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答案解析 ·
1.個案研究過程。
答:個案研究作為定性研究的方法之一,它具有一般定性研究的過程,它的研究過程大致也包含研究準備、資料收集、整理與研究、研究總結等階段。
(1)個案研究一般採用參與觀察和深度訪談法。參與觀察是指研究者與被研究者一起生活,觀察後者的生活,獲取有關資料,並對之作深入理解,從而達到對被研究者全面深入認識的方法。個案研究也常採取訪談法了解被研究者的生活史,他對生活的感受和態度、他的價值觀念與期望、人生快樂與困難等。
(2)個案研究常採用非結構式形式,即它不以事先設計好的問題和程序為約束。個案研究在方法論上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如何處理參與和超脫的關係。參與會帶來研究對象的接納,理解即是價值關聯。超脫則與價值中立相連,有時會形成研究者與研究對象之間的障礙。因此如何把握個案研究中的參與程度,在哪些問題上應該持超脫態度,都是研究者必須認真處理的。
2.如何認識定性研究與定量研究的關係?
答: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是社會學研究方法的基本劃分,這種劃分既是實證主義和人文主義兩種方法論取向的集中體現,也是不同類型的研究方式的基本技術要求,從而也是具體研究技術的基本特徵的概括性表達。從某種意義上講,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代表著不同方法體系的基本技術特徵。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差異在社會學研究方法中是一種系統性的差異:
(1)從方法論上講
①定量研究主要是實證主義方法論取向的集中體現,更多地採用科學主義的研究範式;
②定性研究則是人文主義取向在研究方法中的表達,力圖對社會生活的自然情景加以整體的理解和解釋。
(2)從研究的思路來講
①定量研究常常是對己有理論的檢驗,研究一開始便具有明確的理論指導特徵。以理論為基礎決定了定量研究的邏輯的演繹性特徵,研究過程往往按從理論到命題、到概念、到操作變量直至具體測量的順序進行;
②定性研究與理論的建構相關聯,並不強調在研究開始便具有某種明確的理論,而是在研究過程中逐漸發現和形成理論,因此定性研究中運用的邏輯方式常常是歸納性的,即從實地研究中所獲得的經驗材料中歸納出具有理論特性的命題和闡釋框架。
(3)從具體的研究特徵來講
①定量研究側重於對社會事物的精確測量和計算,強調從統計數據來分析變量之間的因果關聯。因此,在研究過程中常常採用標準化、系統化和操作化的手段,資料收集多採用結構式訪談、問卷調查、量表測量以及準確的實驗等,由此獲得量化的數據,便於用統計學方法進行分析;
②定性研究則注重於對行為主體的意義以及行為過程的描述和闡釋,強調行為背景因素對社會生活的影響,尤其是個人經驗與生活經歷、社會制度背景、歷史條件和環境等因素。其研究手段多具有靈活性,針對不同的情景釆用不同的研究手段。資料收集方式大多靠實地研究、深入訪談來獲得文字性的描述。
(4)定性和定量研究的這些系統性的差異,也正是其各自在社會學研究中的優勢
①定性研究可以獲得深入理解社會生活的豐富而細緻的資料,但是難以推及整體的社會運行狀況;
②定量研究在結果上具有概括性和精確性特徵,但是對社會生活的理解缺乏深度。結合這兩種研究方式的優點和長處,相互補充和相互借鑑,是研究具體的社會運行過程所亟待解決的重要課題。
3.簡述社會指標的功能。
答:不同類型的指標發揮著不同的功能。社會指標的比較重要的功能有以下四個方面:
(1)反映功能。它是社會指標最基本的功能。社會指標對社會現象的反映總是以一定研究假設為指導的,而且有較強的選擇性和濃縮性,即選擇那些最重要、最有代表性的側面來反映社會現象,力求把複雜的社會現象濃縮在有限的社會指標內。
(2)監測功能。它是反映功能的延伸,是動態的反映功能。監測功能有兩類:
①對社會運行情況的監測;
②對社會政策、社會計劃執行情況的監測。
(3)預測和計劃的功能。預測的功能是指根據己佔有的材料,在對過去、現在分析的基礎上,摸索出社會指標的變化規律,而對未來的結果的測算。社會指標的預測功能主要有兩個方面:
①預測發展,例如根據本年度工農業生產增長情況預測下年度的增長率;
②預測問題,即提早發現那些將會給人們或社會帶來危害的問題。
(4)比較和評價的功能。由於社會指標具有明確的規定性,因而使事物之間的比較成為可能。通過比較,我們可以對社會運行與發展、社會計劃與政策進行評價,分析利弊得失,得出正確結論。比較有橫向與縱向之分.•
①橫向比較是指時間序列上同一時期的社會指標的比較;
②縱向比較是指對社會不同發展時期的歷史比較。
4.簡述設計調查指標的基本要求。
答:設計調查指標的基本要求包括:
(1)必須符合實際情況,符合科學原則。設計調查指標應充分考慮調查的可實施性,如調查對象的合作程度,所以應將比較難回答和涉及調查對象的個人隱私問題放在最後。調查指標的問題排序要合理,一般先提出概括性的問題,逐步啟發調查對象,做到循序漸進;
(2)必須全面、完整地反映調查對象實際情況。指標的設計要有利於調查對象作出真實的選擇,避免使對方難以回答,從而獲得模稜兩可的答案,進而不能得出最真實的情況;
(3)必須準確,有統一計算方法。這樣既有利於數據統計好處理,使得調查指標能直接被計算機讀入,又有利於節省時間,提高統計的準確性;
(4)必須簡單、明了,以說明問題為原則。指標的設計儘量不能使用專業術語,也不能將兩個問題並為一個,以至於不能得到明確的答案;
(5)必須充分考慮實際調查的可能性。需充分考慮到調查對象的身份背景,儘量提出對方感興趣的問題,從而得到調查對象的密切合作關係。
5.簡述問卷法的特點和適用範圍
答:(1)問卷法的特點
①問卷法的優點
a.問卷法節省時間、經費和人力。從問卷調查方法的實施程序來看,它比傳統的調查方法具有更高的效率;
b.問卷法具有很好的匿名性。問卷調查更能客觀地反映社會現實的本來面貌,更能收集到真實的社會信息;
c.問卷法可以避免偏見、減少調查誤差。在問卷調查中,由於每個被調查者所得到的都是完全相同的問卷,因而無論是在問題的表達、問題的先後次序,還是在答案的類型、回答的方式等方面,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d.問卷資料便於定量處理和分析。問卷調查所得到的原始資料很容易轉換成數字,特別適於用電子計算機進行處理和作定量分析。
②問卷法的缺點
a.對被調查者的文化水平有一定要求。由於填寫問卷的人首先必須能看懂問卷,所以,問卷調查客觀上要求被調查者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程度;
b.回答率往往難以保證。在郵寄問卷調查中一份問卷能否完成,能否收回,主要取決於被調查者。如果被調查者對該項調查的興趣不大、態度不積極、責任心不強、合作精神不夠,或者被調查者受到時間、精力、能力等方面的限制,他就有可能放棄問卷,使問卷的回收率受到影響;
c.不能保證填答問卷的環境和填答的質量。問卷調查由於無訪問員在場,被調查者填答問卷的環境無法控制。
(2)問卷法的適用範圍
①在實際社會研究中,問卷法作為一種主要的資料收集方法,常常同大規模的抽樣調查以及資料的定量分析相聯繫。可以說,抽樣一問卷一定量分析三者的結合體,是現代社會學定量研究中最常見,也是最重要的一種方式。
②在問卷法的具體運用方面,我們還應該結合我國的情況,明確它的適用範圍。因為採用問卷作工具收集資料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被調查的對象必須具有一定的文化水平。
③問卷的適用範圍還受到調查對象總體構成情況的影響。一般來說,問卷法在成分單一的總體中(比如全部是工人,或者全部是學生等)比在成分混雜的總體中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