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很多人可能都渴望能夠成為小丑。但是生活的壓力逼迫你不得不繼續等待著幸福來敲門。
1.《小丑》
《小丑》主要講述了一位生活陷入困境的脫口秀喜劇演員漸漸走向精神的崩潰,開始了瘋狂的犯罪生涯,最終成為了蝙蝠俠的宿敵「小丑」的故事。
世界為何變成這樣?小丑黑化時在富蘭克林的節目上說得很清楚:因為富人從不站在窮人的角度上看問題。他們一點也不想知道一個像小丑這樣的失敗者生活如何、心情如何、腦子裡在想什麼。像韋恩這樣的人一味地只把小丑當作兇手、失敗者、精神病、變態;他說所有無所建樹的失敗者都是小丑、都是笑話。我們站在現實生活的角度來看,他說的不無道理。
至於他自己,從蝙蝠俠系列電影裡我們知道他是個大慈善家,他(還有他兒子,也就是後來的蝙蝠俠)一定覺得自己光輝偉大,無懈可擊。
可兩代韋恩都根本不懂《了不起的蓋茨比》裡的那句話:「每當你想批評別人的時候,要記住,這世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有你擁有的那些優勢。」
小丑也想活得不那麼像個笑話,如果不能是正劇的英雄,至少做個悲劇卻令人印象深刻的角色。可惜他沒有那個資本,他做不到。
小丑不是沒有努力過。他曾經如此馴順:按時吃藥,按時去醫生那裡報導,保持微笑,隨生攜帶「我有病,對不起打擾你們了」的卡片。他信奉著韋恩的那一套邏輯,夢想是把歡笑帶給世界。
美國鐵鏽地帶的失業藍領工人恐怕也有和小丑類似的心路歷程。因為技術創新和全球貿易,他們沒有了工作,經濟地位和社會地位一路下滑。
可是精英階級只會說:你們失去工作是因為你們學歷低,能力差,為什麼不去多受教育、轉型再就業?我猜那些失業的工人一開始也和小丑一樣,每天背負著「是我的錯,對不起給他家添麻煩了」的標籤。可是,如果等不來幫他們脫困的幫助,他們不可能永遠無休無止地對不起下去。
小丑看到生活中的希望一個個破滅:自己被人陷害丟掉工作,成為最不好笑的脫口秀藝人,他不是富翁的私生子,鄰居女子並不如他所想。然後他看到韋恩們是多麼冷酷無情,毫不關心他的死活:社會救助項目被砍掉,費盡心機見到韋恩只得到一記老拳,然後韋恩卻在電視上一直宣傳他的慈善晚宴和競選計劃。在我看來,根本沒有人能體會小丑的痛苦。
失業工人看到的也是希望的破滅:製造業的工作越來越少,整個本地社區越來越衰敗。有人建議他們重回學校提高教育程度,但是對於一個高中畢業、離開校園幾十年的人,那是難於登天的事情;何況學費很貴,他們根本負擔不起。然後他們看到造成金融危機的大銀行拿到政府的大筆救助,他們看到華爾街的人誰也沒進監獄,他們看到高管們短短幾年以後繼續拿天文數字的薪酬。
天長日久,他們開始想:真的是「我們」的錯,不是「你們」的錯嗎?小丑說:對錯是「你們」定的,好不好笑也是「你們」定的,憑什麼」我們」要活在」你們」制定的標準裡?「你們」憑什麼以為「我們」會永遠像個乖孩子一樣,安靜地任憑「你們」擺布?
最後,小丑殺死了一直給韋恩寫信、對精英階級始終抱有幻想的母親。也許這標誌著他徹底斬斷了對韋恩們的幻想,站到了所有社會秩序的對立面。他成了一個和電影開頭完全兩樣的人。
他說:也許這才是真正的我,也許我本來就是這樣。可我總覺得他這麼想只是為了合理化自己行為而已。看過電影的前半段我就知道,他並非天生就是妖魔鬼怪,他曾經是一個跟我們這些平凡人一樣,一個孤獨無助、走投無路的善良人。影片最後也是對生活的思想升華,痛苦的生活就此結束,新的生活即將來臨。
2.《當幸福來敲門》
很明顯《當幸福來敲門》代表著積極向上,不屈不撓,為夢想全力以赴。沒有任何一個人的生活是順心如意的,美好的生活都是靠自己爭取來的!
電影講了克裡斯·加德納,生活在舊金山的黑人男青年,丟了工作,公司裁員讓他丟了飯碗。我覺得雖然他不是社會最底層的人,但是也在這樣的重壓從此遭遇了一連串重大打擊,妻子因忍受不了長期的貧困生活憤而出走,連一歲大的兒子也一同帶走。沒過多久妻子又把兒子還給了克裡斯,從此克裡斯不僅要面對失業的困境,還要獨立撫養兒子。像《小丑》一樣,生活的重擔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克裡斯因長期欠交房租被房東趕出家門,帶著兒子流落街頭。在接下的兩三年中,這對苦命父子的住所從紙皮箱搬到公共衛生間。克裡斯堅強面對困境時刻打散工賺錢,同時也努力培養孩子樂觀面對困境的精神,父子倆日子雖苦,但還是能快樂生活。這一切依舊沒有使他就此消沉下去,他堅定地相信明天會更好,生活的挫折反而成為了他追求美好生活的動力。
克裡斯在停車場遇見一個開高級跑車的男人,克裡斯問他做什麼工作才能過上這樣的生活,那男人告訴他自己是做股票經紀人的,完全沒有股票知識的克裡斯靠著毅力在華爾街一家股票公司當上學徒,頭腦靈活的他很快就掌握了股票市場的知識,隨後開上了自己的股票經紀公司,最後成為百萬富翁。
一路上克裡斯經歷了不少挫折,但是年幼的兒子每次都能給予他最大的鼓勵,兩父子相互扶持最終完成了又一個美國夢。當生活辜負了你的時候,不要灰心,你還有追求幸福的權利!盡全力去拼搏,你還有機會扳回一城。其餘的這裡不做過多的贅述,因為積極向上的電影太多了!相信各位讀者也不需要古月哥的心靈雞湯。
其實,每個人可能都渴望成為小丑,做自己的主人,而生活的壓力不得不逼迫著你等待幸福來敲門。我覺得這應該就是現實與電影的不同,更是生活的殘酷之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