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地處中國東北,其所處的地理位置、自然條件使該地區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也形成了鮮明的地域文化,加之滿族、朝鮮族等少數民族聚居的特點,展現了多姿多彩的文化融合。寒冷漫長的冬季,催生了當地人民無盡的生存智慧,也因地制宜地留下了延續世代的民俗風情。
李軍廣攝影
冬捕盛景
位列「吉林八景」之一的查幹湖冬捕,是吉林省松原市前郭爾羅斯蒙古族自治縣一種傳統的漁業生產方式。早在遼金時期,查幹湖冬捕就享有盛名。雖然歲月更迭,查幹湖冬捕的神奇、神秘與神聖依舊,如今,查幹湖冬捕奇觀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一種將蒙古族的「祭湖」和契丹人的「醒網」,兩個不同民族的祭祀活動巧妙結合在一起的捕魚儀式,繼承了原始漁獵習俗中的馬拉絞盤,冰下走網,被專家稱為「最後的漁獵部落」。
查幹湖是我國十大淡水湖之一,盛產胖頭魚、鯉魚、鰱魚等68種魚類。漁人遵循天地的自然規律,適當有度地按照魚群活動狀態捕撈,保持當地生態的平衡和可持續發展,這樣的堅持滲透到查幹湖每一個漁人的血液中,它的價值不單單在於記錄了人類文化的走向,更記載了人類精神的歷程。每年12月末至第二年春的一段時間,是漁民冬捕的黃金期,由於這一過程頗具文化特色和觀賞性,已經成為人們冬季到吉林旅遊的一大目的。傳統的祭湖醒網儀式,「漁把頭」誦經祈福,「開湖頭魚」競相爭搶,漫長的拉網捕魚,壯觀的收穫場面,讓查幹湖冬捕名揚內外。
閆來鎖攝影
冰凍美味
吉林地區少數民族眾多,如朝鮮族、滿族、鄂倫春族等,朝鮮族喜食打糕、冷麵、拌飯、醃菜等;滿族喜食發糕、黏食等;鄂倫春族喜食肉類。長久演變,各種喜好互相融合,促成了吉林獨有的飲食文化。以民族菜、民俗菜、宮廷菜、山珍菜四大系列組成的「吉菜」,也位列「新八大菜系」之一。除了餐桌上的吉菜,在東北民間還保留有許多類似於黏豆包、辣白菜、朝鮮族烤肉等等「因地制宜」的舌尖美味。
「臘月到,蒸豆包,熱氣冒,香味飄。」說的就是東北的黏豆包,它外形酷似元宵,大小如雞蛋,色金黃,有黏度,逢年過節時家家都要蒸上幾鍋。
為了度過漫長的冬季,當地人民還發明出許多耐儲存、重口味、易飽腹的飲食類型。比如酸菜,就是東北地區特有的一種醃菜,至今每到冬季仍有很多家庭保留著在冬天來臨前,購買大量白菜,並用缸醃製以供整個冬季食用的習慣。
凍水果也是東北生活的一大特色,早年由於地域封閉,運輸困難,冬天能在東北吃到種類豐富的新鮮水果並非易事,人們摸索出了凍梨、凍柿子、凍蘋果等等「凍水果」方式,冷凍好的水果既不用熱水泡,也不用旺火烤,只要放在涼水中「緩」一會兒,水果表面就會結出一層冰,果肉帶著冰碴軟硬適中,咬上一口,酸甜冰涼,讓人胃口大開,是名副其實的東北特產。
東北三怪
窗戶紙糊在外:冬天的吉林,天寒地凍,屋內全靠火炕取暖。火炕靠窗,會產生較大溫差,如果在內部糊紙,就容易緩霜,使得窗戶紙經常脫落。當地人發現,如果把窗戶紙糊在外,既可以使室內火炕散發的熱量得以保持,又不損壞窗紙,一舉兩得。這種糊窗用紙與普通紙不同,人們稱之為「麻紙」,又粗又厚,防溼防潮。如果把窗戶紙糊在裡面,潮氣凝水順紙流下,積在窗框裡,久而久之,窗框也就會被浸爛;糊在外,窗欞託住窗紙,穩定牢靠,抵擋風沙,既美觀又實用。如今,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窗戶紙已經被玻璃所取代,但當地人頗具創造性的發現和改良,成了千百年來人們津津樂道的生活奇景。
養活孩子吊起來:源自滿族育兒睡搖車的習俗。在滿族日常中,嬰兒出生數日後要上搖車,又稱悠車、吊車。古時用樺樹皮製成,約1米長、60釐米寬,造型似船。發展到後來,用薄板製成,刷上顏色,繪上花紋,再寫上吉利話,用繩子拴上掛鈎,吊在炕沿上方。嬰兒被包裹起來,仰臥放入,搖車前後晃動,母親哼唱搖籃曲,嬰兒很快就可以入睡,母親便能放心做家務。孩子一般會在搖車裡睡到三歲,是養娃家庭的標配。
姑娘叼個大菸袋:在東北古代,吸菸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幾乎家家有煙笸籮,人人有菸袋。關東土地肥沃,適合菸草種植,當地的「關東煙」十分有名。早期攜帶菸袋是前往深山老林打獵人士的最愛,不僅能防蚊蟲叮咬,也能打發時間。菸袋鍋,多用黃銅和白銅製作,菸袋嘴除了銅製還有玉石、瑪瑙、翡翠等等材料,菸袋杆則是以銅、木兩種為主。男性使用的菸袋鍋煙杆較短,為了攜帶方便;女性一般在家裡吸菸,煙杆較長,煙鍋較小,更為精緻。天寒地凍的漫長冬季,大多數東北人都選擇在家「貓冬」,也使得抽菸成為日常消遣。如今在東北農村用菸袋抽菸的人已經是越來越少,這「見怪不怪」的煙文化就成為符號載入歷史了。
本文來源:《國家人文歷史》知衡/文
原標題:《吉林民俗 冰天雪地孕育出的生存故事》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