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9日,在上海「金蘋果論壇」現場,教育家,腦科學家,加州大學實驗心理學博士,曾任臺灣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所長的洪蘭教授,發表了火遍網絡的TED演講,帶來了一場關於「孩子大腦發育密碼與教養的藝術」為主題的頭腦風暴。
小編反覆聽了這篇演講,並從中精選出洪蘭教授的一些經典語錄,送給各位望子成龍的家長。
經典語錄一:人生是一場馬拉松,沒有人會輸在起跑線上。
醫學上發現,人的大腦需要不停地適應外界需求,改變神經網路連接,大腦一直在發展和變化。有經驗的教師反應,一些低年級成績優秀的孩子,到了高年級和初中漸漸落後,很多早期成績差的孩子反倒有了躍升。學習是孩子一生的事情,家長不要總是催促孩子,人為製造焦慮,要懂得給他們時間和空間。
剛開始慢一點沒想像的那樣恐怖,是家長自己嚇唬自己。
經典語錄之二:發展孩子大腦最好的三個方法:運動,遊戲和閱讀。
運動——人在運動時,會刺激多巴胺,血清張素,正腎上腺素等神經遞質分泌,而這些是促進神經連接的關鍵。
遊戲——遊戲可以培養孩子的基本能力,會玩的孩子EQ高,可以在團體遊戲互動中,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完成它的社會化。洪蘭教授提供了實驗佐證:兒童遊戲時,會產生一種特殊物質,能幫助神經分叉快速生長。
閱讀——閱讀是將別人的經驗內化為自己的,用有限的生命去學習無限的知識。廣泛閱讀會增加一個人的背景知識,而知識背景,決定了你飛得多高,走得多遠。
經典語錄之三:孩子是看著父母背影長大的。
四歲的鼎鼎跟爸爸媽媽外出,他找來小噴壺,對著腦袋一通猛噴,邊捏頭髮邊說:「我打理一下髮型。」跟外地的奶奶視頻時,問奶奶「你又長高了吧?」
年幼孩子對生活的認知,來自對父母的模仿。想要孩子熱愛讀書,專注學習,按時作息,不看電視,遵守規矩嗎?好辦,只要家長自己做出來就好,孩子在後面會原樣模仿。
經典語錄之四:家長的規矩和限制,讓孩子有安全感。
當大學室友紛紛吐槽回家又被老媽逮住教訓時,小魚卻羨慕他們有家長管束,自己從小被長期外出的爸爸和好賭的媽媽所忽視。別的孩子豔羨的自由自在,卻讓她時常常產生孤獨惶惑,不知道自己該怎樣做,不知道該向何處走。
洪蘭教授說,我們都是透過被人管理才學會管理自己。一開始沒有外在的控制,內在的控制也不會產生。
經典語錄之五:刻意練習,勤能補拙。
有的家長嫌自己的孩子開竅慢。洪蘭老師講,學習是「學」+「習」。別人學一次會了,就學他一百次;別人學十次會了,就學他一千次。如果真能照這個樣子去做,即使再笨,也會變得聰明。這與「一萬小時定律」遙相印證。
想讓孩子學業優秀,「刻意練習」絕招永不過時。
經典語錄之六:童年需要的不是玩具,而是玩伴。
每到周末欣欣媽就和大學同學「拼孩」。幾個孩子湊在一起遊戲,做手工,遠足。時而爭搶玩具,時而互相推搡,有時互相告狀,有時臉上淚跡沒幹又玩在一起。在耳鬢廝磨中,孩子們體驗到什麼叫幫助,諒解,什麼叫界限,規則。
身邊的孩子就像鏡子,讓孩子看到自己的影子,學會自省。
經典語錄之七:智慧家長為孩子的犯錯而歡呼。
洪蘭教授說,不要因為孩子做錯事而罵他。因為罵會讓孩子對這個東西恐懼,產生抗拒,離得更遠。允許孩子犯錯,讓他從錯誤中學習經驗。愛因斯坦說:「不曾犯過錯誤的人,表示他從未嘗試過新的事物。」
智慧家長會主動創造機會讓孩子「試錯」,並且為孩子的犯錯而歡呼,因為孩子又進步了一截。
怎麼樣?不知道這七句箴言,哪句引你共鳴,哪句又令你醍醐灌頂呢?
(本文來自:百度寶寶知道 我是小扒扒)
————————
世界很複雜,百度更懂你
關注寶寶知道超級頻道,了解備孕、懷孕、育兒更多精彩內容:專家直播、日刊知識、胎教電臺、兒童故事、動畫片,還有寶媽們最愛的社區圈子!寶寶知道與千萬媽媽在一起,科學孕育,為愛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