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期間有代表建議:開展家長教育,父母也要「持證上崗」。該話題迅速衝擊熱榜第一,不少網友留言評論,有人吐槽對父母的不滿,有人點讚說「這樣虐童案就會少很多」,也有人說「想法很好,執行困難」。
儘管提議並未通過,可網友留言評論的熱度,再次把「合格父母」這個話題攤在了眾人面前。就像網上說的「父母在等子女的一句道謝,但子女卻在等父母的一句道歉」,在大部分家庭中,父母和孩子的感覺是不對等的。
下面我從三部電影中簡要分析,看看在不同的時期,孩子到底需要什麼樣的父母。
「我想起訴我父母,因為生了我」
在電影《何以為家》中,我們能深刻地理解,什麼叫「只生不養」。
贊恩不知道自己的實際年齡,她的父母也說不出他具體的出生年月。贊恩小小年紀已經是家中的主要勞動力。每天上貨卸貨,或者拖著沉重的水罐給別人家送水,將垃圾包好後拖出去扔掉。
在這個過程中,贊恩手法老練,面無表情。
當贊恩提出上學的時候,媽媽同意的原因是這樣就可以往家裡拿東西,比如被子、食物等,進而減輕家庭負擔。當爸爸問到「打工怎麼辦?」,媽媽覺得贊恩完全可以在放學後,加班幾個小時幹完。
而造成這樣的原因是:父母一個接一個的生孩子,生到家裡幾乎連睡覺的地方都沒有。孩子那麼多,生存都是問題,更談不上對孩子的愛護和教育。
「我希望大人聽我說,我希望無力撫養孩子的人,別再生了」。
在電影中,贊恩發出這樣的吶喊。
奧地利心理學家阿德勒的《兒童的人格教育》一書中講到,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教育問題可以歸結為一種自我認識和自我指導。由於兒童尚未成年,給予他們指導就異常重要。
貧窮不是生而不養的理由,孩子無法理解成人的艱難,可是父母完全能決定給予孩子怎樣的家庭和教育。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在電影《銀河補習班》裡,因為錯過孩子最關鍵的7年,爸爸竭盡全力的彌補自己的缺位。
在所有人都覺得他笨的時候,父親會一遍一遍地告訴他:他是這個地球上最聰明的孩子;為了寫好作文,父親會帶他親近大自然,躺在草地上講「草色遙看近卻無」的古詩詞;為了看喜歡的航空展,在即將期末考試時不惜帶著他從學校「逃跑」。
和這樣的父親在一起,工地上能了解連通器的原理,門板和床單也能製作簡易木筏逃生,最終,差學生逐漸變成了優秀生,並堅定地追逐自己航空的夢想。
《銀河補習班》給我們展現了一個近乎完美的父親形象,他對孩子高質量的陪伴和鼓勵幾乎脫離現實,也正因為如此,電影整體評分並不高。
但不可否認,父母的陪伴和鼓勵真的至關重要。心理發展學表明,7歲至12歲的少年時期,孩子更需要尊重、信任和自我選擇。這個過程離不開父母的悉心教育和引導。
在父母的陪伴和鼓勵下,孩子才能擁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從容地探索自己的夢想。
作為成年人,我曾深夜痛哭過,也曾酩酊大醉過,最終還得自己重振旗鼓。那時我想,如果年輕時,有人能為我指出更好的出路就好了。
電影《摔跤吧,爸爸》中的爸爸無疑就是姐妹倆人生路上的指路人,為了讓她們有更好的出路,他不惜與世界對抗。
在印度,女性受到嚴重歧視和不公對待,童婚盛行,強姦案頻發。如果不出意外,吉塔和巴比塔姐妹倆也會在14歲就被嫁出去,從未見過的男人結婚,一輩子與鍋碗瓢盆為伍,相夫教子度過餘生。
剪掉長發、穿上長褲,戒掉甜食,日復一日的訓練,姐妹倆始終不能理解父親的決定。
「我倒希望能有一個這樣的父親,至少他是為你們著想為了你們與全世界對抗,為了你們忍受世人的嘲笑,就是為了讓你們能夠主宰自己的未來,他又有什麼錯呢?」
當14歲的新娘說出這樣的話時,姐妹倆才明白父親的用心良苦。
選擇摔跤,一開始確實是為了實現父親的夢想,可那也是姐妹倆的天賦,是父親為他們選擇的更好的出路。當踏上摔跤的道路,她們的命運也被改變了。
就像父親說的,「你的勝利不是你一個人的,是所有不願意一輩子面對鍋碗瓢盆的女孩子的榜樣。」
每個孩子都像是未開發的璞玉,究竟會變成什麼樣,全看如何打磨。好的父母,就是用自己一生的經驗,引導孩子走向更好的出路。
很多父母疑惑「為什麼我全心全意地為了孩子,可他(她)卻把我越推越遠?」歸根到底是因為父母並沒有徹底理解不同時期孩子的心理需求。
舒天丹曾說過,教育孩子如育花,精心澆水、施肥、呵護,方能成功。教育孩子是一輩子的事,需要父母不停傾聽,不斷學習。
作者簡介:我是愛講故事的安冉菇涼,講的是故事,看的是人心。歡迎關注留言,我們一起解決情感困惑,獲得幸福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