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生動體現。日前,市精神文明建設委員會辦公室向全市各部門單位、餐飲企業、廣大市民發出「制止餐飲浪費 涵養節儉風尚」倡議書,得到首府高校積極響應,將踐行光碟行動作為新學期一項大事來做,勤儉節約、反對鋪張浪費的風氣在首府各高校蔚然成風。
9月7日11時30分,伴著上午最後一節課結束,位於大學城的內蒙古化工職業學院大二學生張婷來到食堂準備用餐。11時50分左右,張婷和同學們有序進入食堂,排隊打餐。西紅柿炒雞蛋、大頭菜炒肉、紅燒雞腿、燴菜……工作人員忙著將飯菜打進餐盤,時不時還詢問學生菜量夠不夠。為了落實光碟行動,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飯量,主動向工作人員提出增加或減少菜量。
食堂裡,記者看到在牆面四周張貼著「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天地『糧』心,珍食莫蝕」「勿以善小而不為,請珍惜每一粒米」等宣傳標語。學校積極倡導文明衛生用餐,杜絕舌尖上的浪費,從老師到學生都共同參與,在校園中颳起一陣節約風,很多學生都能做到「光碟」。
張婷根據自己的飯量,主動向食堂工作人員提出減少米飯量的要求,並把餐盤裡的飯菜吃得乾乾淨淨。「學校的飯菜葷素搭配均勻,但我按照自己的喜好和食量來打飯,這樣可以避免浪費。」張婷告訴記者,隨著制止餐飲浪費理念的深入人心,很多同學都養成了「光碟」的好習慣。
記者在餐盤收集處看到,學生們傾倒的多是湯汁、骨頭之類的殘渣。偶爾有一些學生剩下的飯菜較多,食堂也會有工作人員主動上前了解情況,看是不是飯菜不合學生的胃口,並將反映的情況認真記錄下來。
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首府其他高校,在內蒙古大學、內蒙古工業大學等高校的食堂隨處可見「拒絕舌尖上的浪費」「勤儉節約,從我做起」等醒目的標語條幅。餐廳工作人員會時刻提醒學生「按需取食,切勿浪費」。校園的宣傳欄也隨處可見倡導節約的文明標語,宣傳教育體現在學生日常生活的每一個細節當中。
內蒙古大學文新學院的任同學告訴記者,自己現在是大學生了,更加能夠理解「勤儉節約」四個字的含義,這不但是我們的傳統美德,更應該貫徹落實到每一個人的日常生活中,「在學校就餐的時候,吃多少打多少,不夠的話還可以再添加,不要挑食,不要剩飯,不然就會浪費食物;在家的時候,也要及時提醒父母,吃多少做多少,外出就餐的時候,更是如此,堅決拒絕鋪張浪費,特別是吃自助餐的時候,可以少拿多取,不要一下子拿很多,我覺得這些事情,我們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堅持做到,真正實現勤儉節約從我做起,將節約糧食、杜絕浪費做到實處。」
「學校會根據師生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飯菜,後期學校將加強對於食材的利用,將可以利用的蔬菜物盡其用,加工製作成免費的小菜供給師生。」一位高校後勤負責人表示,學校對食堂飯菜品種進行調整,嘗試對米飯、饅頭以半份來銷售,以半份餐形式滿足不同學生的需要,「以前學校一份菜250克左右,以後將推出部分180克的飯菜,增加學生在飯菜量上的選擇餘地。」此外,記者採訪中還發現,不少高校餐廳日常備餐也都會根據校園內的實際在校人數和大家的需要準備,保證師生吃飽吃好又減少浪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這句話時刻提醒著我們糧食的來之不易,要養成勤儉節約、珍惜糧食的好習慣。」不少高校學生都表示,作為新時代的青年,應樹立科學飲食新理念,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自覺抵制鋪張浪費,共同營造節約光榮的良好氛圍,「拒絕舌尖上的浪費不僅要從我們的日常生活方面入手,也要從思想意識層面建立長久的內在觀念。」(呼和浩特日報記者 劉軍 實習生 申獎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