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577字,預計閱讀時長5分鐘
9月15日—16日,2018首屆全國高校大數據應用創新大賽全國總決賽在上海復旦大學舉行。自3月啟動比賽以來,經過初賽、複賽和決賽,為期半年的比賽終於圓滿落下帷幕。
此次比賽中產生了諸多優秀的獲獎者。他們中間有大二的萌新女同學,也有學術成果滿滿的研究僧。那麼,為什麼是他們得到了評委的青睞?他們為何會選擇通過競賽來完善自己?對想要參加競賽的同學們來說,他們的經歷又有哪些借鑑意義?
本期,芯君為你推薦「聯創杯」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創意賽的特等獎和一等獎獲得者的故事。
特等獎
山東交通學院 思源智造
思源智造由三名21歲的大四學生組成:物聯網工程專業的李忱達,安全工程專業的潘其琦和成峰。隊長李忱達告訴芯君,人都有兩個夢想,改善生活和改變世界,他們的隊伍則傾向於前者更多一點。
他們的idea和初步的實驗很早之前就有了。「好的創意必須具有良好的應用場景,我們項目的創意也是源於對生活的觀察。生活中堵車的現象很多,而很多情況下堵車的原因是道路前方車輛發生了事故未及時清障。於是我們有了個點子——做車輛事故實時的精確分類識別與車聯網的實時監測。」
為了把這個簡單的點子變成真正的創意,他們把整個設計拆成了感知方案、算法方案、數據傳輸方案、監測後臺方案等若干個小目標。並提出過基於毫米波雷達、震動傳感器、機器視覺的感知方案,基於閾值觸發或者現有深度學習框架的算法方案等等。但經過簡單嘗試後,最後都被一一否決了,原因有很多,比如固定閾值容易被誤觸、不同事故類型的視覺特徵難以提取、事故識別得不夠細分、所需硬體體積太大或者識別時間太長等等。
在幾個月的嘗試後,他們最終利用慣性測量單元、神經形態硬體單元、SIMCom的通信單元、中移物聯的OneNet平臺成功地把這個作品的最初代版本做了出來。
「這個項目最大的亮點是模式識別方案的切入點,因為我們不局限於跑框架做萬人追捧的CV、NLP等,當然是指無腦跑框架的那種。我們的切入點是全新的,是除機器視覺、聽覺、嗅覺、觸覺之外的另一種感官——平衡感。正是因為切入點是全新的,所以我們在姿態融合解算、信號處理、神經形態硬體單元運用等等方面都遇到了不少困難,好在最後都一一解決了,識別的泛化能力還挺高。」
如果有同學也希望參加創意賽這樣的競賽,他們給出了幾點建議:
1.數學基礎得打牢。因為我們隊就是數學基礎沒打太牢的,碰到複雜一點的參考文獻就覺得很懵。
2.從應用場景出發並提出可行方案。從應用場景出發指的是不管多複雜的模型最終都是需要應用的,這就需要大家洞察到現實世界中的某些痛點。而提出可行方案其實更為重要,大家不能只當空想主義,需要提出可行的技術解決方案。
3.方案要有創新點。專家評委們都是業界的精英,一些常規隨大流的解決方案見得太多了,會覺得照搬老套路沒新意。大家在常規的方案上儘量要有創新點,比如嘗試小樣本、多模態、SNN、神經形態電路等技術方案或是在應用層獨具一格的創意。
一等獎
北京理工大學 BIT_ROB
BIT是北京理工大學的縮寫,ROB是機器人ROBOT前三個字符——這就是隊伍名稱的由來。BIT_ROB由三個人組成——李貴斌,張稼祥,王浩宇,均為北京理工大學自動化學院研三學生,今年都是24歲。
他們的項目是一個頸椎治療手法培訓機器人,涉及到機械設計、控制算法設計、數據採集與處理、網際網路技術等方面,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本質是為了讓中醫醫師利用機器人平臺進行頸椎病治療手法的一個培訓,使得中醫手法的培訓效率更高,傳承效果越好。
項目亮點主要有三點:一是用機器人與網際網路實現對中醫手法的培訓;二是用創新的機械設計實現對頸椎病患者生物力學特徵的復現;三是結合人工智慧技術與傳統的控制算法實現智能控制。
「為了檢驗我們目前的成果是否符合預期,我們報名參加了本次比賽。比賽從初賽到決賽大概有四個月的時間,這段時間我們也是經常查閱文獻,從我們的機器人平臺出發,思考如何設計才能更切合本次大數據比賽的主題,方案也是經過一次次的修正,最後形成了參賽的這一版本。」
隊長李貴斌表示,如果要參加創意賽的賽項,idea的創新性很重要,同時也要儘可能多的去實現idea中的各個設想,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績。
一等獎
同濟大學 TJ_Team
TJ_Team由三位學生組成:來自軟體學院軟體工程專業的大二學生洪欣鵬和夏宇寧,以及來自電子與信息工程學院信息安全專業的大三學生黃卓儀。
他們告訴芯君,參賽的目的就是想將自己的Idea和項目分享給更多人,也希望能得到一些改進意見。
「我們做的項目是想解決在生活中發現的一個問題:在學校裡,外賣配送員只能在宿舍樓下打電話後等著學生下來取餐,交接效率很低,所以我們就設計了一個智能外賣中轉櫃,配送員把外賣放到柜子裡後即可離開,學生再通過這個柜子來取餐,解決了效率的問題。」
通過在學校中學到的技術,以及進一步自學掌握的技術,他們實現了這一創意項目的基本功能,並調研了市場需求。「我們在這個項目中使用了面部識別技術,希望為學生用戶提供最大化的使用便利。」
在談到比賽感想及建議時,他們說,希望同學們不要只專注於專業技術,要有創意的點子,要去關注市場,關注如何利用技術為更多人提供便捷的服務。
錦州師範高等專科學校系主任魏剛在賽後點評時表示,本次大數據與人工智慧創意賽總決賽一共有19支隊伍晉級,作品項目涉及傳播、交通、教育等很多領域,創意滿滿。
參賽的隊員能夠綜合使用目前較為流行的移動互聯技術、物聯網技術、大數據技術和人工智慧技術,並把這些技術與所學專業和行業背景融合起來,設計出自己的想法,這是非常成功的。
這次比賽中,很多作品都給魏剛留下了深刻印象:如山東交通學院的同學做的汽車事故實時分類檢測;北理工同學的提高醫生診療水平的機器人輔助系統;同濟大學同學的快餐配送中轉站的系統等等……這些都是觀察身邊的事情獲得的創意。
「我曾經在走訪學生的實習情況時,有企業說,在面試的時候程式設計師一抓一大把,但有創意點子的人很難見到。這次大賽特別設立了創意賽,目的就在於培養同學的創意創新精神。」
同時,他還提出了一些建議:
1、有支隊的點子很不錯,但是在答辯論述時卻很難清楚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即使是程式設計師,也不能只會敲代碼,有時候,人和人的溝通比技術更重要。
2、在參賽作品中,出現了曾經在別的競賽中獲過獎的作品,又來參加此次競賽的情況。希望下一次競賽中能湧現出更新的作品,而不是老的作品翻新。
留言 點讚 發個朋友圈
我們一起探討AI落地的最後一公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