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我們買東西主要為產品本身價值買單,在商品功能相同的情況下買最便宜的;現在,人群對消費的追求正在超越產品功能層面,相比產品本身更重視產品所帶來的精神愉悅。這種名為「消費升級」的熱潮,最近吹遍了神州大地。
眾所周知的是,價格是價值的外在體現。因此,在高附加值消費品佔居民消費支出比重不斷增加的過程中,出現了一個怪現象:人們似乎越來越喜歡買價格相對昂貴的東西了。對於價格低廉的產品,人們特別是嗤之以鼻的。
例如買50多個商品能省出2000塊錢,這對我們的大爺大媽來說是一件求之不得的事情,但如今的社會是,這是「消費降級」。
其實這些觀點有些邏輯錯誤。
首先,就以拼多多和淘寶價格對比的56個商品為例,這些都標品,都有明確的規格型號等,既然商品品質完全一樣,為什麼不買價格更便宜的商品?
在購買和身份或品位相關的商品如名牌包包、服飾或家用電器等時,有些人寧願承擔高價也要獲得一份在對應社會群體中的歸屬感,這支付的是作為品牌粉絲的價格。可以理解。可是當只是購買手巾紙、手機殼、洞洞鞋和滑鼠墊時,有質量保證的低價並不構成的心理障礙反而會成為消費目標。
要知道,對於一些人來說,以前他們因為經濟基礎或者地區偏遠不能買到高性價比的東西。但現在由於拼多多的價格優勢,讓他們可以消費到更有品質保障的產品,對於他們來說難倒不是消費升級嗎?
正如網友的評論,我最大的願望就是讓父母給他們自己買東西,像給我買東西一樣,只在乎喜歡,不考慮金錢。而拼多度不是正在努力讓遠方的父母也享受著城市打拼的孩子一樣的網際網路紅利嗎?
再次,在中國滲透最廣泛的網際網路產品是什麼?說微信應該沒有什麼爭議。由於時代的關係,很多年齡偏大的人並不習慣使用網際網路,更別說在網上購物了。但是微信的功能性及便捷性讓其成為了國民產品,而拼多多正是基於微信,通過社交關係來實現購物。這又連接了數量巨大的,曾經無法參與到網際網路中的人群,讓他們享受到了網際網路紅利。
這些不就是網際網路最大的意義嘛,消除信息壁壘,連接更多的人,從而提升人們的生活品質和工作效率。
對新生事物持懷疑態度或許就是人性,還記得當年淘寶誕生時,也有很多人不看好,甚至認為他們肯定幹不過作為跨國企業的ebay,最後結果怎麼樣?
現在估計很多人連ebay怎麼拼寫都快忘了。
剛剛成立3年的拼多多,對大部分人來說也是新生事物,他們就是一個基於微信成長起來的新淘寶。同樣的極致低價,同樣的爆發式增長,同樣的高效管理。
而對於消費者來說,當然希望這樣的平臺越多越好,因為最後他們才是獲益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