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態硬碟的出現大大改善了機械硬碟在電腦中扮演著短板的角色,將電腦的性能帶到了一個更均衡的水平。而近兩年來恰恰是固態硬碟發展勢頭非常兇猛的兩年,不斷的降價和用戶的肯定換來的就是銷量的不斷增加,有些用戶甚至已經離不開固態硬碟,離開它就要去享受HDD帶來的痛苦感。
不比其它電腦硬體年年更新的速度,固態硬碟僅僅是每年在製程工藝上提升幾納米,比起那些動不動更新核心,更新架構的其它硬體很容易讓用戶瞎想:會不會過幾年固態硬碟回到木桶效應的短板之列呢?答案是否定的。從目前固態硬碟的普及率來看,還不及機械硬碟的1%,可見將來固態硬碟的發展空間之巨大,難怪引來那麼多廠商進來攙和一下。
新模式下新系統 SSD裝win8.1操作指南
有那麼多廠商都在生產固態硬碟,那價格會不會很便宜呢?這個問題是否定的,雖然生產固態硬碟的廠商多,但生產flash NAND顆粒的廠商並不多,目前僅有東芝、鎂光和三星三大系別的顆粒。而近期市場動蕩不已,各個容量的產品紛紛降價,主流的128GB產品已經跌到了500元左右,更大容量的256GB也有不少品牌產品售價千元以內,一個全面SSD的時代似乎就在眼前了。
從一名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筆記本用戶可能更傾向於選擇256GB或者更大容量產品,而臺式機用戶由於可以用固態硬碟搭配機械硬碟來使用,更傾向於128GB或者256GB,大容量消費者都想要,由於價格的因素大部分用戶都會把價格作為首要考慮因素。
不少消費者都是處在新手階段,購買了固態硬碟後依然不知道該注意些什麼,下面筆者親自操刀,為各位演示固態硬碟安裝windows8.1時的一些注意事項。
硬碟接口模式如何選擇
主板BIOS設置界面當中,有一項SATA模式的選擇,一般分為AHCI、IDE和RAID三種模式,老一點的主板默認為IDE模式,而近兩年新上市的主板默認基本是AHCI模式,而AHCI與IDE間差別究竟在哪裡?與後者IDE相比,AHCI是在Intel的引導下的新型接口標準,它的本質是一種PCI類的設備,它可以提高計算機硬碟的尋道與查詢時間,讓多任務下的磁碟能夠高效的使用。
Z77主板BIOS硬碟模式選擇
這一類問題很常見,AHCI和IDE的區別主要是硬碟接口模式的發展問題,消費者只要認清即可,如果不確定自己主板會默認哪項,最好提前到BIOS裡面查看,將模式調整到AHCI,以便發揮SSD的最大性能優勢。
開啟AHCI模式CDM得分
IDE模式CDM得分
從以上性能測試成績倆看,明顯看出固態硬碟在AHCI與IDE兩種模式下的性能差距,還是非常明顯的。所以在安裝固態硬碟後開啟AHCI模式還是非常有必要的,否則會很大的限制固態硬碟性能的發揮。
製作Windows8.1系統安裝U盤教程
製作U盤啟動的工具有很多,大家比較熟悉的UltraISO、魔方優化大師等軟體都可以製作,而下面的演示筆者使用了UltraISO(軟碟通),使用它,你可以隨心所欲地製作/編輯光碟映像文件,配合光碟刻錄軟體燒錄出自己所需要的光碟。
下面進入Windows8.1系統啟動盤製作過程。首先要準備的是一款容量在4GB以上的U盤,面對windows8.1,4GB容量的U盤已經裝不下它的安裝文件了,然後按照下面的操作步驟進行操作即可。
首先要的是打開光碟鏡像
在「文件」選項中選擇「打開」找到光碟鏡像文件載入文件即可。
註:此方法適用于于Win8與Win7兩套作業系統,系統安裝U盤的製作步驟一致,僅「光碟映像文件」有區別。
載入成功後會顯示鏡像內文件
選擇「寫入硬碟映像」
選擇要寫入文件的U盤
確保U盤上沒有重要數據選擇「是」
在點擊寫入之前,一定要確保U盤裡面沒有任何數據,如果有數據應該及時備份,否則裡面的數據將被刪除。不過在做完啟動盤後,仍然可以向裡面存放數據,不影響任何使用。
不同U盤寫入速度不同
等待寫入完成後,啟動U盤的製作過程就完了,真箇過程十分簡單,下面我們來安裝系統。
在安裝系統前,我們需要進入BIOS將啟動選項設置成U盤啟動,有些主板BIOS則支持啟動選項,比如技嘉主板激動後按F12就可以選擇啟動順序,相當方便。
之前所做都是為安裝windows8.1所做的準備,下面就開始安裝windows8.1了,如果已經在BIOS中調整了啟動選項,可以直接進行windows的安裝了。
windows8.1系統安裝界面
選擇「自定義」安裝
磁碟分區界面
在安裝系統前,會進入一個磁碟管理界面,界面中的「驅動器0」或者「驅動器1」僅代表與主板連接的接口,並非系統識別的磁碟順序,不影響系統安裝。安裝系統前點擊要安裝的系統盤符點擊「下一步」即可。從win7開始,windows自帶的分區軟體就可以自動將4k對齊,提供了很大的便捷性。在容量上筆者建議系統盤要有60GB~80GB的空間,用戶也可根據自己需求定製。
從複製文件到「個性化」設定僅用了4分多鐘
筆者的計時是從選擇了U盤啟動那一刻開始的,其中有很多主觀因素,時間只是大概,不用太過於精確,這裡筆者的操作是全程監視狀態,打字和拿滑鼠都會用去不少額外的「時間」。
設置是個漫長的過程
通過手機計時器可以看出來已經到了10多分鐘,設置過程比展開文件用的時間還要長,看來USB3.0的傳輸速度果然非同尋常。
從更新完成到開始菜單用去2分多鐘
在完成更新後還會有個安裝應用商店的時間,這個時間也用去了2分多鐘,這個過程是筆者在AHCI模式下安裝所用時間,IDE模式的安裝時間則大打折扣,漫長的時間已經讓筆者忘卻了看秒表,所以這裡就不做展示了。
截止到開始界面安裝也算完畢了,12分半的耗時要比過去我們所使用的CD-ROM安裝快了不少了,從快捷程度與耗時上都有很大的提升,此類安裝方式希望每一個用戶都能夠熟練應用。
當然,系統安裝完後還要有許多的設置和驅動需要安裝,但當您點擊進入桌面那一剎那,就能夠體驗到固態硬碟帶來的提升不僅僅是圖片上所看到的讀寫更快,而更多的是一種使用感受上的,零延遲,零等待也是常有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