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始於上古皇帝時期,以骨哨、陶壎為樂器。傳至今日形成眾多樂器,也有很多名曲。中國有十大名曲一說。分為《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陽春白雪》。
高山流水(古琴曲)
高山流水覓知音,說的是俞伯牙和鍾子期的故事。相傳高山流水為伯牙做作,鍾子期死後俞伯牙彈此曲後將琴摔壞,不在彈琴。有詩曰:摔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對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廣陵散(古琴曲)
相傳是戰國時期,韓國人聶政為父報仇刺殺韓王的事。曹魏時期,嵇康反對司馬氏而遭殺害,臨刑前彈此曲,三千太學生願以嵇康為師。
十面埋伏(琵琶曲)
又名《淮陰平楚》,全曲分十三段落,三個部分,描述淮陰侯韓信與西楚霸王項羽的戰爭。
胡笳十八拍(古琴曲)
東漢末年,文學大家蔡邕之女蔡琰(文姬)因戰亂被匈奴所獲,後曹操平定北方將其回。寫詩敘唱是悲慘人生和思鄉之情,全詩共十八段,譜作成套歌曲十八首。
漁樵問答(古琴曲)
此曲歷帶傳譜版本頗多,樂曲通過漁樵於青山綠水間的情趣,表達了對追逐名利之人的鄙棄。
陽春白雪(古琴曲)
為春秋時期「樂聖」晉國師曠所作,後傳入楚國,與楚國民間樂曲形成對比。文學上以陽春白雪比喻高雅深奧的的文學,而以下裡巴人比喻通俗文學。
梅花三弄(笛曲,古琴曲)
又名《梅花引》、《梅花曲》、《玉妃引》,此曲系借物詠懷,通過梅花的潔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徵,來讚頌具有高尚情操的人。
夕陽簫鼓(琵琶曲,古箏曲)
又名《夕陽簫歌》,亦名《潯陽琵琶》、《潯陽夜月》、《潯陽曲》。後取意唐詩名篇《春江花月夜》而作箏曲更名。
平沙落雁(古琴曲,琵琶曲)
又名《雁落平沙》或《平沙》。作者傳有唐代陳子昂、宋代毛敏仲、明代朱權等,眾說不一。此曲琴譜最初載於明末《古音正宗》。另有琵琶曲別名《海青拿鵝》。
漢宮秋月(琵琶曲,二胡曲,箏曲)
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為二胡曲。箏曲風格純樸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東箏曲,二胡曲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現流傳的演奏形式有二胡曲、琵琶曲、箏曲、江南絲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