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下午,復旦大學2018-2019學年獎學金頒獎典禮在正大體育館舉行。校獎(助)學金評審委員會主任、黨委副書記尹冬梅,副校長張人禾、徐雷,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黨委副書記、副院長徐軍,校獎(助)學金評審委員會委員代表,院系獎(助)學金評審委員會主任、設獎單位嘉賓、職能部處領導以及3000餘名獲獎學生代表齊聚一堂,共同見證了這一光榮時刻。
作為復旦大學學生的三大典禮之一,獎學金頒獎典禮是朋輩引領、榜樣示範的重要教育形式。本次典禮以「初心築夢 篤志前行」為主題,鼓勵復旦學子樹立遠大理想,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祖國成長,為強國奮鬥」。
初心和使命,為報國成才而奮鬥:青春腳步更鏗鏘
典禮的開場環節播放了獲獎學生的風採展示片《初心築夢 篤志前行》。該片通過「不忘初心」「迎難而上」「無限可能」「勇擔使命」四個篇章,生動展示了獲獎學生代表的風採,描摹出復旦學子在追逐夢想過程中的堅持不懈與無限可能。
張人禾宣讀了「復旦大學獎(助)學金評審委員會關於表彰2018-2019學年獎學金獲獎學生的決定」,徐雷宣讀了校外冠名獎學金獲獎學生名單。校獎(助)學金評審委員會委員、黨委學生工作部部長徐陽宣讀了2018-2019學年獎學金評審工作報告。
本年度,復旦大學獲得各級各類獎學金的學生達27341人次。校外單位在復旦設立冠名獎學金41項,獎勵來自全校各院系的學生958人。其中,20家設獎單位的代表出席了頒獎典禮,為獲獎的學生頒發獎學金證書。
獲獎學生代表向設獎單位代表贈送的紀念捲軸,由復旦大學校歌五線譜與極具代表性的校園建築意象組成的「日月光華,旦復旦兮」八字構成,將復旦百年的滄桑與輝煌、古典與現代、傳承與創新,以及復旦學子飛揚的青春旋律完美融合在一起。小小的捲軸承載了獲獎學生的夢想,表達了對學校和社會各界的感謝。獲獎學生紛紛表示,會將這份認可化作前行的動力,在追逐夢想的道路上奮鬥不息。
國家獎學金獲得者、高分子科學系2017級碩士生魏博磊作為獲獎學生代表在發言中分享了自己「在科研中收穫快樂,在奉獻中體會成長」的經歷,並表示,對復旦學子來說,求學不僅為求生活的技能,更應不忘篤志,志大人之學,志遠大理想,為民族復興鋪路架橋,為祖國建設添磚加瓦。
典禮上,全場學生還重溫了「復旦人的『五為四守』學習觀」,倡導同學們擁有正確積極健康的學習觀,端正學習和科研態度、恪守學習規則和學術規範,成為優良校風學風的表率。
尹冬梅在講話中向所有獲得本年度各項獎學金榮譽的同學表示熱烈祝賀,向勤勉育人的各位老師表示誠摯敬意,向長期鼎力支持學校事業發展的單位和個人表示由衷感謝。圍繞「踐行初心和使命,為報國成才而奮鬥」,她強調,復旦人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就是要爭做熱愛祖國、忠於人民的表率,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表率,頑強拼搏、不懈奮鬥的表率。她勉勵同學們勇於砥礪奮進,把對卓越的渴求化為自身前進的動力,在奮鬥中實現更高層次的精神追求、更有意義的生活方式、更大價值的人生取向。
頒獎典禮由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主持工作副部長梅鮮主持,在全場合唱校歌中結束。
從實踐汲取養分,用所學回饋社會:「學霸」不止在象牙塔
「我對自己篤志的要求就是以國家發展為方向,以國家重大需求為目標,保持創新,服務社會。」獎學金頒獎典禮上,魏博磊如是分享了他實現學術科研、公益實踐齊頭並進的內在動力。
博磊清晰記得校黨委書記焦揚在一次實踐分享會上對學子們說的話:「社會實踐能讓我們堅定理想信念的『總開關』,厚植家國情懷的『生命線』,掌握認識世界的『金鑰匙』以及增強砥礪成才的『真本領』,最終達到在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中歷練成長,在實踐中篤志篤行。」從實踐汲取養分,用所學回饋社會,對於魏博磊和眾多優秀學子而言,學習不止於校園,更在廣闊的社會和生動的實踐。
翻看魏博磊的履歷,有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期刊發表論文的「典型學霸」痕跡,亦有作為上海高校唯一創新創業代表出席2019全國雙創周,與李克強總理交談的高光時刻。對他來說,儘管兩種經歷看來迥異,卻並非沒有內在聯繫。「既要敢想敢闖敢創,也要心繫家國和社會」的信念,正是讓魏博磊支撐起多樣收穫的「粘合劑」。
魏博磊的SCI論文,便肇始於一次對杭州蕭山區水域環境變化情況的實地考察。在參訪過程中,他發現了一些現實的問題,便生發了結合本專業知識,探索途徑來高效降解塑料的想法。而其參與的創業項目亦緊扣社會需求,關注「大數據定向扶貧的人工智慧醫療系統」等話題。
新聞學院2018級碩士研究生毛天嬋是2019年國家獎學金獲得者。她亦滿懷著社會關切,將自己投身於學術研究、學生工作、新聞實操等多個領域。
今年4月,毛天嬋憑藉演講《青年的群山》獲得復旦大學研究生五四演講比賽一等獎。在演講中,她提到:「記者是時代的秒針,在『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選擇中,記者選擇用自己去丈量世界的刻度」。她始終相信,新聞工作和整個社會發展緊緊相連,選擇這個專業,既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和文字相伴,又能和整個社會同頻共振。正是這樣的想法使其從未放下關切社會的眼光,同時擔當著優秀的輸入者和輸出者。
在剛過去的2018至2019年間,公共衛生學院2015級本科直博生劉聰以第一作者或共同第一作者身份發表了SCI論文8篇,累計影響因子達108.8。其中,他作為共同第一作者的研究成果《652個城市的大氣顆粒物汙染與每日死亡率的關係》在線發表於國際頂級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醫學雜誌》(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NEJM)。此外,他還擔任著12本SCI期刊的學術審稿人。
亮麗的學術成績背後,是劉聰把為我國環境保護事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作為自己的志向。他說,希望未來能繼續在環境健康研究的科研領域不斷學習和探索,以科研服務社會。
命科學學院本科生陳思遠的學習生活同樣繽紛多彩。加入了遺傳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吳燕華教授課題組的他已在本科階段開始參與科研工作,獨立完成學校曦源項目,並與其他幾位本科生組隊,先後參加了兩期生命科學學院Dream Lab本科生科創項目,在全國大學生生命科學競賽中獲得三等獎。面對繁忙的學習,他沒有放下橋牌特長,在過去一年中作為校隊隊長,帶領復旦大學橋牌隊屢獲佳績。
來越多的優秀學子不再是單一的學術達人,而是在多個領域書寫不凡的「復調學霸」。數學科學學院本科生李飛虎的腦袋中不僅裝著數字,他在2019 年丘成桐大學生數學競賽上海賽區應用與計算科目個人賽中一奪表揚獎,更在「雅言杯」「長三角」等誦讀比賽中獲得一等獎,還著有古風歌詞作品《湘妃怨》《攤破白頭吟》;管理學院本科生沈鳴陽擁有3.93的本專業學年績點,也是公益創業項目「Nature魔法教室」的負責人,積極面向兒童進行著自然博物學教育,已與上海市昆蟲學會合作蝴蝶養成系列課程,計劃在寒假推出與基因科學家課題組合作的「螢光果蠅雜交實驗」;華山醫院博士生孫亞英,至今發表了11篇SCI論文,還是100米國家二級運動員,曾獲得上海市十六運會高校男子100米季軍、200米亞軍,2016年上海市大運會男子100米冠軍等榮譽,7次刷新校普通生田徑紀錄……他們以奮鬥的步伐堅定志向,以開放的姿態擁抱時代,以多元的發展回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