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中國時間 世界時刻——春節文化的全球共鳴

2020-12-17 新華網客戶端

  新華社北京2月21日電 特稿:中國時間 世界時刻——春節文化的全球共鳴

  新華社記者丁宜

  金犬報福,大地回春。在狗年春節的「中國時間」,全球迎來歡樂祥和的「世界時刻」。春節,這一煥發出強大生命力的中國古老節日,在世界範圍內丈量出更大的「朋友圈」,積攢出更高的「人氣」。

  全球視野下,同一時間、不同地域,「春節嘉年華」規模越來越大,活動形式越來越新穎,交流內容越來越深入。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在沿線國家展開,春節文化漸漸沁入當地民心。

  中國佳節:歷久彌新 趨向本土

  春節文化的海外傳播初具歷史。在新加坡,迎接農曆新年的「春到河畔」慶祝活動今年邁入第32個年頭;在英國首都倫敦,著名的特拉法加廣場春節慶典連續舉辦16年;在美國洛杉磯,亨廷頓圖書館從2005年開始舉辦中國春節慶祝活動;聯合國連續9年發行中國賀年生肖郵票……

  不僅如此,「老」節日逐漸顯現「新」特點。春節慶祝活動形式不再局限於傳統的文藝演出、展覽、巡遊、放焰火、發行生肖郵票等,而是花樣翻新。春節期間,多個波蘭家庭通過與中國家庭視頻連線體驗中國春節習俗。除夕夜,澳大利亞女孩萊昂登頂雪梨海港大橋,用中文深情演唱歌曲《小幸運》,與她的中國粉絲在線過年。「中國新年學生日」、「非遺展示」、「行走的年夜飯」、爵士音樂會等嶄新的新春慶祝活動「吸粉」無數。

  此外,展現場所多種多樣。除了紐約帝國大廈依慣例點亮「中國紅」,法國小鎮塞納的千年古堡、埃及首都開羅的地標性建築開羅塔、俄羅斯聖彼得堡著名景點宮廷橋、克羅埃西亞薩格勒布大學圖書館前的大片噴泉、地中海島國馬爾他首都瓦萊塔的春節廟會現場也都披上「中國紅」。

  在一些國家,春節還呈現「本土化」趨勢。在芬蘭,12年來當地的春節慶祝活動每年都能吸引三五萬觀眾,成為地地道道的本土節日;在美國,紐約和舊金山規定公立學校春節放假,春節不再只是華人的節日,更是生活在這兩座美國大城市居民的共同節日。

  中國美德:感染世界 傳揚天下

  從非洲到歐洲,包括「祝壽」和「敬老」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和思想正感染著當地民眾,在異域傳播著華夏傳統美德。

  非洲東部島國模里西斯,「老北京的壽禮——大型實景體驗展」在首都路易港舉行。年畫《蟠桃盛會》、剪紙《八仙過海》、實木雕版《福祿壽三星年畫》等來自中國首都博物館的展品與觀眾見面。現場參演嘉賓示範了敬壽香、行壽禮、致壽詞、送壽桃等中國傳統祝壽習俗。

  在具有尊老愛幼民族傳統的模里西斯,中國的「祝壽」文化在當地產生了強烈共鳴。活動中扮演壽星、年近七旬的埃迪對記者說,這次演示很好地體現出中國人對於老人生日的重視以及對長輩的尊重,他已經愛上這種「老北京」式的生日祝壽。「在敬老愛老的文化上,中國與模里西斯是一樣的。」

  在歐洲大陸,烏克蘭首都基輔的敬老院裡,基輔國立語言大學孔子學院的30多名中國師生按照中國習俗給150多名老人拜年,讓他們感受到中國敬老美德的溫暖。很多老人平生第一次聽中國歌、看中國舞。

  法國尼斯歐洲研究所學者左戈普魯斯認為,中國人重視家庭理念,不僅對於中國構建和諧社會具有現實意義,對世界各國和睦相處也有啟示意義。

  中國精神:藉助「絲路」 不斷延續

  乘著「一帶一路」的東風,大批中國建設者奔赴海外參與施工建設,同時也將春節文化帶向所到之處。在一些國家,春節文化潤物無聲,中國「春意」浸潤民心。

  在巴爾幹半島南部國家馬其頓的崇山峻岭中,在當地承建高速公路項目的中方人員在位於偏遠鄉村的營地裡,給好奇的當地僱員講解中國十二生肖文化以及送祝福習俗。當地僱員洋味十足的拜年語「春節快樂」令人忍俊不禁。在這不經意的說笑間,中國傳統文化得以傳播和傳承。

  「中國工人到我們山坳裡過春節,我們也過上了中國年。」春節前,中老鐵路項目的寮國保潔員戴女士,指著項目部送給自己的餅乾、罐頭等中國食品高興地對記者說。她的家鄉在寮國北部深山中,被河道包圍,以往只有小木舟往來兩岸。

  溫暖是相互的。在巴西美麗山特高壓輸電工程工地,負責採購的巴西員工費奧拉萬特·德坎波斯說,他與中國同事一起工作兩年了,今年是第一次與他們一起過年、一起包餃子。「他們離家萬裡,幫助我們建設國家,希望我們也能帶給他們更多家的感覺。」

  幸福是奮鬥出來的。在奮鬥者的新時代,伴隨「一帶一路」建設者的腳步,中國的奮鬥精神藉助春節在海外傳播,並且成就了不少跨國姻緣。春節前夕,泰國「工業唐人街」——羅勇工業園迎來大喜事,12對中泰員工首次在此舉行跨國集體婚禮,開了一場具有特殊意義的新年團拜會。

  陽和啟蜇,品物皆春。春節,承載著中國人幾千年的文化基因和情感需求,在喜慶的氛圍中呼應著世界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傳遞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美好願景。(參與記者文浩、陳俊鋒、鍾忠、劉力航、章建華、趙焱、陳威華、汪瑾、宋聃)

相關焦點

  • 評論員觀察:讓「春節時間」刻入世界錶盤
    中國年意味著一種生活方式,之所以能吸引不同國家的不同群體,就在於這套價值引起的廣泛共鳴   剛剛過去的春節,不僅攪動著中國人心中濃濃的鄉愁,也帶動全世界進入中國的「春節時間」。   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歡樂春節」盛裝巡遊把秧歌、武術等中國節目搬上街頭;在美國芝加哥藝術博物館,雞年主題展覽為參觀者奉上精美藏品和京劇表演;在泰國曼谷,詩琳通公主發布自己手繪的紅色吉祥雞和富貴牡丹圖,並用泰語寫上「中國新年快樂」……如今,農曆新年不再只是中國的節日,更成為世界範圍的文化現象,「中國福」貼遍世界,「中國紅」映照全球。
  • 「歡樂春節」:中國文化旅遊元素閃耀全球
    中國春節日益成為世界性節日,中華文化也以春節為載體,走入世界各國人民的心中。1月16日,2019年全球「歡樂春節」活動在北京啟動。2019年「歡樂春節」攜手世界各地近千家合作夥伴,將在133個國家和地區的396座城市開展1500餘場活動,涵蓋演出、展覽、廟會、廣場巡遊、非遺互動、講座論壇、冰雪龍舟等30多種類型。10年來,「歡樂春節」已從謀篇布局的「大寫意」階段邁向精耕細作的「工筆畫」階段。
  • 人民日報鐘聲:當「春節時間」成為「世界時間」
    這是英國廣播公司拍攝的紀錄片《中國春節》中的一句解說詞。這部近期成功刷屏的紀錄片中,老外主持人走訪中國各個角落,從哈爾濱到香港,從通都大邑到偏遠小城,介紹各色春節傳統,體驗不同年俗,只為讓世界走近這場「全球最大的盛典」。   曾幾何時,春節是華人專屬的文化標識。
  • 特稿:四大要「義」——抗疫大考中面向世界的中國「答卷」
    來源:新華網新華社北京9月11日電 特稿:四大要「義」——抗疫大考中面向世界的中國「答卷」新華社記者謝琳新冠肺炎疫情是百年來全球發生的最嚴重的傳染病大流行,至今累計確診病例已達2800萬例。14億中國人民進行的這場驚心動魄的抗疫大戰,充分詮釋中國精神、中國力量、中國擔當,向世界展示了講信義、重情義、揚正義、守道義的大國形象。
  • 全球春節慶典活動多 中國「年味兒」飄向世界
    隨著中國傳統節日春節的到來,連日來,看春晚、吃餃子、逛廟會等慶賀農曆新年的活動,在全球各地拉開了帷幕,中國的「年味兒」飄向世界各地。當地時間1月24日傍晚,2020年泰國「歡樂春節」互致賀辭活動開始在曼谷暹羅廣場舉行,中泰兩國政府旅遊部門負責人互致新春祝福,向兩國人民拜年,並開啟全球「歡樂春節」活動。
  • 推進春節文化的國際化 銜接不同的地域文化元素
    原標題:推進春節文化的國際化  「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春節將至,有關部門近日啟動2017年春節文化走出去的工作,推動春節進一步成為全球共享的世界性節日。  春節能否成為世界性節日?
  • 特稿:從貨通全球到服務全球——中國譜寫全球港口合作新篇章
    新華社北京5月9日電 特稿:從貨通全球到服務全球——中國譜寫全球港口合作新篇章新華社記者荷蘭鹿特丹港和中國廣州港7日締結為友好港口。這兩個同為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上的世界級航運樞紐港將在綠色港口、智慧港口等方面開展深度合作。
  • 全球局勢!韓國人對中國農曆春節下手了: 「中國春節」必須去中國化?
    眾所周知,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其歷史源遠流長,周邊各國深受我國文化和歷史影響。由於我國率先在全球進入封建社會,這在當時的社會制度是非常先進的,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發展,成為當時亞洲乃至全球第一強國。不過,時過境遷,當初中國的附庸國韓國都來爭搶中國的文化遺產了,韓國人終於對中國農曆春節下手了:「中國春節」必須去中國化。
  • 看世界媒體「打量」中國春節:正成為全球性節日
    本報記者 李志偉攝 核心閱讀 2017年的中國春節,在全球颳起了一陣「紅色旋風」,世界媒體紛紛關注中國春節,其背後是對中國文化的關注、對中國發展的矚目、對中國影響力的認可。而透過外國媒體的視角與評說,也讓我們多了一個審視自身的國際維度。
  • 【網連世界】喜慶中國農曆新年 感受春節文化魅力
    編著按:近年來,中國春節文化在海外「走紅」,已成為世界級現象。寫福字、貼春聯……這些中國春節特有元素漂洋過海,讓全球感受到濃濃的年味。本期網連世界帶你看看外國如何慶祝中國春節。  2019年1月30日,英國科學博物館舉行「中國之夜」活動,慶祝中國農曆新年。
  • 世界的「春節時間」,看看全球各地的華人怎麼過春節?
    每年的中國傳統春節,世界華人都會在這一天按照傳統習俗過新年,今天我們收集了全球10個國家或地區的華人過春節的方式,以及喜歡在哪裡過。在春節期間,華人喜歡到這裡的餐館慶祝,直到凌晨3點左右才歇業。4.加拿大多倫多加拿大的多倫多有6條唐人街,華人們會在農曆新年吃中國的傳統美食,還會掛燈籠、舞獅子、製作新年點心等。
  • 評論:「中國熱」體現了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評論:「中國熱」體現了中國文化軟實力的提升     當地時間  諸多實例表明,春節已經走出東方,日益在全世界深入人心。每當春節到來之際,越來越多的外國政要習慣於出來給華人拜年,不少高級官員出席唐人街的春節歡慶活動。  春節還成為全球新時尚,在世界各地留下鮮明印記。
  • 中國春節以最美形式展示文化多樣性
    1月17日,在捷克布拉格,人們在中國廟會上體驗中國年俗文化。17日,捷克2020鼠年「歡樂春節」系列活動在首都布拉格會議中心拉開帷幕。新華社發 新華社巴黎1月18日電 (記者陳晨)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幹事阿祖萊17日說,中國春節慶祝活動以最美麗的方式展示文化多樣性。 阿祖萊當天出席中國常駐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代表團在法國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辦的2020年春節招待會。她表示,中國積極支持教科文組織,雙方在多個領域開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 中國春節的文化內涵與世界意義 宣講家網評論
    摘要: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春節對中國人來說是文化盛典,對世界來說是了解中國的窗口與橋梁。春節是中國最盛大、最具民族標誌性意義的傳統節日,也是融匯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的節日。自西漢以來,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春節祭神、敬祖、祭灶、掃塵、守歲、祈年、賀春、拜年、爆竹、聯歡等習俗一代代傳承不息,延續至今。
  • 春節與中國傳統時間制度的現代轉換
    19世紀以來,現代世界體系逐步形成,全球化已經成為不可逆轉的發展趨勢,全世界所有國家,特別是以中國為代表的傳統文明古國,都不得不推行和適應以陽曆、公曆為代表的現代時間制度。因此,能否協調好原有文化制度下的紀年曆法觀念與現代時間制度的衝突,考驗著包括中國在內的很多發展中國家。  我們今天的「春節」也正是回應這一歷史挑戰的產物。
  • 敘事學視野中的普利茲新聞獎特稿
    【關鍵詞】普利茲新聞獎 特稿 敘事學 普利茲新聞獎是美國新聞界的最高榮譽。1979年,普利茲新聞獎增設特稿寫作獎,自此,特稿在普利茲新聞獎作品中佔據一席之地。從新聞理念來看,普利茲新聞獎特稿作品反映的是美國乃至西方的主流價值觀,是我國了解西方世界主流價值觀的一個窗口。
  • 愛上中國文化 英國「預熱」中國春節
    原標題:愛上中國文化 英國「預熱」中國春節若想在一個歐洲城市充分感受中國春節的精彩和熱鬧,那麼就請到倫敦來。 隨著中英之間人員往來、文化交流不斷增多,越來越多的英國人愛上中國文化,中國文化展演活動日益豐富,中文學校越開越多,記者不經意間就能碰到一兩位會說中文的英國朋友。再過不到半個月,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春節就要來臨,兩國文化團體抓住這一機會,安排了一系列精彩紛呈的活動,意在以中國春節為契機,講好中國故事、增強中國文化影響力。
  • 2018年中國春節民族音樂會:中國民樂 世界在聽
    第二路,中國歌劇舞劇院民族樂團也於1月31日和2月2日分別在哈薩克斯坦的阿斯塔納和阿拉木圖舉辦音樂會,還將前往塔吉克斯坦杜尚別、吉沙爾和烏茲別克斯坦的塔什幹。最後出發的上海民族樂團則將於2月7日在英國倫敦舉行首演,然後去往法國、比利時和德國的多個城市,帶去8場音樂會。  成立27年來,吳氏策劃一直致力於通過策劃組織國際性文化交流和演出活動,將中國的優秀文化藝術推向世界。
  • 2019深圳時間文化周 暨第30屆中國(深圳)國際鐘錶展啟幕
    6月20日-23日,2019深圳時間文化周暨第30屆中國(深圳)國際鐘錶展在深圳會展中心1、9號館盛大啟幕。   2019深圳時間文化周將以「時間有愛,點亮灣區」為主題,通過專業的鐘表展、行業論壇、特賣會、時間文化創意活動、
  • 2020年春節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各場館開放時間
    2020年春節深圳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各場館開放時間海上世界文化藝術中心春節營業時間1月24日-26日(除夕-年初二)閉館3天1月27日(年初三)恢復正常營業時間設計的價值在中國1月24日-26日(除夕-年初二)閉館3天1月27日(年初三)恢復正常營業時間費用:預售價¥38,正價¥68L1 V&A展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