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外線是由一位叫William Herschel的天文學家於19世紀發現的。他在1800年發表了他的結果。William Herschel利用稜鏡折射太陽光,發現了紅外譜線,除了紅光以後,以外還有一種譜線可以使溫度計的溫度上升,他對這種結果感到非常驚訝,並稱之為「熱射線」。「紅外」一詞直到十九世紀末期才出現。
紅外大事記:
1800:William Herschel宣稱發現「熱射線」,
1835:Macedonio Melloni製造了第一個熱電紅外探測器,
1860:Gustav Kirchhoff提出黑體理論E = J(T,n),
1873:Willoughby Smith發現硒的光電特性,
1879:憑經驗制定出史蒂芬一玻耳茲曼定律,
1880s-1890s:Lord Rayleigh 和 Wilhelm Wien共同解釋部分黑體方程,但該解決方案採用了近似的方法,超出了有用的範圍。這個問題被稱為「紫外災難和紅外巨災」。
1901:Max Planck發表了黑體方程和定理,他通過量化的能量轉換解決了這個問題,
20世紀初:愛因斯坦發現光電效應,確定光子的存在。William Coblentz又發現了光譜和輻射。
1917:Theodore Case開發出鉈硫化物紅外探測器,英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製造出第一個紅外搜索和跟蹤,偵查1.6km內的飛機,
1935: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早期的鉛鹽飛彈開始應用,
1938:Teau 大預言:熱釋電效應可以用來探測紅外輻射,
1952:H. Welker發現銻化銦,
1950s到1960s:輻射單位由Fred Nicodemenus, G.J. Zissis 和 R. Clark, Jones defines D共同命名和界定,
1958:W.D. Lawson發現了碲鎘汞紅外探測性能,
1958:獵鷹與響尾蛇飛彈採用紅外技術,第一本紅外教科書在保羅克魯斯出現,
1961:J. Cooper發明熱釋電檢測方法,
1962:Kruse 和 Rodat優化HgCdTe,採用信號單元和線性陣列,
1965:第一本紅外手冊,第一個商用紅外成像器(Barnes, Agema(FLIR Systems Inc公司的一部分)),美國陸軍夜視實驗室成立,Rachets在那裡開發檢測、識別和鑑定設備。
1970:Willard Boyle & George E. Smith在貝爾實驗室提出把CCD應用於圖片電話,
1972:NVESD開始研發通用模塊,
1978:Pommernig & ? Francis製作出感應紅外的CCD,美軍開始普及紅外感應器,商用紅外公司成立((Inframetrics in Boston, MA and FLIR Systems Inc. in Portland OR),紅外成像天文學開始用於觀測計劃,IRTF在Mauna Kea召開,生產出32*32,64*64陣列銻化銦、碲鎘汞和其他材料。
編譯:曾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