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三皇五帝之後,農耕便一直在華夏的歷史上佔據主流地位,無論是哪個朝代,糧食都是最為主要的,就如《農政全書》卷三記載:「衣帛當思織婦之勞,食粟當念農夫之苦。」不論什麼時候,農民都是值得我們尊重的。
八十年代,百廢待興,城市農村都在響應改革開放的號召,在當時,人們忙於「四個現代化」的建設,期望早日建成小康社會。然而在拼搏的過程中,卻出現了一些怪事,讓人印象深刻,例如在上個世紀的農村,幾乎人人長蝨子,是不愛乾淨還是另有原因?
新中國建立後,國內局勢得到了穩定,然而受西方國家的封鎖,經濟,科技等領域受到了一定的束縛,生產力也比較落後。為了改變種現狀,政府開始了「摸著石頭過河」走出屬於中國地道路,隨著不斷的改正總結,中國逐漸踏入了發展的正軌。
1978年提出改革開放後,各個經濟特區、開放城市的建設,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興起與執行,使中國迎來了飛速發展的階段,國內一片欣欣向榮之景,生產力大大提高,西方各國更是紛紛與中國建交,綜合國力不斷上升。
改革開放實行之初,雖然生產力較為提升,然而八十年代的農村,其生活環境並沒有多大改變。受古代封建思想的影響,那時的農村依然信奉多子多福,各家各戶的兄弟姐妹頗多,但由於家庭環境的限制,因此只能讓兒女都擠在一個大坑上休息,甚至在成年之後,子女成家立業,會出現十幾口人共住一屋的擁擠現象。
春分秋季,是農村最忙的時候,也是孩子們最開心的時候。由於父母忙於播種麥收,根本沒有時間去管教這群調皮的孩子。因此他們聚在一起玩鬧,渾身都被弄得髒兮兮的。有時候過於歡脫,顯眼的地方漆黑一片,一眼看去就知道是長時間沒有清洗了。而當時農村孩子們的衣物是能補丁的就不要新的,鞋子也是破破爛爛。這種情況下,使得孩子身上經常有蝨子冒出。
而農村的大人,由於經常要忙碌于田野之間,因此對衛生也不太注重,他們普遍認為,孩子身上髒亂一些是非常正常的事情,而自身幹完農活,也沒有處理乾淨,因此很快蝨子也在大人身上立了「家」。當然也有一些父母會抽出時間為孩子稍加清理,比如用篦子梳頭把蝨子梳出來,用兩個指頭去擠,當聽到「噼啪」的聲音的時候,就知道那是蝨子最後的掙扎了。但只用篦子並沒有辦法完全根除,隨著時間更迭,蝨子依舊會「春風吹又生」。
為什麼當時蝨子在農村會不停的出現,幾乎人人都有,真是農村人不愛乾淨導致的嗎?其實不愛乾淨只是一個因素,更重要的是當時環境的限制。其一,當時的農村,並不像我們如今,每家每戶都有床墊,棉被。大多數用的鋪蓋依然是用草苫子做的,而這使得蝨子很容易繁衍生長。
其二,在農村要麼是種植要麼是畜牧,因此家禽、牲畜自然就多了起來,環境比較髒亂,更會吸引老鼠前來。為了保護糧食,當時每家每戶幾乎都會養貓或者養狗來進行捕捉,而這兩類動物,是最容易產生蝨子的,人們在與其接觸之時,它們身上的蝨子就會轉移到人的身上。
其三,當時的農村,並沒有適合的洗滌劑。在洗澡或者洗頭時,依舊用手工製造的肥皂,也就是有著臭味的「胰子」,沒有我們如今各種各類的洗髮水。再則當時用水並沒有我們如今這麼方便,需要自己去河裡打水,因此人們在衝洗的時候,並不會仔細清洗。這種情況下,很難將身上的蝨子衝洗乾淨。
總結:
八十年代的農村人基本都會有蝨子,但是並不代表他們不愛乾淨、邋遢,只是當時的環境和條件不允許他們像現在的我們一樣保持乾淨。而如今,我們能夠有這麼好的生活,是因為前人的不斷努力與奮鬥換來的。為了報答他們,我們除了珍惜如今的生活,還要繼承他們的意志,努力學習,為建設我們的祖國貢獻一番心力。讓我們的下一代,生活的更加完美,舒心。
參考資料:
《農政全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