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馬海燕 黃鈺欽
高考結束,正是高校招生錄取的火熱時候。近日,教育部再次提醒廣大考生警惕「虛假大學」。
其實,這樣的提醒年年高考結束後都會有,但年年提醒還是年年有人上當。為啥呢?或許從個人「走捷徑」的欲望,到社會對高等教育資源的需求,再到監管的力度與難度,每一方面均值得引起時下的重視與反思。
資料圖 付蓓蓓 攝
「虛假大學」從哪兒來?「虛假大學」,也被稱為「野雞大學」「山寨大學」「文憑工廠」。學校名字看似「高大上」,其實大多是空殼網站、無實體校址,打著大學的幌子從事偽造學歷文憑證書之類的招生詐騙。
應該說,「虛假大學」伴隨著世紀之交的大學擴招開始。中國高等教育自1999年開始擴招,大學相應地開始做出調整,從院校合併到大學改名,民辦教育興起,獨立學院、二級學院興起,各種職業技能型新型大學應運而生,都讓大學的名字變得眼花繚亂。
比如,合併幾所高校後,華中理工大學改名華中科技大學,曾經讓很多人很長一段時間不適應;與此同時,武漢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相應組建,也用了好幾年才讓人明白之間區別。
其他全國各地的理工大學熱、工業大學熱、科技大學熱不一而足。更不要說那些原本知名度不高的地方院校。
所以在本世紀最初的幾年,網絡還不發達的時候,在學院升大學等一系列更名潮過後,由於名字不熟悉,真假院校容易混淆,假的看上去甚至更像真的。那時候也確實有花錢上大學的時候,比如剛好你踩在了擴招的分數線門檻上。
當然,那時候還沒有查學歷真實性的公開途徑,很多人明知上了「野雞大學」,只要出來能忽悠住用人單位找份好工作也就睜隻眼閉隻眼了。
近些年隨著一分一段、平行志願填報,一本和二本院校重新調整,高校招生計劃日益透明,民辦大學也納入招生計劃,花錢買正規大學上幾乎絕跡。也由於官方正式開通查學歷的網絡系統,假學歷已經沒有市場。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近年來,經教育、公安、網信部門聯合打擊,絕大多數以詐騙為目的的「虛假大學」已難以繼續招搖撞騙,但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仍有可能出現新的「虛假大學」。網上一搜索,蹦出來的學校比真的還像真的。
網上廣為流傳的被曝光的392所「山寨大學」中,其中有些讓人大跌眼鏡。「中國郵電大學」「華北科技大學」「華北理工學院」「北方醫科大學」「北京經濟貿易大學」「北京財經大學」「北方聯合大學」「杭州理工學院」「杭州理工大學」……這些看上去是不是比真的還像真的?
然而大多數虛假大學只有一個網站,甚至網站的伺服器都在境外,成本低廉,即使被查處叫停,不法分子也可以換個校名再繼續,而且多是「打一槍換一個地方」。特別是在高考季時候,這些虛假大學更是抓住時機關掉一批又來一批。
加之有的非學歷民辦機構通過在地方人力資源、工商和民政等部門備案,以培訓學校、非營利性企業、社會組織等各種名目申請營業許可,再以學歷教育的名目去行騙,查處起來難度更大。
事實上,「野雞大學」面向的多半是高考成績不太理想的學生。「文憑情結」之下,「野雞大學」往往利用低分考生及家長的僥倖心理,聲稱有「計劃外」招生名額,致使學生上當受騙,「無學可上」的學生也更容易受到「野雞大學」的吸引。
考生託培訓班老師辦入學被騙10萬、公司高管收49萬將生意夥伴的孩子送野雞大學、謊稱親戚是高校教授騙朋友15萬、假少將自稱認識校長詐騙考生……這種法院公布的案例屢見不鮮。這些受騙的例子不僅有網站虛假廣告這種招生渠道,更多的是朋友、熟人,他們無一例外都表示自己「認識」所謂高校領導、招辦主任或者有門路的官員,最後均被發現是謊言。
資料圖 中新社記者 劉冉陽 攝
如何辨別「虛假大學」中國大學命名大多以三項式(地名+學科名+性質類別)組合,導致辨識度不高,「虛假大學」混雜其中更是增大了甄別難度。但仔細梳理被曝光的「虛假大學」名單可以發現,其「套路」也並非無跡可尋。
其一,「虛假大學」往往熱衷於升級改名。相比於「學院」,「大學」似乎更能吸引考生們的青睞。「虛假大學」深諳其道,「學校」改「學院」,「學院」改「大學」。
其二,「虛假大學」往往熱衷於換地域名。小地方改大地方,能用省就不用市,如果還能冠之以「中國」自然是最好不過。在包含地名的學校中,如果能以「北京」開頭,似乎就已經和其他學校拉開了差距。上述曝光的390多所山寨大學中,近100所帶有「北京」二字。而在教育部公布的《2019年度全國普通高等學校名單》中,帶「北京」的正規本科高校也不過就43所而已。此外,從「十二五」開始,教育部就明文規定,高校改名不能再冠以「中國」「中華」「國家」字樣。
其三,「虛假大學」往往熱衷於「撿漏」曾用名。近年來,考生對於「虛假大學」的警惕性逐漸提高,或多或少會利用網絡對校名進行檢索。然而,「虛假大學」正利用這一點,盜用正規大學的曾用名招搖撞騙。例如,「北京經濟學院」是首都經濟貿易大學的前身,「北京建築工程學院」是北京建築大學的曾用名,「北京醫科大學」是北京大學醫學部的前身,如今這些「前身」和「曾用名」都成為「虛假大學」慣用名稱,並且一經檢索會自動關聯到正規大學,因而更加具有欺騙性。
辨別「虛假大學」,其實並不難,就是承認「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相信「高招面前分數第一」,不要相信任何「走捷徑」「低分上名校」的謊言。
教育部再次提醒廣大考生與家長,在志願填報時做到四條:
一、查官網官微:2020年具有高考招生資格的全國高等學校名單共3005所均已在教育部門戶網站和官方微信公眾號「微言教育」發布,考生和家長可以通過登錄官網(網址:http://www.moe.gov.cn/jyb_xxgk/s5743/s5744/202007/t20200709_470937.html)或在官微「微言教育」(微信號:jybxwb)「高校名單」欄目進行查詢核實。二、查代碼:每一所經教育部備案的高校都有高校報考代碼與專業代碼,在各省(區、市)填報志願系統中均可查詢。虛假大學因未有辦學資質而無招生代碼,查不到代碼的學校都是「虛假大學」。
三、看分數:高考成績是高校錄取的重要依據。任何聲稱,可以不看分數,交錢即上的學校,都是在招搖撞騙。
四、平常心:高考無捷徑,只有放平心態,理性認識,不相信所謂的高考捷徑,那麼「虛假大學」也就無所遁形。
是的,沒有錄取,大不了明年發奮再來,也不要相信「花錢可以買招生指標」這種鬼話。
編輯:丁寶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