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心舉、現了、安詳三位法師應邀參加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
現了法師、安詳法師在大會現場
心舉法師在進行同聲傳譯工作
2018年10月28日至30日,以「交流互鑑、中道圓融」為主題第五屆世界佛教論壇在福建莆田會展中心召開,來自55個國家和地區的佛教界人士、專家學者及其他社會知名人士約千餘名代表和嘉賓參加了本次盛會。我院心舉法師作為外語專業人才,應邀擔任「佛教與海上絲綢之路」分論壇翻譯組負責人,承擔翻譯統籌及同聲傳譯工作;我院現了法師、安詳法師作為學者代表應邀參加本屆論壇。
心舉法師與其翻譯團隊合影
本屆佛教論壇圍繞佛教自身發展與當代人類社會和合共生的願景設立了十個分論壇。除了「佛教與海上絲綢之路」「佛教與公益慈善」「佛教與環境保護」「中美歐佛教」「海峽兩岸暨港澳佛教」「中韓日佛教」「瀾湄流域佛教」等7個傳統分論壇外,另外還設立了「大美莊嚴——佛教與藝術」、「佛教與人類命運」共同體兩個電視分論壇及「佛教與一帶一路」新媒體論壇,採用現代科技與新興傳播手段,實現網絡、電視同步直播。
現了法師進行題為「南北傳佛教交流的歷史與現實——以雲南佛教為中心」的發言
我院現了法師參加了「瀾湄流域佛教論壇」,並進行了題為「南北傳佛教交流的歷史與現實——以雲南佛教為中心」的發言。指出雲南由於臨近瀾湄流域其餘諸國的獨特地緣關係,及三大語系佛系齊聚的佛教文化氛圍,使得雲南具備與瀾湄流域諸國南北傳佛教交流的天然優勢。雲南與瀾湄流域國家的佛教文化交流歷史悠久,早從唐宋時期起,雲南即已展開了跟瀾湄流域的寮國、緬甸、泰國等國的南北傳佛教之交流,此後一直延續至今。進入新世紀,以大理崇聖寺所舉辦的「崇聖論壇」為溝通平臺,再次促進了雲南與瀾湄流域國際佛教文化的交流及教界團體的互訪,不僅正式達成了「瀾湄六國佛教交流合作」,更是體現了雲南佛教在南北傳佛教交流中的黃金樞組作用,使得南北傳佛教交流邁向新的紀元。法師通過梳理雲南與瀾湄流域國家佛教交往的歷史並考察其現狀,最終得出南北傳佛教交往具備時間上的延續性、信仰上的內驅性、交流上的雙向性等三個特徵。
安詳法師進行題為「物質的歸宿:從亡僧物看僧團對物質的再利用」的發言
我院安詳法師參加了「佛教與環境保護論壇」,並進行了題為「物質的歸宿:從亡僧物看僧團對物質的再利用」的發言。指出僧人的物質生活滲透著佛教對物質的理解、擁有和使用,在這一基礎之上結合亡僧物的處理構成了一幅完整僧人物質生活圖式。亡僧遺物的所有權歸僧團集體所有,按照一定的標準分為輕物和重物。重物歸入僧團所有,而輕物則按照戒臘進行合理分配,使亡僧物再次進入僧團運行與其他僧人的修道生活之中。從僧團對亡僧物的循環再利用的處理模式之中,可以體現出佛教對於環保的踐行,是佛教與環保課題中值得被關注的案例。
此外,幾位法師還參加了參訪南少林、祈福、開幕式、千僧齋、閉幕式等議程。
本屆論壇秉持了彰顯交流互鑑的旨趣、善用新穎多元的形式,展現了豐富的佛教文化內涵,並且弘揚了佛教貫穿古今且極具價值的「中道圓融」的文化精神,促進了不同佛教國家及團體之間的交流互鑑。
據悉,世界佛教論壇自2006年至今,已成功舉辦5屆。每屆都會邀請專家學者及高僧大德圍繞主題進行討論,旨在為全世界佛教徒搭建一個交流合作的溝通平臺,為中國佛教的傳播及發展貢獻智慧。而本屆論壇我院幾位法師受邀參會,從側面反映出我院外語人才儲備及學術研究能力已得到了國內外佛教界的普遍認可。(文:現了、安詳)
圖:心舉、現了、安詳/編輯:演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