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3日上午,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特殊康復中心,一場精彩比賽正熱鬧進行。25對婆媳聯手上陣,製作美味的連心餃和親情花,送給康復中心的母親和老人們。嬉笑聲中,洋溢濃濃的親情。
5月13日是母親節,5月15日是第十九個國際家庭日,在兩個具有濃厚親情色彩的節日裡,全國各級婦聯組織紛紛策劃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讓和睦的家庭曬幸福,讓和諧的社區亮溫情,集中展示了近年來婦聯組織推進家庭道德建設的新成效。
近年來,全國各級婦聯組織積極探索創新家庭道德建設的活動形式和實踐載體,注重發揮婦女在家庭道德建設中的獨特作用,深入紮實開展家庭道德建設工作,取得明顯成效,有力促進了廣大城鄉家庭道德素質和文明程度的提升。
給家一個文明的名字
說起「五好文明家庭」,許多人並不陌生,在農家院的大門上,在城市單元房的門框旁,往往釘著一個四方小銅牌,而牌上的星星多少,代表了鄰裡鄉親對這家人的評價。
上世紀50年代起,婦聯組織發起了五好家庭爭創活動;90年代,全國婦聯聯合18個部委成立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協調領導小組,合力推進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
有關調查顯示,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的知曉率為85%,全國近半數的家庭參與過五好文明家庭評選活動,超過80%的家庭高度評價五好文明家庭創建活動的意義。
之所以有如此吸引力,還在於婦聯組織對五好文明家庭內涵的不斷拓展,剛剛揭曉的第八屆全國五好文明家庭和標兵戶獲獎家庭,就顯示出這種努力。這些來自全國各地的家庭中,有孝老愛親的模範,有熱心公益的模範,有助人為樂的模範,有科學教子的模範,也有節能環保的模範。
經過多年探索實踐、深化發展,這項創建活動吸引了廣大婦女和家庭的廣泛參與,已經發展成一項持久的群眾道德實踐活動,成為家庭道德建設的重要載體,正日益顯示出引領社會風尚的重要作用。
從每個家庭的道德需求出發
當前,經濟社會生活的變化讓普通中國家庭面臨著眾多挑戰:現實性因素讓婚姻穩定性有所下降;年輕一代家庭責任意識淡化,一些家庭成員之間的親情關係弱化,代際之間不和諧因素增多……越來越多的家庭意識到,道德建設成為解決家庭問題的一劑良藥。
從解決現代家庭面臨的問題角度入手,道德建設便具有了時代特色,也因此充滿生命力。圍繞黨和國家的中心工作,立足社會發展的時代要求,根據廣大家庭對文明和諧建設的實際需要,婦聯組織不斷探索家庭道德建設的理論與實踐創新。
近年來,以和諧家庭創建為統領,平安家庭、美德在農家、學習型家庭、綠色家庭、「雙合格」家庭等各種形式的文明家庭創建活動風生水起;各類充分發揮民間輿論作用的「好婆婆」、「好媳婦」、「好子女」等評選活動也此起彼伏。新的工作載體讓榜樣的力量更加鮮活,從家庭需求出發讓道德建設活力無限。
道德建設要真正紮根於千家萬戶,還要在方式方法上創新,與廣大家庭的殷切期盼結合,讓百姓有興趣有熱情參與,在基層婦聯組織,這樣的嘗試不勝枚舉。如「和諧家庭大講堂」、「家庭道德評議會」等道德實踐活動,運用家庭自薦、群眾推薦、綜合評選等方式,通過人民群眾的身邊人、家常事來感動心靈、啟迪智慧、陶冶情操,取得了良好效果。
連通「小家」與「大家」
近年來,各級婦聯組織通過有效載體,積極構築鄰裡團結、家庭與社區之間和諧相處的新型社區關係。人們常用「大門一關,互不相干」、「同一電梯,互不理睬」來形容城市的鄰裡關係,但在許多地方,在當地婦聯的組織下,定期舉行的「鄰居節」讓許多居民又找到了「老街坊」的感覺。比如在上海,鄰居節已經成為一種新文化時尚,盧灣區各街道在元宵節的鄰裡節活動已成功舉辦了七屆;黃浦區豫園街道鄰裡節活動結合豫園老城廂風情,既共賞中秋圓月,也共敘鄰裡情深。
引導家庭成員樹立公民意識和參與意識,也是家庭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如今,在全國的大街小巷、鄰裡鄉間,活躍著一群以「巾幗」命名的志願者,她們以各種身份出現在需要幫助的人面前,以女性特有的魅力溫暖身邊的人,為社區提供常態化的服務。
在浙江德清,有一個叫「英溪阿姐」的志願服務品牌,一群巾幗志願者為家庭道德建設奔忙著。她們開闢「英溪女兒大講堂」,舉辦家庭教育、婚姻家庭、魅力女性等主題講座,努力提高女性素質;她們建立「英溪阿姐」調解服務站,接通婦女維權熱線,調解家庭矛盾、維護婦女合法權益……
連通「小家」與「大家」,全國各級婦聯組織正以家庭道德建設的新成效,不斷促進家庭和諧幸福、社會文明進步。(記者 劉維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