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詞作家「要讓南京『和平之花』開遍日本」

2021-01-13 騰訊網

大門高子老師展示孩子們畫的「和平之花」紫金草。

二月蘭是南京的一種野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之後的第二個春天,一名侵華日軍士兵看到南京城郊的廢墟之上,依然開著這種淡紫色的花。他覺得,這種花是不畏暴行、愛好和平的象徵,便將種子帶回日本培育,起名「紫金草」,並和後代一起致力於讓這種「和平之花」開遍日本。被這段史實感染的日本詞作家大門高子女士創作長達1小時的組曲《紫金草的故事》,並組建「紫金草合唱團」,10多年來巡演上千場,用歌聲唱響和平,反省戰爭。 新華報業全媒體報導組 文字 陳炳山 於英傑

A 南京二月蘭成「和平之花」

大門高子女士住在東京一處鬧中取靜的別墅。10月13日上午,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剛落座,她就捧出一本相冊,打開後,跳入記者眼帘的是各種盛開的淡紫色二月蘭,其中還有南京人熟悉的南京理工大學校園裡的二月蘭花海。「紫金草就是中國的二月蘭,日本人叫大蘿蔔花。」大門高子解釋說。

這些南京人看來普通的野花,卻有著特別的故事。1939年春,學生時代到過南京的山口誠太郎,作為日軍衛生材料廠廠長兼軍醫重返南京。經歷大屠殺浩劫,南京滿目瘡痍,但在紫金山下,他看到很多淡紫色的野花開得非常鮮豔,不禁深受觸動:「南京城已被毀成這樣,沒想到這些生命還在頑強盛開。」他的兒子山口裕曾告訴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父親反感戰爭,認為每一朵紫金草的背後,都隱含著一個無辜中國人的冤魂,於是採了12顆花種帶回日本。

此後,因為反戰言論,山口誠太郎被革職遣返,回家後開始培育這種野花,並起名叫「紫金草」。他年復一年把種子贈送給日本各地學校、公園、社區,特別在1985年日本筑波世界科技博覽會上,向觀眾分發100萬袋。「紫金草象徵愛與和平,寄託父親這個老兵對戰爭的反省,對和平的祈願。」山口裕說,父親臨終前還叮囑自己,「一定要讓紫金草——這個南京『和平之花』開遍日本每個角落。」

上世紀80年代,日本《朝日新聞》刊登山口裕的文章,講述父親山口誠太郎與紫金草的故事。詞作家大門高子讀到報導,深為感動,她和作曲家大西進深入採訪,以紫金草的故事為背景,創作長達1小時的合唱組曲《紫金草的故事》,後來還出版兒童讀物《紫色的大蘿蔔花》。從此,「和平之花」不僅開遍日本,也唱響各地。

B 「紫金草」組曲傳遞反省之聲

大門高子女士說,她出生後10天,家鄉遭美軍轟炸,「要不是媽媽抱著我跑出火海,我當時就不在了。後來我成為一名小學老師,希望孩子們不要再嘗戰爭的苦果。」為孩子們進行和平教育過程中,大門高子接觸到日本發動侵略戰爭的歷史,包括南京大屠殺、「三光」政策、慰安婦等史實,深感日本軍國主義的危害,「不知多少人被奪去生命,不知多少的人生遭扭曲,這些真相要告訴後人。」

1998年開始,大門高子、伊藤一枝、鳥居富江等在日本各地成立「紫金草合唱團」,傳唱《紫金草的故事》。樂團最多時吸納1200多人參加,從小學生到80多歲老人,有教授、公司職員、保姆、家庭主婦、退休人員等,10多年來在福岡、大阪、奈良、東京、千葉、茨城、神奈川、宮城等地巡演上千場。

紫金草的故事在日本引起強烈反響,合唱團演出有時一票難求。《紫色的大蘿蔔花》繪畫書也深受青少年喜愛。一名六年級男生給大門高子寄信說:「通過紫金草的故事,我了解到日本軍隊對中國人民是多麼的殘酷,我們現在的歷史教科書記述很不完善,要重新回顧歷史。」

「花的種子喲,來自大海的彼岸,帶著期待喲,在這裡生根開花。和平的花,紫金草……」10月13日下午,東京紫金草合唱團排練,團員們唱得無比投入,深情舒緩的歌聲感染著記者。感人而優美的詞曲描述了一名日本侵華士兵的戰爭體驗,表達對中國人民謝罪的深刻懺悔和對永久和平的強烈願望。

「愛花、愛唱歌、愛和平」是紫金草合唱團共同遵守的信條。大門高子說,不管是哪國人,都愛好美好的東西,人性是互通的,人心是互通的。

丸岡明子,80歲時加入紫金草合唱團,成為領舞。這兩年,老太太罹患老年痴呆,不久前大門高子和合唱團的團員們去養老院看望,她已不認識這些曾經的好朋友。但當大家一起唱起紫金草之歌時,感人的一幕發生了:丸岡明子的記憶神奇地恢復了,跟著大家一起唱起來!「這首歌已深深刻在她的記憶裡。我們感動得當場掉下眼淚。」大門高子說到這裡,眼圈紅了。

C 要讓「和平之歌」唱響世界

合唱團副團長鳥居富江的頭髮花白而稀疏,她說這些頭髮還是剛長出來的,因腫瘤而化療讓她頭髮一度掉光。鳥居女士說,她生在中國東北,5歲時日本投降,才輾轉回到日本。

「從哈爾濱到葫蘆島,我們一路上受到很多中國人的幫助,葫蘆島一戶人家收留我們一個冬天,待我們像自己家人一樣。」她至今記得,一位鞋店老闆送給她一雙漂亮的繡花鞋。「中國人民真的很偉大,我是他們敵人的孩子,但他們不僅沒有傷害我,還幫助我,我感激一輩子。」這位身患癌症的老人微笑著對記者說:「只要我活著,我就要在紫金草合唱團唱下去。」

合唱團現任團長伊藤一枝的父親二戰中在菲律賓陣亡,她從小痛恨戰爭。不過,以前總覺得日本是戰爭的受害者,加入紫金草合唱團,讓她更多了解到日本還曾是加害者。「日本給亞洲人民造成很大的傷害,我們要用行動來謝罪!」

《紫金草的故事》與南京根脈相連,合唱團商議去南京,當面向南京人表達反省與和平的心聲。大門高子女士說,要讓南京人知道,在日本也有像他們這樣反對戰爭、正視歷史的人。

2001年春天,200名紫金草合唱團成員在南京青春劇場演出《紫金草的故事》。他們中,有人把曾是侵華日軍的父親的照片帶到南京,代父親向南京謝罪;有人坐著輪椅,但也執意要親自去南京參加演出。「演唱會上,很多團員邊流淚邊唱,聽眾也是邊聽邊流淚。」這是大門高子最難忘的一場演出。

十多年來,「紫金草合唱團」年年自費到中國南京、北京、上海等地演出。大門高子說,明年計劃去紐約,還準備去臺灣,合唱團想讓 「和平之歌」唱響全世界,持續反省日本侵華戰爭,祈願世界和平。攝影 餘萍 視頻 丁峰

相關焦點

  • 「紫金草」合唱團巡演上千場,用歌聲反省戰爭呼喚和平
    原標題:「要讓南京『和平之花』開遍日本」 新華報業全媒體記者 餘 萍攝 二月蘭是南京的一種野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之後的第二個春天,一名侵華日軍士兵看到南京城郊的廢墟之上,依然開著這種淡紫色的花。他覺得,這種花是不畏暴行、愛好和平的象徵,便將種子帶回日本培育,起名「紫金草」,並和後代一起致力於讓這種「和平之花」開遍日本。
  • 東京「紫金草」合唱團用歌聲反省戰爭呼喚和平
    餘 萍攝   二月蘭是南京的一種野花。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之後的第二個春天,一名侵華日軍士兵看到南京城郊的廢墟之上,依然開著這種淡紫色的花。他覺得,這種花是不畏暴行、愛好和平的象徵,便將種子帶回日本培育,起名「紫金草」,並和後代一起致力於讓這種「和平之花」開遍日本。
  • 國家公祭日|傳遞和平,南京國際和平城市海報展走進日本
    2020年日本展覽主海報第七個國家公祭日來臨之際,2020年11月14日至12月12日,南京國際和平城市海報雙年展來到日本京都,為當地民眾帶去一堂特殊的和平課。前來參觀的日本民眾展廳位於日本立命館大學國際和平博物館的1樓的中野紀念會堂,共展出100幅海報。無聲的海報跨越了國家、民族、語言和文化的障礙,向每一位參觀者堅定地彰顯立場、傳遞共鳴。
  • 「南京大屠殺與日本戰爭犯罪」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召開
    今年是南京大屠殺慘案發生80周年,9月7日,由南京大屠殺史與國際和平研究院、南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共同主辦的「南京大屠殺與日本戰爭犯罪」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南京成功舉辦。
  • 發出南京對和平的呼喚!南京一中83名學子誦讀《和平宣言》
    「巍巍金陵,滔滔大江,鐘山花雨,千秋芬芳……」12月13日上午,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儀式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舉行。現場,由南京一中83名學生朗誦的《和平宣言》,發出了南京對和平的呼喚,字字鏗鏘有力,敲進所有人的心靈深處。
  • 4萬or40萬:日本左右翼的南京大屠殺之爭
    他在《南京事件-屠殺之構造》(1986年)一書中提出,南京大屠殺裡日本軍隊「不法殺害」中國軍民數量在3.8-4.2萬人之間;後來秦鬱彥又通過《南京事件-增補版》(2007年)提出「4萬人級」是死者人數「最高限」,「實際數量可能要更低」。由於「4萬人級」比起深入人心的「30萬人」相去甚遠,中國輿論經常認為秦鬱彥也是南京大屠殺的「否定派」。
  • 正義之聲--日本頻道--人民網
    南京大屠殺、廣島原子彈、衝繩大決戰還有奧斯維辛這樣的災難使我們反思和祈求和平,而不是復仇。再過二三十年,這個世界對和平的理解將會更加深刻,更加寬容。 宮崎駿日本漫畫大師 他親眼目睹了很多美軍士兵「幹壞事」,越南平民受害者悲慘境況刺激了他,本多聯想到日軍侵華戰爭,由此萌生要來中國調查的想法。之後他多次來華,採訪遭受日軍迫害的倖存者,根據大量事實寫出了《通向南京之路》等書,揭露了日軍在中國的暴行,對戰後以「受害者」自稱的日本產生了強烈衝擊。
  • 日本團體放映《拉貝日記》:「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
    每個日本人都應該來看看。包括南京大屠在內的慘案鐵證如山、不容篡改。不僅中國,日本也應該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不忘戰爭,是為了維護和平。」「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為了觀看《拉貝日記》,家住神奈川縣的稻田坐一個半小時車趕來東京。稻田說,自己是一名普普通通的日本人,對歷史非常感興趣,對於一部分日本人否認侵略戰爭的行徑怒不可遏。
  • 日本投降後,日本少將回憶:在南京,兩件小事讓我無地自容
    他身邊有一位得力助手叫今井武夫,乃是日軍總參謀副長,軍銜是日軍少將,處理的是中日關係方面的任務,但是在戰爭年代,這項任務就被冠以為「和平發展」因為有一些投降的後續工作,他被滯留在中國。
  • 日本廣島,漫遊和平紀念公園、縮景園
    廣島是日本山陽地區西邊大城,上次來廣島自由行已經是八年前了,這次日本山陽自助旅行是在廣島住五晚,利用JR西日本的關西、廣島地區鐵路週遊券去岡山、尾道、姬路跟倉敷等中國山陽地區的景點,廣島的景點我只去了和平紀念公園、縮景園跟嚴島,沒去已去過的廣島城,本想去有很多印象派畫作的廣島美術館,但時間不足選擇去巖國錦帶橋(大失誤,根本沒開花)。
  • 英國媒體批評日本和平主義是虛偽的,其骨子裡從來沒有要和平
    日本從歷史上看就從來沒有和平主義。文章指出:安倍是日本幾十年來最強勢的首相,他有意修改「美國強加」的憲法——和平憲法。其主要目標是第9條,宣稱日本不會使用武力解決國際爭端,也不會維持武裝力量。其實,不光光是安倍,日本從來就不是和平主義者。
  • 日本立命館大學建博物館反省侵略史 呼喚和平(圖)
    立命館大學國際和平博物館現代感的外形在老城建築中顯得有些另類。而最特別的,是這所日本著名大學,專門建一所反省日本侵略歷史、呼籲國際和平的博物館,並非偶然。  一所大學,竟把3000學生送上侵華戰場  立命館大學戰後一直秉承「自由清新」「和平民主」辦學精神,但在二戰中卻是受軍國主義毒害最深的日本高校之一。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劫後重生的她和日本教師有段暖心情誼...
    泱波 攝(從「九十後」到「九零後」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劫後重生的她和日本教師有段暖心情誼中新網南京12月11日電 (記者 申冉)「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松岡環老師給我們寄了一批口罩,給我的那包上還仔細寫上了我的名字。」九旬高齡的謝桂英,說起南京大屠殺會哭,說起這些年來與日本友人松岡環的情誼也會抹眼淚。
  • 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劫後重生的她和日本教師有段暖心情誼
    (從「九十後」到「九零後」 和平之聲歷久彌堅)南京大屠殺倖存者謝桂英:劫後重生的她和日本教師有段暖心情誼  中新網南京12月11日電 (記者 申冉)「今年新冠肺炎疫情最嚴重的時候,松岡環老師給我們寄了一批口罩,給我的那包上還仔細寫上了我的名字。」
  • 日本大阪和平博物館或撤出有關南京大屠殺介紹
    【環球網綜合報導】據日本《朝日新聞》9月10日報導,日本大阪市和平博物館將於2015年,即「二戰」結束70周年之際進行全面更新。就目前公開設計方案來看,其中有關「二戰」中日軍行為的展示大幅減少,引起熱議。
  • 銘記歷史 開創未來——記日本疫情下的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集會
    新華社記者 杜瀟逸 攝 新華社東京12月13日電 (記者 姜俏梅)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殺83周年紀念日,也是第七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盡管目前日本新冠疫情仍很嚴峻,但是為悼念大屠殺死難者並揭露侵華日軍殘暴罪行,日本有識之士13日在東京全水道會館舉辦紀念南京大屠殺83周年集會,呼籲人們銘記歷史、開創和平友好未來。
  • 坐標南京 共繪愛與和平同心圓
    12月9日,日本真宗大谷派南京友好訪華團秘書長、真宗大谷派僧侶山內小夜子吃完早飯就匆匆回到辦公桌前,與團員們討論4天後在日本京都的東本願寺為悼念南京大屠殺遇難者而舉行和平法會的流程細節。 山內小夜子的外祖父是一名曾參與侵略南京的日本士兵,她是東史郎案「日本後援團」秘書長,「地球上有著不同的國家、歷史、文化、習俗、價值觀,但應當像是一個村落一樣,跨越不同,彼此尊重,互相幫助。我們不能忘記祖父輩時代的加害歷史,要正視並學習歷史,誠摯面對南京大屠殺受害者,通過謝罪反省構築新的關係。」
  • 1945年9月日本在南京投降內幕
    觀禮人群為之歡呼。6天後,中國陸軍副參謀長冷欣一行,首先由芷江飛往南京,進行正式受降和接收的準備工作。岡村寧次南京機場恭迎何應欽一行9月2日,停泊在日本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裡」號上,舉行了日本投降的籤字儀式。消息傳來,9月3日被宣布為抗日戰爭勝利日,全國放假3天。「南京受降」隨之也萬眾期待。
  • 90後看南京大屠殺:自己何嘗不是「和平時期的笨蛋」
    展示戰爭的代價,不是為了點燃仇恨,而是提醒人們和平來之不易,再不能讓戰爭發生。」紀念館的一位工作人員如是說。  那一刻,戰爭不再是我腦海裡堅船利炮的對抗,也不是血海深仇的憤怒了,我對它的理解更複雜、更多元了。  「為什麼這些日本人一定要來中國?」  「為什麼,為什麼這些日本人一定要來中國?」  「宮田為什麼要拍這樣的照片?
  • 【組圖】[巖松看日本]走進日本和平博物館
    【組圖】[巖松看日本]走進日本和平博物館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7年03月12日 13:04 來源: 這是一幅在二戰中為日軍充當性奴隸的慰安婦的合影,它在和平博物館內顯得非常醒目,因為今天日本右翼勢力極力否認慰安婦歷史,還原歷史的真實性顯示了和平博物館的勇氣和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