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的學生生涯中,遇到過很多老師,或嚴肅或幽默,或認真或馬虎,印象最深的有三位。
第一位是我的小學語文楊老師,他瘦高個,不愛笑,對調皮的同學非常嚴厲,但是對我們幾個語文成績比較好的學生就很和藹。上語文課時,他就特批我們去學校外面的田野,讓我們去感受春天,感受陽光和微風拂面,然後回來讓我們天馬行空寫作文。
有同學質疑,為什麼對我們幾個搞特殊化,也有家長問原因,楊老師淡淡的說:「他們幾個是寫文章的料,讓其他孩子去寫,不一定能寫出來。」當時我們也不太理解,但是覺得很好玩,可以到郊外去,接觸大自然,我們寫詩寫散文寫感想,楊老師看了都說不錯,讓我們繼續發揮。
後來我們幾個他比較器重的學生都考上了較好的大學,有北大中文系、有人大政治經濟學、而我上了軍校,成了穿白大褂的作家和作家裡的醫生。
20年後,回想起楊老師的做法,我們不約而同想起一個詞,那就是「因材施教」。
第二位是我的初中班主任湯老師,她對我說了一句話,改掉了我持續多年的壞習慣。
湯老師中等個子,剪著短髮,一說話就笑眯眯的,大家都很喜歡她。那時我是學習委員,負責每天收作業本交給老師,可是我經常收不了作業,因為我有一個壞習慣——遲到。
我有點拖沓,出門上學本身就有點晚,然後又在沿途必經的商店、菜場、玩具攤上東逛逛西看看,每次到學校都已經下了早自習,馬上就上正課,我就踩著點到校。
這件事被老師批評、父母責罵過很多次,我都改不過來,反正我學習好,遲到一會怕啥,作業晚一點交又有什麼關係呢?我這麼想,沒有當回事。
有一天早上,我照例又遲到了,被湯老師抓了個正著,早讀結束了,她剛好走出教室門口,準備去辦公室,遇到了一臉懵懂的我。湯老師笑眯眯的說:「你又遲到了?」我不好意思的點點頭,想申辯兩句,湯老師又語重心長的說:「我在想,一個人如果連遲到這點事都改不了,長大了還能做什麼呢?」寥寥數語,我卻如醍醐灌耳,臉紅耳赤,我開始第一次覺得遲到不是什麼好事,我問自己,對啊,如果連遲到這個壞習慣都改不了,我還能做什麼呢?
從那天以後,我再也沒有遲到過,一直保持著守時的習慣,大家都說因為你是軍人,所以有時間觀念,我心想,其實是因為我遇到了一位好老師,在我年少時就教會了我,要做一個守時、自律的人。
第三位是我的高中數學老師——曹老師,她畢業於名牌大學數學系,自願來到小城市教書,曹老師非常溫和,對我們提出的各種有理無理的數學問題總是耐心解答。有一次在做一道幾何題時,我提出了不同的解法,曹老師很感興趣,鼓勵我大膽的說出來,我信心滿滿的站起來,說給大家聽,結果說到後面發現說不下去了,假設並不成立,同學們鬨笑起來,我滿臉通紅,有些不好意思,曹老師卻正色道:「能夠提出自己的想法,本身就是一件好事情,說明同學在思考在鑽研,老師也會出錯,我們學習就要有這種敢於懷疑、勇於思考的精神。」
曹老師的話給了我極大的信心,我覺得錯了沒什麼,只要改正了就好,權威也不一定就是對的,我們相信的是真理。
一晃20多年過去了,有的老師已經離開了我們,有的也是古稀老人,但是他們的精神、他們的傳承、他們教給我們做人做事的知識永遠都在我們心中。
難忘教誨、難忘師恩,祝福您,我親愛的老師們,你們從事著陽光下最偉大的事業,你們用心育人,你們值得被尊敬被歌頌被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