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英語基礎不是很好,適合來平和英語『浸泡』嗎?」「『浸泡式英語教學』與傳統教學有啥區別啊?」……這些都是想要來平和英語村學習的同學常問的問題,為了同學們更好地了解「浸泡式英語」,接下來我們就一專業的角度來為廣大學員解讀上述問題吧!
英語基礎差就不適合「浸泡式教學」?NO!
曾經有人用這樣的一個故事去證明浸泡式語言環境不會讓英語基礎差的人學好英語,反而會使語言水平難以提升:
日本有個年青畫家Wes移民夏威夷,他不但有大家羨慕的英語環境,還有個「native speaker」的室友。Wes性格外向開朗,他努力用英語與當地人交流。語言學家Schmidt對Wes在美國生活五年的英語使用情況進行長期跟蹤研究,結論是:「幾乎完全沒有進步!」(「Hardly improved at all」) 不得不說,Wes想要提高自己的英語水平的意願很強烈,也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但苦於無法提升。
究竟是什麼讓Wes陷於困境而無法自拔?專家們的解釋是:當外語學習者在自己的外語交流能力很低的時候,過早地,積極地在自然外語環境中跟native speaker去交流,會扼殺了語言學習過程中非常重要的「沉默期」(Silent period)。初到美國,Wes英語能力不高,但為了實現溝通的目的,他努力地嘗試用英語表達自己的意思,於是就產生了「自創語」, 一旦這些「自創語」實現了交流的目的,使用的人就會依賴並重複使用,英語能力被固化在了一個低水平上,這種長期隨意交流導致外語能力固化的現象專業術語叫做「石化現象」(fossilization)。
如此看來,Wes在英語學習上,反覆練習而無法提高的主要原因是不知道正確的表達是怎麼樣的,也就是說沒有一個正確標準。所以他的「自創語」(很可能錯漏百出)為了達到交流的目的而被「石化」,一直在錯誤中重複,在重複中錯誤。
浸泡式教學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它不會讓學員像Wes那樣直接跳進現實的英語深海中,任其苦苦掙扎,我們清楚,從課堂到現實生活中使用這門語言,是有一定差距的,還有很大一步需要邁出,所以我們必須循序漸進,於是我們推崇語言學習的「四階法」:
第一階:在技能課中淺水浸泡,從詞彙、聽力、口語、閱讀、寫作六大方面訓練,師生相互熟悉、了解,相處自在,讓學員更大程度地了解如何使用英語。第二階:離開安全網,在富有挑戰的環境中通過英語交流獲取知識。第三階:模擬現實語言環境,開展一系列讓學生在一個任意、自由的環境中走進比較接近現實世界的英語活動。第四階:帶著自信和成熟的語言能力在現實世界中輕鬆自如地使用英語。
這一系列的步逐漸改變語言環境,讓學員能有所準備,在踏入現實世界時能有所作為,使他們能安全地從課堂走向現實世界。
2、「浸泡式英語教學」與傳統教學的質的區別
在傳統的課堂上,因為學生人數眾多,老師基本採取「滿堂灌」的教學模式,所講授的也就是既有的單詞、語法,想稍微增添一下上課的內容,或者還會給你說一些簡單的文化背景。這樣的課堂,師生的互動性少,學生的吸收程度也就因人而異。但懂得語言教育的人都知道,學了再多的語法知識、熟記再多的單詞,卻從不開口實踐,是不可能學好外語的。
為了更系統地吸收所學,「浸泡式英語教學」提出學、練、用閉環教學體系,教授聽、說、讀、寫、詞彙、語法夯實基礎;針對商務、出國、文化、演講等專項進行英語強化;圍繞美食、時事、工作等話題實戰演練,學以致用。科學的課程設置,再結合每天高達8小時的英語浸泡,學員英語水平的提高在潛移默化中就成為了一種被動的必然。
來源:南方企業新聞網
免責聲明: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與華夏經緯網無關。華夏經緯網不對文章所包含內容的準確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保證。請讀者僅作參考,並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責任編輯:侯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