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留下一座橋,這邊多來那邊下,少得倒比多的多,多的倒比少的少
這是中國流傳很廣的一個謎語,描述了我國一種古老的計算工具,在我國歷史上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他就是算盤。「珠心算」就是算盤裡衍生出來的算法,但是我國歷史5年之久仍堅持為算盤申請列入非遺,如今卻不讓10歲以下孩子運用珠心算,這又是為何呢?

一、計算工具的歷史演變過程
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人類進行運算時所用的工具,經歷了由簡單到複雜,有低級到高級的發展變化,溯本求源,大致可以分為以下8個階段:
石塊、貝殼計算:在原始社會用「一一對應」方法計算結繩計數:在繩上打結記事和計數手指計數:手指是天生的「計算器」小棒計數:利用各種小棒計數,也稱「算籌」珠算:利用算盤計算計算尺:由英國人甘特發明手搖計算機:由法國數學家巴斯嘉製造電子計算機:標誌著。「第二次工業革命的開始」從人類計算工具演變過程中,可以知道「珠算」在歷史中佔據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反應中華民族的偉大智慧。


二、算盤的構造及使用方法
我國傳統算盤的構成是「上二下五珠」:上面一粒表示5,下面一粒表示1。在用算盤進行計算時,採用的是五升十進位,即每一檔滿5時,使用一粒上珠表示;每一檔滿10時,向前一檔進1,如此看來,每一檔只要用上一下四珠就夠了,可為什麼我國傳統算盤是上二下五呢?

原來,我國古代計算重量時,採用的是16兩制,即1斤等於16兩,上二下五珠每一檔可以計算到15,滿16就往前一檔進一,所以傳統算盤的「上二下五」是為了適應十六進位而形成的
三、算盤算法統一化
今天我們看到的算盤珠算,是有著一套標準的計算方法和技巧的,還有朗朗上口的計算口訣,操作起來十分簡便。但是在明代以前,珠算技巧各不相同,就連算盤的規格形態也是不統一的,操作起來沒有一個統一標準。

後來,徽商程大位將珠算的技法做了一個全面統一,並著書《算法統宗》,如今我們所用到系統的珠算方法技巧,就是從那時候產生的。
四、珠算傳至日本
當時珠算在中國非常的盛行,也進一步傳到了海外。明代萬曆年間,一個名叫毛利重能的日本人,來到中國學習算術,後攜我國的《算經》、《算法統宗》和算盤迴到日本進行推廣,我國的珠算在日本產生極大影響,很快就在日本民間盛行起來。
五、算盤申遺成功
在2009年1月,中國珠算申報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但遺憾的是當時申請並未成功,後中國珠算協會又曾數次修改申報材料,終於在2013年12月5日,珠算終於申遺成功,極大增強了民族自豪感

六、算盤地位及保護
地位:人們往往把算盤與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相提並論,並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北宋時期名畫《清明上河圖》中趙太丞家藥鋪櫃就畫有一架算盤,可見其歷史之悠久。在許多文明古國中,中國的算盤是其中最先進的

保護:從結繩計算開始,到珠算的推廣盛行,再到今天計算機的應用,可見計數是越來越精確,計算內容也是越來越複雜,雖然計算機已經在我們生活中普及應用,但即即使是現代最先進的電子計算器也不能完全取代珠算的作用,珠算及算盤已經成為一種歷史悠久的文化,早已融入到我們的思想和血脈中,如今已成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更應該得到系統的傳承和保護。
七、珠心算和珠算的區別
珠算:用手指按照一定的算法打算盤。珠心算:就是按照珠算的算法原理和模式在人腦中用思維想像打算盤。珠心算的過程,是邏輯思維,形象思維,靈感思維三種思維形式綜合運用完成的,需要極大的「腦洞」八、珠心算的利弊
優點:「珠心算」能夠改變學習態度,增加孩子的專注力,再加上珠心算考驗的是多種思維能力的綜合運用,能夠有效地培養孩子的注意力和記憶力。
缺點:「珠心算」與小學傳統教學方式有衝突,有點像走「捷徑」,而且小學數學,是從低位到高位計算,而珠心算則是從高位到低位計算,與小學數學教學恰恰相反,有可能會對孩子的思想造成一定的影響,養成不好習慣

最後,雖然沒有明令禁止,小學生珠心算學習,但是不提倡改變小學的教學方式,全盤運用珠心算。萬事萬物皆有兩面性,均有一個度,利用好了就是一個寶藏,相反則適得其反,對於這種做法,您有什麼看法呢?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