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拉進行時
——關於女同性戀者
Text 文/ 本刊記者 連蓬
我是「T」
「怎麼成為拉拉的呢?好像是聽說了這個詞後就發現了原來我是拉拉。這個詞比同性戀要舒服得多,那三個字曾經相當刺目,讓我迴避對它的認同。
這不需要過程,成長的過程是天然的,我也不認為有特別的理由讓我成為拉拉。」 尤姐娓娓道來。
尤姐,「拉齡」10 歲,目前是北京一家知名廣告公司的高級創意。她看上去要比實際年齡小几歲,短髮,休閒T 恤,牛仔褲,氣質很中性。
「12 歲時我發現自己特別喜歡和女孩子親近,並為自己不是一個男孩而感到深深的失落。我非常害怕,覺得自己很不正常,心理壓力特別大。」高中時代尤姐還偷偷去看過心理醫生,但直到上了大學,她才知道自己原來是個LES。
那時她迷戀上了網絡,從網戀開始幾乎是「同志」交友的一個通用模式。很快,尤姐遇到了一個令她變成」T」的女孩子,也是她LES情感路上的第一個女朋友。「感覺像認識了很久一樣,和她在一起好溫馨。」這樣的相戀給尤姐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幸福感。
其實,「拉拉」這個委婉的叫法是中國人自己發明的;國際上,女同性戀一般稱為Lesbian ,簡稱LES。在拉拉的世界裡也是有角色定位的,「T」代表男性,相當於異性戀中的老公;「P」代表女性,相當於老婆;不少拉拉覺得,她們是因為相愛在一起的,又都是女性,所以往往是沒有角色分工的,拉拉們把這種情況叫做 「不分」,也就是意味著有更豐富的角色內涵。
「我是T,我怕誰」,一度曾經是尤姐的名言。大學畢業時,迫於家庭壓力,尤姐和她的女朋友商量後決定,先選擇和異性成家,完成一個女人該盡的職責,然後「她們」再靜觀其變、伺機而動。
很快,那個女孩子在家人的牽線下和一個男人結婚了。但尤姐這邊卻並不順利,前前後後交往了七八個男朋友,卻沒有任何結果。
「牽牽手還能勉強接受,男方如有點親密些的舉動, 我就會覺得非常噁心,渾身不適。如果他再想有進一步 的』舉動』,我就會提出分手。」 沮喪的尤姐不得不放棄了編織「結婚」這個幌子,隻身一人從蘭州來到了北京。
愛的漂泊
在充滿包容精神的北京,尤姐很快就找到了同道,生活和愛雖然還在漂泊中,但畢竟不那麼孤獨了。
尤姐現在的女朋友叫July,她們在一起已經6年了,感情非常穩定。July 給人的感覺很瘦弱,話不多,看上去有點憂鬱。她從小生長在一個破碎的家庭裡,由於父親經常對母親施暴,給她的童年蒙上了一層陰影。加之初戀男友的傷害和背叛,讓她對男人徹底怕了。
一位研究同性戀的專家告訴筆者,像尤姐這種天生的同性戀並不多, 很多是由外部環境造成的。一種是從小的生活環境,比如父母把女孩當男孩養的偏好就很容易造成孩子的性別混淆;另一種則屬於是社交恐懼,比如有的女孩在感情上受過男性的傷害, 轉而會對同性產生依戀, 只願和同性在一起。July 就屬這種情況。
像很多戀愛中的女人一樣,July 非常敏感,一旦聽到尤姐在接前P 或者男同事的電話時,她的反應就會特別激烈,好像全天下的女人和男人都成了她的情敵了。當然,尤姐和July 很相愛,她們手挽著手輕聲細語的樣子很親密。
也許人們會覺得拉拉之間更多的是「精神戀愛」,其實她們也有性生活,用尤姐的話說「不僅有,而且質量還很高」。充分的交流、擁抱、接吻、長達數小時的情誼綿綿的愛撫……當然,她們常常也需要藉助性趣玩具和專門的性器具來尋求快感。
然而,生活中不都是快感。在單位裡,為了避免同事的察覺,尤姐必須一直壓抑著自己,甚至說話的聲音都要刻意裝得比較溫柔。July 呢,她的父母連「女同性戀」這個詞兒都沒聽說過,家裡人還樂呵呵地為她有尤姐這樣的好姐妹而慶幸呢。此外,經濟也是個問題,July 的收入並不穩定,尤姐雖然是個「T」,但社會角色終究是個女人,還要去供養「女朋友」,肩上的擔子還是不輕的。
然而更重的生存壓力來自於拉拉們不同的生活方式。 「為了不讓周圍的人發現自己的秘密,我們只能在黑暗的酒吧中放鬆自己,甚至連旅遊時也是流連在專門的拉吧裡。」
「我們不是弱勢群體,除了性取向,我們和普通人沒有區別。」
出櫃
拉拉在現實生活中最大的障礙還不是來自社會,而是來自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家人會逼迫她們相親,儘快結婚。每當遇到這種情況,拉拉會覺得很羞愧,所以,有些家庭壓力大的LES(女同性戀者),會找一個Gay(男同性戀者),組成LG 的協議婚姻。不過拉拉中選擇這種婚姻的還是少數,畢竟婚姻會帶來數不清的約定俗成,其壓力也許並不輕鬆,有勇敢的孩子或者家裡父母開明的,就選擇了「出櫃」。
「出櫃」,拉拉中專署名詞,來源於英文單詞come out,意思是向父母或者公眾表明自己的同性戀性取向。
「我很早就對媽媽說了,說的那晚,我給我媽媽跪了一晚,媽媽哭了一晚,那之後,媽媽就對我的女朋友很關照,視如己出,有時都讓我嫉妒。」尤姐說得很輕鬆,但她的女朋友July 至今都沒有勇氣向家人說出真相。
現實中,「出櫃」的拉拉總是勸那些沒有「出櫃」又蠢蠢欲動打算的「出櫃」的人最好慎重,因為「出櫃」對家人的打擊有時候是致命的。而對朋友或者不相干的外人,其實無所謂出或者不出,所以,不「出櫃」而能生活在一起的LES 有很多。
「其實,我們之間的感情和異性戀愛沒什麼區別,因為感情來得不容易,某種程度上我們甚至更專一,更希望找到天長地久的伴侶」。
在尤姐的安排下,筆者參加了一個特殊的典禮。一對拉拉在酒吧裡舉行了一次盛大的儀式,向好友宣示她們多年的感情。當事人深情的表白,讓現場很多人都流下了眼淚。
如果有人要追問,拉拉是怎麼回事?拉拉為什麼會喜歡同性?尤姐的回答就是:你為什麼是左撇子?你為什麼喜歡異性?
拉拉在中國
2006 年,中國官方首次對外公布了中國男同性戀人群的數量為500 ~ 1000 萬人,而女同性戀者的人數則未公布,專家估計,同性戀人群的數目可能在5000 萬以上。如果按照國際上通用的計算標準,女同性戀者的數量佔人口總數的1% ~ 3%,那麼在中國的女同性戀人群數量應該在1300 萬~ 3900 萬之間。
在中國,同性戀曾長期被視為禁忌,甚至就是犯罪。直到2001 年4 月發行的第三版《中國精神障礙分類與診斷標準》中,同性戀才不再被統劃為心理異常的病態。
中國大陸最早的同性戀公開活動, 可以追溯到1995 年世界婦女大會期間。少數與國外有聯繫的北京拉拉,在會議期間公開討論了關於女同性戀的相關話題。這是國內「拉拉」公開「出櫃」的標誌性事件。此後至1998 年間,媒體披露過的只有一名在京的30 歲的英國女人蘇茜和友人,在自己的家裡舉辦過一些私秘的小型聚會和交友沙龍。
到了90 年代末期,全國陸續出現了十幾家同性戀網站,2002 年已經激增到三百多家。雖然與男「同志」組織相比,女「同志」組織還處於初級階段,數據顯示,2007 年分布在北京、上海、成都、雲南、新疆訪問量達5 萬 〜6 萬人的五個大型拉拉網上社區已經形成。此外,LES 酒吧、俱樂部、沙龍更是現實存在。其實拉拉這個群體一直都生活在我們周圍,只是到了今天她們開始逐步走向了組織化和公開化,其最終目的還是為了爭取社會的寬容。
應該看到,公眾對同性戀的態度正發生著變化。越來越多的人以更加開放的態度來關注構建和諧社會的各種現實存在,尊重的基礎是了解和理解。
有專家指出,同性戀主要是以生物學改變為基礎的。由於生物學內在改變是與生俱來的,人們會更加易於理解同性戀,社會因而對同性戀者採取更容易接受的態度。與此相反,也有專家認為,同性戀雖然具有一定的生物學基礎,但與環境因素有更重要的關係,那樣人們會更多地幹預個人的性別角色行為。
有一個調查報告顯示,44% 的被調查者認為同性戀是一個選擇的問題,而43% 的人認為同性戀是人們所不能改變的。
總之,同性戀現象是一種原因未明的客觀存在,同性戀者自己的性指向與不道德或罪錯無關。一些社會學家認為,公眾對同性戀的態度,折射出一個社會的文明和發展程度。
「真正的承認,並不僅僅是一紙法律條文,得到人們內心的接受和認可才是最重要的。」尤姐感嘆說。
(責任編輯:王玲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