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火 半年之後

2021-01-14 GATTACA19

 

1.雙城記

2017年是充滿悲傷和不確定的一年,對於倫敦和整個英國來說都是如此。曼徹斯特和倫敦橋的恐襲,舉步維艱的退歐談判,臨時大選保守黨的戲劇性墜落與工黨左翼的逆襲,都是這個時代各種矛盾的階段性爆發。而六月份Grenfell大火,則以最沉重的方式揭開了這個世界金融中心,世界都市的繁華背後令人震驚的不平等。

Grenfell火災所在的皇家肯辛頓與切爾西區劃 (Royal Borough of Kensington and Chelsea) 是英國最富有的區域之一。區劃內擁有鼎鼎大名的自然歷史博物館、哈羅德商場、帝國理工、V&A博物館等等,其平均數薪水更是達到驚人的123,000英鎊。然而這裡的貧富差距同樣令人震驚,對比被扭曲了的平均數,本地區中位數薪水僅有32,700英鎊。[i]居住在豪宅中的外國皇室、寡頭、金融富豪等與社會住房 (social housing) 中的難民、臨時工、救濟領取者等僅百米之隔。報導稱大樓管理公司KCTMO的管理層2016年的獎金高達650,000英鎊[ii],而根據洩漏的郵件,在Grenfell大樓使用非耐火外層材料就為他們節省了近300,000英鎊[iii]。事發之後,儘管CEO Robert Black辭職,但是他仍然領取了全部六位數的薪水。KCTMO的發言人宣稱,「輔助多項質詢本身就是一項全職工作「。[iv]而這場火災一共導致了(已確認)71人死亡,包括了各個族裔、年齡、職業、國籍等。其中一位遇難者,Steven Power危難時不願意拋棄他的兩條獵犬,「我和我的狗一起呆在這裡」。[v]

 

(圖一,肯辛頓和切爾西區劃收入分配,來源《經濟學人》)

 

看到這些,在傷痛與義憤填膺的同時,不少人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天下烏鴉一般黑。這不是本文的本意。我們所(幸運地)接受的高等教育,其中一部分的作用就是教會我們通過理性分析去探尋那些看似相同的現象中不一樣的表現與因果,以及那些直觀上的不同的之處,又有怎麼樣的相似性,基於此我們或許可以對未來作出(有限的)判斷與改善。「天下烏鴉一般黑」本身就是非常經不起推敲的事實判斷,更糟糕地則是用這個類比來評價社會現實,並作為對社會不平等的消極的「應然」的證明。因為他處存在糟糕,所以此處糟糕有理,怎麼聽都像另一個常在中文環境見到的非常扭曲的庸俗的說法,「存在即合理」。

本文第二部分微小的努力,就是要簡單介紹這場平民的災難發生之後的救助措施與部分批評,從而反思面對類似的災難,社會及各種組織救助可能的方面與潛在的問題。救災也不只是消防隊與醫療救助那麼簡單,這是一個系統的社會參與政府支持。同時需要說明的是,我個人對英國保守黨政府及其諸多政策深惡痛絕,沒有半點要表揚的意思。在此,只是想介紹一個常被某些人嘲笑為「日日落帝國」「二流國家」的地方,如何面對與處理災難,如何對待受災的窮苦同胞。而以下的措施,我的一個英國朋友評價說,這些根本不夠挽回那些人的損失(不只是經濟的),而其他地方做的更加糟糕並不能作證我們就做的足夠。

 

 

2.災後措施

這一部分絕大部分信息源於英國政府、肯辛頓地方政府及相關機構網站。限於時間,可能會有細節技術性翻譯誤差,但是應該沒有重大錯誤。

2.1住房再安置:

查閱了一份肯辛頓與切爾西地方政府(local council) 的11月更新的住房文件[vi],重要措施例舉如下:

•  短期內居民被安置在臨時住宅中,比如酒店等(如圖三),政府的目標是在12個月內將受災家庭安置到永久住宅

•  裝修過的永久住宅將按照舊住宅相同的臥室數量的標準提供,所有搬家費用全免;

•  從2017年到2019年七月,所有的房租,服務費用以及水電氣費全免;在此之後,房租將按照以下三者的最低徵收:1)舊住宅的實際房租;2)舊住宅相同大小房屋的平均房租(如圖);3)新的永久住宅的實際房租。(服務費用同理計算)


(圖二,Grenfell 平均周租,來源肯辛頓與切爾西地方政府報告)

  

(圖三,安置在酒店中的家庭,源於《衛報》)

 

截止12月初,在208戶需要新住所的家庭中,118戶家庭仍然住在緊急住所(主要為酒店,如圖),當中29戶有小孩;另有48戶已經接受了新的永久住房但尚未搬遷。[vii] 批評者者認為再安置的工作過於緩慢,長期居住於酒店,缺乏空間與娛樂設施對兒童的成長造成了損害。[viii]

在億萬富翁扎堆的肯辛頓與切爾西區,共有1,652套空置房產,其中37%以上空置兩年以上(如圖),其中有部分由外國王室,寡頭,億萬富翁等控制。[ix]儘管在工黨黨魁Jemmery Corbyn的呼籲下,一小部分空置的豪宅被用來安置住戶(如圖四)[x],但是僅僅在切爾西中心地帶就有超過150戶的空置房產等待改建而不是被用來更為緊急的再安置。[xi]而部分空房被用來短暫安置僅僅是因為作為一居室或者studio「對本地政府沒有用」。[xii] 工黨影子財政大臣John McDonnell也認為本地政府可以通過強制收購令(compulsory purchase order)將受難家庭安置到空置房屋中。[xiii]然而另一種聲音表示這種徵用並不合法。[xiv]倫敦政經的研究表明,在倫敦,僅僅有小於1%的房屋是完全徹底空置的,《經濟學人》則表示尊重私有產權是英國文明的基礎。[xv] 這場爭論的難處在於,當合乎倫理道義的人道行為與基本制度基石衝突,我們是要尊重程序與制度,並忍受其帶來的可能是讓人震驚的顯而易見的不平等與苦難,還是要為了眼前讓人痛心的不幸而去開一個彎曲基本制度的先例,同時去面對將來可能的進一步的可能是不道義制度扭曲。


(圖四,被提供作為安置房的豪宅 Kensington Row development,來源《衛報》)

 

2.2直接經濟補助費:

災後官方的直接經濟補助為每個房屋被毀的受災家庭5,500英鎊的援助,包括了第一時間的500英鎊現金以及6月19號起的5,000英鎊銀行轉帳,同時會有工作人員幫助沒有銀行帳戶的貧困受災家庭。通過簡單的搜索又得到一份英格蘭與威爾斯慈善委員會(Charity Commission for England and Wales)的清單[xvi],內容涵蓋了部分慈善組織的經濟支持,部分列舉如下:

•   Family Action Grenfell Tower Fund: 該樓居民可以申請最高達2,000英鎊每戶的支持並有在兩個月內再次申請的機會

•   Fresh Start Grants: 每戶10,000英鎊的補助將自動分配到符合條件的個人銀行帳戶

•   London Community for Foundation:每戶2,000英鎊的緊急補助,10,000英鎊的fresh start補助(與上一條不同),13,000英鎊fresh start補助(18/08/17起),以及Artist for Grenfell的2,000英鎊(18/08/17起),自動分配到符合條件的個人銀行帳戶

•   London Emergencies trust:失蹤者及(被推斷為)遇難者的直系親屬可申請20,000英鎊的初始補助,八月及九月份各20,000英鎊的後續補助

2012/13倫敦稅前中位數家庭收入為39,100英鎊,平均數位51,770英鎊,未搜到2017年數據,但是差距應該不大。[xvii]

 

2.3部分其他服務[xviii]:

•  移民籤證政策[xix]:符合資格的倖存者(包括非法移民與非法租用該大樓房屋的居民)均可以在11月30日之前申請12個月特殊籤證,並可在到期後繼續申請延期。所有在英國合法居住了5年(包括此12個月)的申請者可以申請永久居留權。倖存者及受害者親屬亦有資格申請最多6個月的破例籤證延長。政府不會對倖存者進行移民檢查。但批評者認為12個月太過短暫,而且不少非法難民等會由於害怕遣返而不敢去申請,政府應該直接為受害者提供更長的甚至終生居留權利。

•  公共事業公司(水電氣)免去所有受災家庭之前的帳單;

•  皇家郵政免費提供轉寄服務,並加設移動郵政服務;

•  各大銀行為丟失證件的受災者提供緊急服務;

•  NHS在社區服務中心提供駐點以及上門的體檢服務與情感支持;任何認為自己直接和間接受到大火影響的人可以尋求NHS24小時服務的心理諮詢;25歲以下年輕人可以隨時聯繫一對一心理諮詢服務專線;

•  提供包括雙休日的免費專業翻譯服務,涵蓋了阿拉伯語,烏爾都語,達裡語,法裡斯語、普什圖語、土耳其語、孟加拉語等;

•  受災者將受到參與公共質詢(public inquiry)的資助;所有的詢問將事先取得本人同意;

•  臨近的Holmfield House提供廚房(包括基本器具和材料)、花園、洗衣房等設施;

•  社區服務中心將提供一周六天的兒童照料區域,娛樂設施包括電影屏幕,兒童娛樂器具,藝術療法(art therapy),互動節目(interactive shows);駐場工作人員會提供幫助來滿足孩子與家庭的需求;

•    Full of LifeKensington and Chelsea 對有殘疾的小孩的家長提供專門的諮詢;

•  頻繁更新的空氣品質與煙霧暴露的監測與信息;

•  生意受到影響的個人可以聯繫Portobello Business Centre尋求諮詢;

 

3.安全網

這場災難發生在大選剛剛落幕,保守黨政府諸多社會政策飽受批評,但有驚無險繼續執政的背景下,其民望跌落倒了幾乎最低谷。在柴契爾以及新工黨布萊爾主義以來的幾十年間,被去管制化(de-regulation)、私有化、經濟金融化,新公共管理等等席捲的英國,面臨令人震驚的不平等,哪怕是在這個國家最富有的行政區劃。此時的英國或者許多其他國家,取代政府失敗的似乎是新的市場的失敗,利潤至上龐大的公司與資本、繁雜的法律免責迷宮、被富人輕易規避的稅務系統,被異化的個人與被壓迫的勞工(包括白領)。David Lammy (託特納姆選區議員)在災後發表了一段非常深情並切中要害的演講,「這是關於我們的福利國家是否只包括學校與醫院,還是包括了一張安全網(safety net),……我們需要在一個關心最窮者與弱勢者的社會中生活。這意味著住房,意味著有一個得體的(decent)地方居住」「你不能將所有東西外包給私人企業,私人企業可以做非常棒的事情,但是他們是利益驅動的,他們會節約成本(cut corners)。如果沒有工作人員去核查建築,你不要指望他們會把事情都做好。」[xx]

新自由主義市場化的一個基本邏輯是「漲潮會舉起所有船」("a rising tide lifts all boats"),整個經濟效率的提升會為每個人都帶來效益的增長——這顯然不是我們所見到的事實,起碼不是全部事實。這個純經濟角度的觀點忽略了拉斯韋爾所定義的基本的政治問題:政治是關於什麼人在何時,以何種方式,得到什麼?漲潮會有大船升起,破船進水,小船沉沒,也會有裸泳者溺死。而最區分一個共同體文明程度的,不是泰坦尼克多麼壯觀,而是它如何對待裸泳者。

在經歷過2017年全世界的種種,如果我們還認為不加制約的資本與權力所引領的經濟繁榮和科技進步會創造一個普遍的美好生活,並對社會大眾的反饋,特別是所謂底層失敗者的反彈加以」民粹」或者」烏合之眾「標籤式的責難,而忽視其背後結構化不平等的現實,那麼積壓的矛盾終將爆發,那時或無人倖免。儘管上層人士會有更大的抗風險能力,但是這個階層的優勢,多大是來自於自身的努力與優秀,多大又是來自製度性不平等的世代累積,或者純粹運氣的好壞?借用羅爾斯的理論,如果我們站在「無知之幕」之後,不知道我們自己的性別、種族、年齡、身體條件、出身、階層等等,去做出一個正義的選擇,那麼我們會選擇一個怎樣的制度?理性的個體會去選擇一個讓最不幸者利益最大化的制度——因為在無知之幕背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相同的可能成為最弱勢者,而現實中我們的諸多個人特徵恰恰妨礙了我們做出正義的判斷。

回到我們的現實中,如果承認這種理想化的處境不存在,並且宏觀的結構性不平等是一時間所無法撼動的,那麼在每一個微觀的不幸與不平等發生的時候,每個個體與各種形態的組織都應該反思在微觀上應該做些什麼,可以做些什麼,哪裡需要批評,哪些可以改進。既然那麼多人願意去相信歷史是曲折前進的,那麼每一個微小的曲折發生的時候,我們又如何去對待寒冬夜無家可歸的同胞?

 


參考文獻:


[i]https://www.economist.com/news/britain/21723839-grenfell-tower-fire-has-become-stark-reminder-glaring-gap-between-rich-and-poor-even

[ii]https://www.economist.com/blogs/bagehot/2017/06/bagehot-s-notebook

[iii]http://www.independent.co.uk/news/uk/home-news/grenfell-tower-cladding-fireproof-downgrade-save-money-cut-cost-293000-leak-documents-north-a7815971.html

[iv]https://www.theguardian.com/uk-news/2017/sep/13/grenfell-tower-executive-robert-black-still-on-full-pay-despite-resignation

[v]https://www.theguardian.com/uk-news/2017/jul/13/grenfell-tower-fire-victims-dead-missing-identified-named-so-far

[vi]https://grenfellresponse.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11/98.5_Grenfell_Response_FAQ_handout_A4_006.pdf

[vii]https://www.theguardian.com/uk-news/2017/dec/07/grenfell-families-need-home-support-group

[viii]https://www.theguardian.com/uk-news/2017/nov/10/grenfell-five-months-on-they-are-not-the-same-children-as-they-were

[ix] 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17/aug/01/names-of-wealthy-empty-home-owners-in-grenfell-borough-revealed

[x]https://www.theguardian.com/uk-news/2017/jun/21/grenfell-tower-families-to-be-given-68-flats-in-luxury-apartment-complex

[xi]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17/sep/20/kensington-housing-association-flats-empty-grenfell-survivors

[xii]https://www.theguardian.com/society/2017/sep/20/kensington-housing-association-flats-empty-grenfell-survivors

[xiii]https://www.theguardian.com/uk-news/2017/jun/18/labour-emergency-house-seizure-laws-could-ease-grenfell-tower-crisis-john-mcdonnell

[xiv] http://www.bbc.co.uk/news/uk-politics-40303142

[xv]https://www.economist.com/blogs/bagehot/2017/06/bagehot-s-notebook

[xvi]https://grenfellresponse.org.uk/wp-content/uploads/2017/07/Grenfell_Response_Financial_Support_Leaflet_210917.pdf

[xvii]https://data.london.gov.uk/apps_and_analysis/gla-household-income-estimates/

[xviii]https://www.gov.uk/guidance/grenfell-tower-fire-june-2017-support-for-people-affected

[xix]https://www.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664063/grenfell-tower-immigration-cases-v5_0EXT__2_.pdf

[xx]https://www.channel4.com/news/david-lammy-mp-remembers-friend-grenville-tower-fire-london


相關焦點

  • 倫敦大火350周年 倫敦博物館推出展覽銘記災難
    人民網倫敦7月21日電 (白天行)倫敦博物館將於2016年7月23日至2017年4月17日舉辦展覽「大火!大火!」,介紹英國倫敦歷史上最嚴重的火災「1666年倫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的前因後果、倫敦重建以及後續發展。
  • 影響倫敦乃至英國近代發展的——倫敦大火事件
    倫敦大火(Great Fire of London) ,發生於1666年9月2日~5日,是英國倫敦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火災,燒掉了許多建築物,包括聖保羅大教堂,但切斷了自1665年以來倫敦的鼠疫問題。大火也造成了大約1000萬英鎊的經濟損失。當時倫敦市的年收入是12000英鎊,理論上說,災難損失需要800年才能彌補。
  • 倫敦著名景點卡姆登市場突發大火
    倫敦著名景點卡姆登市場突發大火 2017年7月11日     綜合新華社報導  當地時間9日晚,倫敦著名旅遊景點卡姆登洛克市場(CamdenLockMarket
  • 倫敦大火觀察:被撕裂的肯辛頓
    作者:傅士鵬位於西倫敦的肯辛頓一直以富豪雲集著稱,這裡的房價全英國最高,住戶平均年收入高達12.3萬英鎊(約合107萬人民幣),是倫敦無可爭議的頂級富人區。作為皇家行政區(Royal Borough),肯辛頓還是威廉王子的居住地,倫敦最知名的海德公園、曾經的世界最貴公寓「海德一號」、哈羅德百貨、王健林在倫敦買的豪宅都位於此地。
  • 《我的世界》玩家自製1666年倫敦大火 免費試玩
    「倫敦大火(The Great Fire of London)」是曾於1666年發生在倫敦博物館的活火災,也是英國倫敦歷史上最嚴重的一次火災,它雖然燒毀了許多建築,但也切斷了長達一年的鼠疫問題。
  • 高樓「外衣」成倫敦大火幫兇,可燃保溫層威脅國內建築安全
    高樓「外衣」成倫敦大火幫兇,可燃保溫層威脅國內建築安全 張家偉、彭茜/新華網 2017-06-27 22:59
  • 倫敦大火 1 周后,最長雲梯來了
    據新華社 6 月 20 日報導,19 日,在英國倫敦,人們在為格倫費爾大樓火災遇難者默哀後相互擁抱。英國警方 19 日說,已有 79 人在倫敦西部高層居民樓火災中確認死亡或被推定死亡。當日,英國全國為火災遇難者默哀一分鐘。
  • 倫敦著名景點卡姆登市場突發大火 火勢蔓延迅速(組圖)
    當地時間周日晚,倫敦卡姆登市場突發大火。國際在線專稿:綜合英國《每日電訊報》和《衛報》7月10日報導,當地時間周日晚,倫敦著名旅遊景點卡姆登洛克市場(Camden Lock Market)突發大火,已有10輛消防車和超過70名消防員正在撲滅大火,傷亡情況不詳。目擊者表示,大火擴散迅速。
  • 倫敦卡姆登市場發生大火 目前尚無人員傷亡
    中國日報網7月10日電(孫若男) 據澳大利亞新聞網7月10日報導,英國一市場發生大火,有70名消防員和10輛滅火車前往事發地點,目前火勢已得到控制。報導稱,倫敦市卡姆登市場內的斯特布爾市場(Stable Market)發生火災,一棟樓1到3層及屋頂均被引燃。據倫敦消防隊透露,7月9日晚接近凌晨時接到報警電話。
  • 倫敦著名音樂場所發生大火 麥當娜曾在這裡演出
    中新網1月7日電 據英國《衛報》報導,當地時間6日晚,英國倫敦一個著名的音樂演出場所發生大火,約8輛消防車和60名消防員趕往現場救火,據信未造成人員傷亡。據報導,消防部門表示,卡姆登宮(Koko Camden)30%的屋頂被大火吞噬,消防員努力工作,防止大火波及到其餘部分。隨後,有目擊人士稱,大火已得到控制。卡姆登區議會領導人喬治婭·古爾德說:「今天晚上,這棟建築物的燃燒令人心碎,這座建築物承載了卡姆登的很多回憶,對我們意義重大。」
  • 波士頓之後,倫敦馬拉松賽能否安全?
    新華網倫敦4月16日電(記者 王子江 嶽東興)15日舉行的波士頓馬拉松賽發生三人死亡,百人受傷的爆炸案後,本周日(21日)舉行的倫敦馬拉松賽也成為關注的焦點。比波士頓馬拉松規模更大、影響力更遠的倫敦馬拉松賽是否能否安全舉行?倫敦是否比波士頓安全?
  • 倫敦地鐵很便利,中國遊客可在香榭麗舍大道賺外快,歐洲旅遊心得
    倫敦地鐵是很有名的,因為它是世界上最早建成的地鐵。從19世紀70年代開始建造,到80年代倫敦地鐵就建成通車了。此外,倫敦是世界上地鐵最發達的城市。它總共有14條地鐵線,整個市區無論中心城區還是外圍城區,都被蛛網似的地鐵線和地鐵站覆蓋。
  • 大火之後,他到處打聽這個人
    大火之後,他到處打聽這個人 2020-11-05 23:4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倫敦失控,世界開始情緒化,混亂背後是全球化退潮和反智主義崛起
    新毒株9月在英國東南部被採集,10月被分離發現,11月倫敦新增確診中,新毒株感染率已達27%。 當月,英國首相鮑裡斯稱,聖誕期間將放鬆防疫,家庭可小型聚會,人數不限。直至12月17日,他依舊在說「砍掉人們的聖誕是不人道的」。 英國民眾因此定製出行計劃,籌備晚宴,突兀封城之後,期待化成失望。
  • 倫敦火災早有預兆房客曾抱怨只有災難才能引起重視
    英國首都倫敦西部一棟24層的公寓樓14日凌晨突發大火,已經造成至少12人死亡,數十人受傷。成為倫敦「29年來最慘重的火災」。據英國媒體爆料,這座建於1974年、名為「格倫費爾塔」的廉租公寓樓其實早有火災隱患。
  • 倫敦市長:我宣布倫敦進入重大事故狀態
    據聯合早報消息,當地時間1月8日,英國倫敦市長薩迪克·汗宣布倫敦進入重大事故狀態。他說,如果人們不待在家裡,倫敦醫院將會不堪重負。據路透社報導,薩迪克·汗說:「今天,我宣布倫敦進入重大事故狀態,因為這病毒正讓我們的城市處於危險時刻。每30名倫敦人中就有一人確診。
  • 倫敦地牢2013年全面翻新 逼真特效呈現倫敦千年史
    位於倫敦橋(London Bridge)拱下的倫敦地牢(The London Dungeon),把已經考究的歷史事實與卓越的特效場面巧妙結合起來,呈現14場栩栩如生的精彩表演、真人實景和3大恐怖騎行之旅,帶您見證倫敦上千年最黑暗、最血腥的歷史。
  • 大火之後,蘭州雁灘舊貨市場何去何從?
    今年8月18日晚,雁灘舊貨商貿城窗簾布藝區商鋪二層的彩鋼板房突發大火,並引起省、市相關部門的高度重視,要求市場方面對火災隱患進行徹查整改。  雁灘舊貨商貿城運行近20年,此次火災事故暴露了設施老舊、管理混亂、隱患突出的諸多弊端。在城區大型市場出城入園的大背景下,這家佔地125畝的老市場將何去何從,引人關注。
  • 徐海喬媽媽曝兒子前女友大火之後分手,網友:她何時大火過?
    徐海喬媽媽說,兒子之前拍戲時交過一個女友,但女友大火之後,就與徐海喬分道揚鑣。在節目中,徐海喬媽媽沒有曝出這位女星的名字,卻在手心寫了她的名字給大張偉和李維嘉看,李維嘉一副瞭然的模樣,笑而不語;大張偉則說,幸好您兒子沒和她在一起,不然,現在覺都睡不好。
  • 倫敦最古老的建築,倫敦塔,現在成為了博物館
    顧名思義南安普敦位於英國的南部地區,也有人會從東邊的倫敦上岸,在倫敦靠岸的船隻都會經過泰晤士河。泰晤士河流經倫敦,大型船隻最遠只能開到倫敦橋。你有沒有玩過「倫敦橋要塌了」這個遊戲?倫敦橋確實塌過幾次,每次人們都會重建。我覺得現在這座倫敦橋應該不會再塌了。耶穌誕生時,倫敦就存在了。當時倫敦很小,又很遙遠,耶穌根本就沒聽說過這個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