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故事,要從那天看到各地紛紛啟動清理整治不規範地名工作說起……
如今「曼哈頓」「泰晤士」隨處可見,「維也納」「地中海」層出不窮。有關地名的「大、洋、怪、重」亂象由來已久,素來是「群嘲」的對象。
運營商圈,似乎也瀰漫著這種風氣。「吃到飽」、「任我行」、「大王卡 / 小王卡」、「螞蟻大寶卡 / 小寶卡」、「大招卡 / 小招卡」,此外還有百度的神卡等等,這些名字我們平時用沒什麼感覺,但自己思考一下含義,是不是「狂霸拽酷」氣息撲面而來?
手機卡套餐的那些洋名怪名
細扒一下三大運營商各種套餐的名字也是各種「大、怪、重」。
中國聯通有:冰神卡、冰淇淋紅卡、4G流量」王」套餐、各類大小王卡等等。
中國移動有:移動王卡(此類怪名中算是最少的了)。
與上面兩家相比,中國電信就比較突出了,有步步高套餐、無憂卡套餐、大黑牛卡、百度大聖卡、百度超聖卡,大王卡、天王卡、尊王卡、小抖卡、小魚卡、大魚卡……小編搜羅的時候手抖起來了,電信居然有這麼多卡!
若是按照全國各地正推進不規範地名整治規範,這些套餐大部分都要改名字。
首先是名字帶有「大」的,如三大運營商都推出的「大王卡」名字,既符合「名稱刻意誇大」,也符合「怪」;聯通的一系列冰激凌套餐名稱也是讓人「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電信既有「大聖」亦有「大王」,還有「小魚」、「大魚」,名字不僅怪異難懂而且有些重複。
今年工信部發布的《工業和信息化部 國資委關於開展深入推進寬帶網絡提速降費 支撐經濟高質量發展2019專項行動的通知》中,要求國內三大運營商必須減少目前在售的套餐數量,讓用戶能夠更加清楚明白的了解運營商在售的套餐。既然工信部下了通知,那麼運營商執行是勢在必行,電信要將如此之多的套餐融合起來應該不是一件的事情。
運營商改名風波:不限量套餐更名
在運營商內,也發生過因」刻意誇大「改名的事件。
中國電信、中國聯通、中國移動此前推出的不限量套餐由於誇大宣傳,誤導用戶遭到大量投訴。從2017年初中國聯通推出所謂「不限流量」的冰淇淋套餐開始,幾家運營商就紛紛效仿,試水提供相似服務,其宣傳語是讓用戶以更低的單位資費使用行動網路的服務。然而,在實際使用中,用戶卻發現套餐並不如宣傳中所言的「不限流量」,當流量使用超過了定量上限,4G網絡就會降速,極端情況下用戶甚至會被斷網,直接影響到自己移動端的網絡使用。
以中國聯通的小冰神卡為例,廣告上直接打出不限量,讓消費者以為流量是無限使用,個別流量使用比較大的用戶達量後限速,限速後圖片、網站都難以打開,嚴重影響上網體驗。
但後來三大運營商被叫停不限量套餐之後,運營商們把不限量套餐在一夜之間改頭換面,以中國聯通的小冰神卡為例,此前99元每月的小冰神卡寫的是國內流量不限量,整改後的小冰神卡也只是僅僅把「不限量」改為「任性用」,從表面上看來,任性用跟不限量都是誤導性非常強的廣告用詞。仔細查看小冰神卡的辦理詳情你就會發現,中國聯通的改動實在是太少,連達量限速的字樣也是不夠醒目,當然,套餐流量和通話跟之前的不限量沒有任何改變,說白了只是僅僅改個名字而已,以至於用戶們戲謔道:
「我們嫌棄的是名字嗎?」
洋名怪名治理下,「大小王卡」們將何去何從?
中國聯通是「大王卡」的「先行者」,其一直是被網友稱為流量最低的運營商。自工信部提出「提速降費」政策以來,中國聯通也成功地成為最大的贏家,僅僅一年就推出了「騰訊王卡」,在當時就擁有超過1億用戶使用,而且其他兩家用戶流失率大大增加,導致不少網友認為中國聯通推出的「騰訊王卡」為首的多個網際網路套餐導致其他兩家運營商用戶的下降。移動、電信面對用戶流失的速度,並開始恐慌,終於推出了自己的「王卡」。
那麼這些運營商為啥要起這種大、怪、重的名字呢?
恐怕還是與運營商意圖迎合消費者口味有關。就像父母給孩子起一個響亮的名字期盼平安健康擁有錦繡前程一樣,對運營商來說,一個新的資費出來之後必須配有一個高大上的名字,既能吸引消費者的眼球,也能凸顯商家的特質。倘若運營商圈也來一次「資費套餐名稱」整頓,估計運營商們又要哭死了。畢竟5G即將到來,屆時將可以提供理論速率達到10Gb/s的網絡,更快的網速環境下,消費者對流量需求會再次升級噴發,套餐的種類也會進行相關的調整。
倘若對「資費套餐名稱」整頓,對網際網路來說是個好消息,對消費者來說也是好消息。但是對運營商員工來說,則是一枚青澀的果子,難啃,但還得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