領人類文明進步的燈塔。教育彰顯了人的主體性和完整性,使人成其為人,使人成為有價值的人、幸福的人。
我認為,教育對社會的引領價值高於其它一切的導向作用,而新人文精神對教育的指引作用高於任何的其它力量。「新軸心時代」新人文精神必然同樣以人性為根坻。不同信仰的人們會相信:上帝之愛是人之愛的不可分離的部分,佛陀之善是人之善的不可分離的部分,上天之仁是人之仁的不可分離的部分。三個不可分離恰好體現了新人文主義的三個維度(自然、社會、個體),它須是整體的人文主義,開放的人文主義,延伸的人文主義。對無論是持悲觀疑惑樂觀態度的人而言,「人文主義態度並不能保證大家都會作出好的選擇,正確地預見到結果,或者避開災禍,而只保證,如果我們能找到勇氣和意願來作選擇,那麼仍有許多選擇供我們去作。」
從新人文精神出發並與之相配合,我提倡一種新人文教育。新人文教育是一種建立在全球視野、全球意識和全球觀念上的新教育,是以人為核心的和諧共生的新教育,是在張揚個性的基礎上又具備人類整體性意識的新教育,是一種注重綠色生態可持續的新教育,是繼承西方人文主義歷史傳統和精神同時又融入中華文化人文價值和精神的新教育。
我在這裡藉此場合提出個人對新人文教育的十點主張:
1.新人文教育應以人為本,充滿人文關懷。
2.新人文教育應注重個性發展,豐富情感,健全人格。
3.新人文教育應培養人類整體意識,做有全球觀、中國心、正義感的現代公民。
4.新人文教育應培養科學精神,善於思辨,掌握技能,適應未來生活。
5.新人文教育應師生平等,合作共享,因材施教,教學相長。
6.新人文教育應尊重和保持文化的豐富性和多元性,提供選擇的多樣性,求同存異,和諧共生。
7.新人文教育應融匯本土域外優良教育傳統,傳承和發展文明。
8.新人文教育應開放,創新,勇於探索。
9.新人文教育應重視終身教育和終身學習,具有可持續性。
10.新人文教育應注重綠色生態和環境教育,養成同理心。
這十條是近期個人思考的初步成果,還不夠成熟,先提出來供大家討論。
最後,我想以薩頓的《一個人文主義者的信念》中的一段來作為我的講話結尾。
「為了走向未來,我們需要全部過去的高貴的東西,就像需要今天的專門的知識一樣。我們的知識本身必須是仁慈慷慨的,必須是美的,否則它就是不足取的。我們建造雄偉的橋梁、飛艇、摩天大樓。如果我們因此而失去了快樂的技巧和謙遜的生活,那麼這一切對於我們人類又有什麼用處呢?我們註定要死於疲於奔命的單調生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