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科學突破獎」得主李文渝教授:帕金森病的破冰者

2020-12-11 返樸

報導 | 藥明康德

半個多世紀前,年輕的李文渝(Virginia Man-Yee Lee)孤身一人來到倫敦,前往英國皇家音樂學院主修鋼琴表演。如同那個時代許多出身於中產家庭的女性一樣,她的人生道路早早被家人所規劃:學成之後,她將憑藉才華贏得某位豪門公子的青睞,隨後相夫教子,扮演好傳統所賦予的角色。

李文渝教授(Courtesy of Dr. Virginia Man-Yee Lee;Credit:Penn Medicine)

在異國,這名十多歲的亞洲女孩感到無比的迷惘。她清楚地知道,這不是她想要的人生。但除了遵循父母之命,還有什麼其他選擇呢?她的心裡沒有答案。那時的李文渝不會想到,幾十年後,她會成為全球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當之無愧的先驅。她更不會想到,今日她會走過「科學突破獎」 (Breakthrough Prize)的紅毯,接過「生命科學突破獎」的獎盃。這是有著「科學界奧斯卡」之稱的重磅獎項,獎金額約為諾貝爾獎的三倍,為全球科學獎項之最。

從鋼琴表演到生物化學

李文渝於1945年出生於重慶,這座山城的名字也正是「渝」字的由來。她的父親是一名生活在美國的華人,在二戰期間志願加入空軍,回到中國抗擊日本的侵略。在一次戰鬥中,他的座機被擊落,本人也因此負傷,卻如同小說情節一般,由此結識了李文渝的母親。兩人婚後共育有三個子女,李文渝是家中的小女兒。

二戰結束之後,他們全家移居香港:父親在香港與美國西海岸之間來回經商,母親則在家照顧孩子。10多歲那年,李文渝的大部分親人都跟隨父親去了美國,只有她和一名哥哥留在香港的祖母家,以完成高中學業。「所以在我成長的過程中,身邊沒有多少可以學習的榜樣,也沒有太多人管我和指導我。」 在藥明康德內容團隊的專訪中,李文渝教授說道:「學習是我唯一能做的事情。」

在母親的安排下,高中畢業後,李文渝前往英國學習鋼琴表演。離開英國時,她卻帶著生物化學的碩士學位。說到這一令人驚訝的轉變,李文渝教授向我們袒露了選擇背後的思考:「我不想學鋼琴。在高中時我就很喜歡科學,所以就跑去倫敦的大學裡學科學。一開始我選的是化學,但後來我覺得純化學有點枯燥,最後改成了生物化學。」

李文渝教授與約翰·特羅揚沃斯基教授(Courtesy of Dr. Virginia Man-Yee Lee;Credit:Penn Medicine)

「碩士畢業之後,我覺得想要有足夠的錢來養活自己,還是要讀一個博士。」 李文渝教授回憶道。她先是在加州大學舊金山分校(UCSF)獲得了生物化學的博士學位,又前往荷蘭與波士頓接受更多訓練。也正是在波士頓,她遇上了自己一生的伴侶——約翰·特羅揚沃斯基(John Trojanowski),他是一位優秀的神經病理學家。

「約翰是那個真正鼓勵我去追求科學職業的人,」 李文渝教授說道:「我們那一代的女性,很多都不知道自己真正想做什麼。我的丈夫告訴我,你有足夠的天賦和勇氣,應該去嘗試科學道路。他給了我很多自信,我們之間也合作得非常愉快。」

然而命運並不想讓她的科學生涯一帆風順。在從事科學工作的最初幾年,李文渝教授走得有些磕磕絆絆。她先是在一家藥企度過了並不愉快的兩年時光,又在加入賓夕法尼亞大學後,面臨著科研資金短缺的風險。為了給自己「留條後路」,她特地在沃頓商學院補讀了一個MBA的學位,以防「將來有一天失業」。

想像中的失業並沒有到來。相反,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的一顆新星正在冉冉升起。

唯一的女性得主

在賓夕法尼亞大學,李文渝教授與特羅揚沃斯基教授夫婦將研究方向定為神經退行性疾病。當時,阿爾茨海默病的社會負擔正逐漸呈現,吸引了無數科學家的關注。「30多年前,我們對神經退行性疾病背後的致病蛋白一無所知。我們不知道阿爾茨海默病的沉積裡頭有著β-澱粉樣蛋白,不知道神經原纖維纏結裡是tau蛋白,也不知道路易小體裡有α-突觸核蛋白,」 李文渝教授回憶道:「但我和John的技能非常互補,所以我們決定合作,看看能不能從不同的角度去做出貢獻,找到疾病背後的致病分子。」

1991年,這支團隊很快迎來了突破。在阿爾茨海默病患者大腦裡,他們用一系列生化和免疫的方法,證實神經原纖維纏結裡的特異性蛋白正是tau。這項研究刊登在了頂尖學術期刊《科學》上,刷新了人們對tau蛋白的認知。

這項研究刷新了人們對tau蛋白的認知(圖片來源:參考資料[1])

而這只是這支高產團隊深入研究神經退行性疾病的一個開端。2000年左右,他們將注意力移向了一種叫做額顳葉痴呆(frontotemporal lobar degeneration,縮寫FTLD)的疾病上。「當時我們發現只有一半患者的神經原纖維纏結裡有tau蛋白的積聚,這個現象讓我們很驚訝。如果剩下一半患者的大腦病變裡沒有tau蛋白,那是什麼導致了他們的疾病呢?」 李文渝教授問道。

經過數年的純化與分析,他們找到了一種叫做TDP-43的蛋白質。抗體結合實驗證實,這種蛋白在患者的病灶處有著大量積聚。隨後,這支團隊用基因改造的方法,開發了一種小鼠動物模型,使其表達突變的TDP-43。果不其然,這些動物表現出了和人類患者類似的痴呆症狀。進一步的分析則確認,無論是在突變的小鼠還是人類的患者中,TDP-43都失去了正常的細胞核定位,出現在了細胞質中。這是一種RNA結合蛋白,參與了轉錄和翻譯的調控,與常見的α-突觸核蛋白或tau蛋白的功能截然不同。這也是人類首次發現RNA結合蛋白在神經退行性疾病中的作用。

在tau蛋白與TDP-43蛋白外,李文渝教授與特羅揚沃斯基教授夫婦也在α-突觸核蛋白上做出了許多突破性的發現。「我們把合成的α-突觸核蛋白纖維注射入了野生型小鼠的大腦內,發現它們能夠在細胞之間傳播,並產生類似於路易小體的結構。這是我們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李文渝教授評論道。這個實驗儘管簡潔,卻提供了有力的科學依據,讓我們能夠確認「路易小體產生」與「多巴胺能神經元退化」之間的因果關係,是帕金森病領域的重大突破。它在2012年同樣登上了《科學》雜誌。

2018年,這支團隊又在《自然》雜誌上公布了另一個重磅發現:在帕金森病和多系統萎縮(multiple system atrophy)中,患者的腦區裡雖然都有大量α-突觸核蛋白積聚,兩者的結構與性質卻迥然不同。「我們發現同樣是α-突觸核蛋白,其不同的變異體(strain)可能由於翻譯後修飾的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摺疊構象,導致不同的疾病形態,」 李文渝教授解釋道:「所以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也有可能是致病蛋白的不同變異體所導致的,這改變了我們過去的簡單認知。」

李文渝教授是今年「生命科學突破獎」5名得主中唯一一名女性(圖片來源:「科學突破獎」官方網站)

過去10多年來在神經退行性疾病領域的一系列重量級發現和突破,吸引了2017年「科學突破獎」得主Huda Zoghbi教授的關注。在她的推薦下,李文渝教授摘得了「生命科學突破獎」的桂冠,獲獎評語是「發現了額顳葉痴呆和肌萎縮側索硬化症(ALS)中TDP-43蛋白的聚集,並揭示帕金森病和多系統萎縮中,不同類型細胞內α-突觸核蛋白具有不同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今年獲獎的5位傑出生物學家裡,李文渝教授是唯一的女性。

未來在哪裡?

從tau蛋白,到TDP-43蛋白,再到α-突觸核蛋白,「很多人可能會驚訝,我為什麼要研究那麼多不同的蛋白,為什麼要同時研究那麼多不同的神經退行性疾病。」在李文渝教授看來,這是因為它們有共同的致病機理——無論是阿爾茨海默病、帕金森病、還是額顳葉痴呆,都存在許多致病蛋白的積聚。

正是由於有著研究多種疾病、多種致病蛋白的豐富經驗,李文渝教授對這些疾病的複雜性有著深刻的認識。聊到最近一些阿爾茨海默病治療中的進展,她表示「靶向β-澱粉樣蛋白的做法的確有一定科學基礎,看起來有其合理性。」這是因為我們發現這些蛋白很早就會在患者的大腦裡積聚,遠早於症狀出現的時間。「他們可能在60多歲出現痴呆症狀,但在40多歲時,大腦裡就有β-澱粉樣蛋白的沉積了。所以人們很自然會想到,如果能減少β-澱粉樣蛋白的產生,就可以緩解後續的症狀。」

治療阿爾茨海默病等神經退行性疾病,關鍵可能是「組合療法」和「生物標誌物」(圖片來源:[Public domain])

李文渝教授認為這個理論看起來很直接,但可能把事情想得太簡單了。「如果這些藥物真的能取得成功,那我會感到很高興,」 李文渝教授說道:「但在我看來,這些神經退行性疾病背後的機理應該更加複雜。當然,在小鼠實驗裡,我們取得了很好的治療效果,但人類是一種完全不同的生物,很難想像同樣簡單的治療就能取得成功。如果靶向β-澱粉樣蛋白的療法沒有效果,我們也應該去看看大腦裡的其他致病蛋白。」

而神經退行性疾病的未來,可能屬於兩個關鍵詞:組合療法與生物標誌物。組合療法指同時靶向不同的致病蛋白,比如在治療阿爾茨海默病時,需要同時針對tau蛋白和β-澱粉樣蛋白等不同靶點。「這些都是目前容易想到的靶點,但我們還需要其它新的靶點,這會取得非常不一樣的結果。」

而生物標誌物的尋找則可能更為重要。對於很多神經退行性疾病來說,一大難點在於尋找到患者。如果能用成像的方法,或是血清檢測的手段找到疾病的生物標誌物,對整個領域會有很大的幫助。「這不但能讓我們做出清楚的臨床診斷,還可以知道治療是不是起了效果,」 李文渝教授說道:「但在生化上,這樣的生物標誌物非常難研究。所以這一塊需要所有人的參與和合作。」

在基礎研究方面,李文渝教授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申勇教授課題組,以及香港科技大學的葉玉如(Nancy Ip)教授課題組有著合作。而在臨床療法的開發上,一家名為AC Immune的醫藥公司也已與其達成合作協議,開發針對TDP-43的抗體與小分子藥物,緩解FTLD患者的病情。「我們研究了許多90歲以上的老年人,TDP-43在他們的大腦裡有很多積聚。在海馬區中,這個趨勢尤為明顯。」 李文渝教授補充道。

AC Immune公司正在開發針對TDP-43的藥物(圖片來源:AC Immune官方網站)

而在科研院所與醫藥公司之外,李文渝教授指的「所有人」還包括患者及其家屬。「在美國,許多患者家庭希望得到真正的診斷,因此同意做大腦解剖研究,確認病因,這給科學家的工作帶來了寶貴的資源。出於傳統文化的原因,過去中國患者不大習慣對大腦進行解剖。但隨著年輕一代思想的逐漸開放,這一現象有望在未來得到改善。這也將給大腦研究帶來突破,讓中國成為一個腦科學研究的大國。」

誠然,神經退行性疾病極為複雜,很難預測未來會發生些什麼,但「如果大家都能齊心協力,就有機會推進這個領域的發展」。在李文渝教授看來,如果一家公司的研究方向遭受挫折,其他公司可以選擇不同的路徑,從其他角度進行探索。「如果說在探索的道路上,何時能取得成果,我相信答案會是『現在』,因為現在的疾病模型要比過去出色許多,」 李文渝教授說道:「我期待更多醫藥公司能進入這個領域,啟動臨床試驗,並在5-10年裡觀察到一些積極的療效。」

後 記

現年74歲的李文渝教授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的主任,她的丈夫特羅揚沃斯基教授則是聯合主任,兩人每天都還奮戰在科研的第一線,不時由於科學上的觀點分歧進行善意而激烈的探討。熟識他們的朋友,往往為其旺盛的科學激情所折服。

如今,這對夫婦正將他們的科學熱情傳遞給未來的學者。「我們的實驗室裡有許多年輕人,最年輕的還只是高中生。我的想法是讓他們儘早接觸科學,讓他們看看是不是感興趣,是否考慮把科學作為職業。如果他們不喜歡科學,那也沒有問題,因為沒有人會對所有事情都感興趣。但我至少讓他們有機會接觸一下這個環境。」在年輕時缺少選擇的李文渝教授,想要讓年輕人少走一些彎路。

李文渝教授與約翰·特羅揚沃斯基教授執掌了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神經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Courtesy of Dr. Virginia Man-Yee Lee;Credit:Penn Medicine)

對於年輕的女性科學家,李文渝教授也鼓勵她們勇敢地涉足科學領域:「在你職業生涯的某一階段,有可能是剛剛獲得第一份工作的時候,會有生養孩子的壓力,這會帶來很多困難。但只要過了這個階段,當孩子長大後,依然可以有30-40年的時光來做出很好的科研。科學發現的喜悅無以倫比,而且還能幫助到別人。這真的很有趣,也會給你帶來很大的成就感。」

參考文獻

[1] VM Lee et al., (1991), A68: a major subunit of paired helical filaments and derivatized forms of normal Tau,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899488

[2] Mark S Forman et al., (2007), TDP-43: A Novel Neurodegenerative Proteinopathy, Curr Opin Neurobiol, DOI: 10.1016/j.conb.2007.08.005

[3] Kelvin C. Luk et al., (2012), Pathological α-Synuclein Transmission Initiates Parkinson-like Neurodegeneration in Non-transgenic Mice, Science, DOI: 10.1126/science.1227157

[4] Chao Peng et al., (2018), Cellular Milieu Imparts Distinct Pathological α-Synuclein Strains in α-Synucleinopathies, Nature, DOI: 10.1038/s41586-018-0104-4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藥明康德」。

《返樸》,科學家領航的好科普。國際著名物理學家文小剛與生物學家顏寧共同出任總編輯,與數十位不同領域一流學者組成的編委會一起,與你共同求索。

相關焦點

  • 中醫藥研究治療帕金森病獲突破
    自1817年帕金森病(PD)的首次命名距今將近兩個世紀,多少醫學家曾為此病的研究付出了艱辛的勞動,現代醫學目前的治療水平也只是緩解症狀,始終沒有找到根治的藥物和方法,因此該病成為目前世界醫學研究的難點和熱點。作為五千年的文明古國,中醫學是中華民族燦爛文化的瑰寶,祖國醫學對這個「西洋病」有沒有高招呢?
  • 盧煜明 獲科學突破獎
    9月11日消息,獎金總額高達1875萬美元的「科學界的奧斯卡」——科學突破獎揭曉,包括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盧煜明在內的8位科學家獲得,以表彰他們在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數學領域的一系列開創性成就。6項新視野獎則由12位處於研究生涯早期的科學家和數學家分享。2021年突破獎的生命科學獎的獲獎者中包括「NIPT(無創產前基因檢測)之父」、香港中文大學盧煜明教授。
  • 專訪|馬普所主任、拉斯克獎得主哈特爾:延年益壽就靠它
    專訪|馬普所主任、拉斯克獎得主哈特爾:延年益壽就靠它 2020-11-15 20:5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科學突破獎觀察:給科學家明星般的關注,給青少年更多機會
    谷歌創始人之一謝爾蓋·布林科學突破獎(The Breakthrough Prizes)也為外界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今年已舉辦第八屆,旨在表彰全世界最頂尖的科學家。科學突破獎,每個獎項的獎金為300萬美元,分為生命科學獎(每年最多四個獎項)、基礎物理獎(每年一個獎項)以及數學獎(每年一個獎項)。
  • 2021年科學突破獎公布,中國科學家都有誰→
    突破獎基金會近期宣布2021年突破獎得主,以表彰他們在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數學領域的一系列開創性成就。此前每年,該獎項都在頒獎典禮的晚宴上,由電影、音樂、體育界的超級明星和科技界的明星企業家頒發。但是,由於全球疫情,今年的頒獎典禮被推遲到2021年3月。
  • 饒毅教授、方舟子、諾獎得主和上海交大……
    今天,首都醫科大學校長、著名生物學家饒毅教授在其個人微信公眾號饒議科學撰文指出:以蒙塔尼耶是諾獎得主的身份,聲稱新冠病毒的來源和新冠病毒含愛滋病毒的核酸序列,有很強的欺騙性。新冠病毒不含愛滋病毒的序列,已經有很多科學家公開說明了。
  • 港中大教授盧煜明獲科學突破獎:孕婦外周血中發現胎兒DNA
    港中大教授盧煜明獲科學突破獎:孕婦外周血中發現胎兒DNA 澎湃新聞記者 賀梨萍 2020-09-11 14:53 來源
  • 美女物理學家因暗物質榮獲2021科學突破新視野獎
    原創 羽華 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 收錄於話題#星辰大海62個2021年科學突破獎日前公布,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史蒂文·溫伯格(Steven Weinberg)獲得基礎物理特別突破獎。
  • 帕金森病有最新療法
    帕金森病是困擾人類的神經退行性疾病之一,長期引發醫學界和民間的廣泛關注。10月31日,第三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舉行的科學前沿話題講堂上,「腦起搏器」之父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教授,介紹了一種使用近紅外光照射腦組織的帕金森病最新療法。阿里姆·路易斯·本納比(Alim Louis Benabid)是一位神經外科醫生,對帕金森病及其他運動障礙腦深層刺激手術的發展產生了全球性影響。
  • 科學第一巨獎 「突破獎」:拍下首張黑洞照片團隊獲 300 萬美元獎金
    2019年9月5日,2020年度突破獎(Breakthrough Prize)揭曉。突破獎每年都會表彰在生命科學,基礎物理學和數學領域的成就,而這些學科旨在提出最終極的問題,並尋求最深刻的答案。突破獎也被稱為全世界最慷慨的科學獎,單獎為三百萬美金。
  • 莊小威榮獲2019科學突破獎!
    2019年科學突破獎得主揭曉,莊小威(中國科大87少校友、哈佛大學教授):2018年10月17日,以獎金優渥著稱的科學突破獎(Breakthrough
  • 文匯報專訪新晉諾獎得主|孩子的科學素養應該從幼兒園開始培養
    三位諾獎得主接受了文匯報記者的專訪,他們表示,必須從幼兒園就開始培養孩子的科學素養,而且要注意,「不要讓那些無聊而毫無彈性的教育抹殺一切」,最糟糕的科學教學就是「記住這個公式」。參與LIGO項目的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教授陳雁北也說,對青年科學家的重視,中國也正做得越來越好,在他所在的學校,系裡的各項投入也對年輕人有更多傾斜。「年輕人是在科學貢獻上是最有潛力的,因此給年輕人更多的支持,才更利於科學的發展。」
  • 每經專訪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巴裡·巴裡什:傾盡所能是科學研究不可...
    身處科學技術加速迭代、科技創新深度影響未來發展的今天,我們不禁想要探求:怎樣才能進一步培養科學精神、提升原始創新能力,努力實現更多「從0到1」的突破。2021年初之際,每日經濟新聞重磅推出「巔峰對話:瞰見2021」系列策劃。在第一季,每日經濟新聞每經商學院將獨家對話六位諾貝爾獎得主,圍繞世界經濟前瞻、科技創新等問題,進行深度探討。
  • 2019年科學突破獎公布
    這項工作也為使用基因沉默新療法治療亨廷頓氏症、肌萎縮側索硬化症、脊髓小腦性共濟失調、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創造了可能。本內特的家人在美國新墨西哥州阿茲臺克經營酒店,他在那裡長大;但在輔導員的鼓勵下,他轉而追求藥理學研究事業,致力於尋找治癒嚴重疾病的方法。 克賴納是東歐後裔,在烏拉圭蒙得維的亞長大;他崇敬孟德爾的科研工作,在高中時期就對遺傳學產生了興趣。
  • 證明丘成桐猜想的中科大少年班畢業生摘得科學突破獎
    科學突破獎被譽為科學界的奧斯卡,是全球獎金最高的科學獎,單項獎金高達300萬美元,遠超諾貝爾獎,中國企業家也參與了科學突破獎的捐贈。數學突破獎、物理學新視野獎、數學新視野獎等單項獎組成,迄今為止已經頒發了九屆科學突破獎。
  • 專訪中科院國際科技合作獎得主Jan-Christer Janson 教授:我非常...
    Jan-Christer Janson教授是瑞典Uppsala大學生物醫藥中心物理和分析化學系退休教授,曾任Pharmacia Biotech(現GE醫療集團生命科學事業部)科學總監和首席科學家,現任中國多所知名大學如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華東理工大學等高等學府的名譽教授,每年多次來中國進行技術講座和學術交流。
  • 「豪華版諾貝爾獎」揭曉,莊小威、陳志堅獲生命科學突破獎
    圖 | 突破獎(來源:YouTube)科學突破獎的單項獎金高達 300 萬美元,堪稱科學領域的最豪華獎項。圖 | 科學突破獎設立者、俄羅斯億萬富翁Yuri Milner夫婦出席第六屆暨「2018科學突破獎」的紅毯儀式(來源:Nhat V.
  • 快訊: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友孫崧(02少年班)獲科學突破獎!
    9月10日,科學突破獎委員會在舊金山公布了2021年科學突破獎獲獎名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02少校友孫崧由於在複雜微分幾何領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包括卡勒-愛因斯坦度量的存在性定理,及其與模量問題、奇點之間的關係
  • 專訪:美國是對華貿易的既得利益者——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傑...
    新華社德國林道8月29日電 專訪:美國是對華貿易的既得利益者——訪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傑·邁爾森  新華社記者沈忠浩 胡小兵  「對美國而言,與中國的貿易關係並非不利……」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芝加哥大學教授羅傑·邁爾森近日在德國林道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表示,美國總統川普因對華貿易逆差而指責中國
  • 這可能是今年最硬核的AI交流會,李飛飛、圖靈獎得主Pearl等共同探討AI未來
    雖然今年Bengio沒有出席,但是卻集結了李飛飛、圖靈獎得主Judea Pearl、強化學習泰鬥Rich Sutton、諾獎得主Daniel Kahneman等16位AI行業知名學者。去年辯論的主題是大數據和機器學習能否達到通用智能。而這次大會的主題是——AI辯論2:推進人工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