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些時候,亞洲地區由於很長時間受儒家文化影響,對于美人的定義還是「面若銀盆」,是大面積的留白,無論是中國古代的仕女圖,還是日本的藝伎,女性通常以圓潤飽滿的臉龐出現,面部的裝飾通常是「色彩」,如紅唇、烏眉、花鈿、斜紅等。
婦女平坦的面部暗示了柔順,溫婉,突出的骨骼結構會暗示力量感,所以在面相學中,「劍鋒鼻(高聳的鼻梁)」、高顴骨、兩腮凹陷都被認為是不吉的象徵,於是女性使用化妝品來儘量使自己的面部看起來飽滿。
隨著歐美文化的傳入,以及女性意識的覺醒,越來越多的女性希望自己能夠體現出自己的獨立感。突出的面部骨骼,使得自己能夠看起來更加有力量。
隨著文化的交融,亞洲女孩也越來越注重高鼻深目,更喜歡利用修容來打造更立體的面部骨骼。
說到修容,是不是就想起美妝博主教過千百遍的修容大法?
(圖源網絡)
很多人只知道依葫蘆畫瓢,博主怎麼畫他也怎麼畫,往往出來的效果總是又髒又亂仿顏料盤被打翻。
其實從本質上來講,修容是骨骼與光影的一場遊戲。這一點像極了素描。
初學素描的時候,通常要先學畫形狀規整的石膏靜物,以方便琢磨不同立方體在不同光線下的明暗透視規律。
(圖源網絡)
到畫實物靜物的階段,也會通過聯想與物品形狀相似的石膏靜物來落筆。比如蘋果類似球體,花瓶可以縱向分解成粗細不同的圓柱體等等。
等到畫實物階段,面部可以進一步細分拆解成各種立方體元素。
不同的光線條件下,面部五官立體度是完全不同的。
順光時臉部受到均勻照亮,骨骼的陰影被自身遮擋住,優點是能夠更好地將臉部色彩呈現出來。這也是日雜模特最喜歡的拍攝方法,因為日雜模特的妝容更看重的是色塊的組合;缺點是非常不利於表現空間立感,立體度再高的臉,面對大平光時也容易失去優勢。
逆光時由於光源來自於身後,面部背光,很難看清色彩,大部分的臉部被陰影暗角取代,但是同時也能更好的表現出人臉的輪廓感。
順光與逆光條件下的安妮海瑟薇
解構面部的幾何結構,能夠在化妝的過程中更好地幫助我們重新塑造面部的骨骼走勢。
化妝前不能盲目套用美妝博主的手法,最重要的是先了解自己的面部結構。
首先可以參考畫室學?分析物體表面結構的方法。為了能讓物體表面的明暗關係更明朗,更容易在畫紙上模擬再現,在畫室裡常常會採用單面光,讓單色光打在物體上,此時物體的立體感最強,表?的調子最晰。
化妝的時候弄不懂面部結構,不知道高光打在哪兒陰影打哪裡,也可以利用單色光,像素描教室那樣讓光從一側照過來,面部的起伏凹凸就很清楚了,這個時候哪裡需要加強、哪兒需要弱化、哪裡需要打破原有的幾何結構就一清二楚了。
例如顴骨,通過側面光就可以很明確地找到顴骨最高的那幾個點,這個點很重要。
歐美的修容常常將陰影掃在顴弓下方並在顴骨最高處掃上高光,最大限度突出骨骼的立體感。
(圖源網絡)
在亞洲妝容中,往往想要隱藏顴弓外擴的問題並打造更流暢的面部線條,那就應該打破原有的結構。
在兩邊眼下到顴骨的位置模擬完美顴骨肉上的光影明暗,妝面上的灰褐色修容或者帶棕調的腮紅來打造背光處的曲面的陰影。
比如港風妝容中的腮紅,總是打在側面,其實是塑造立體感的好幫手,起到了代替修容的作用。
再現代化一點的還有晚晚,利用大面積的側臉腮紅代替修容來塑造灰?。
仔細觀察晚晚好看的照片,往往都選擇以正面直對鏡頭來展示她的光影手藝,一旦出現半側面或側?臉時輪廓就被打回原形了。
高光精確在曲面的最亮點,不能大面積刷上,大面積刷不容易營造的立體感,讓五官有過曝的感覺。
化妝的時候一定要有幾個想像中的光源,根據光路可逆原理,這個想像中的光源就是人的眼睛,畢竟容顏也只是光照在眼中的象。
除了光線的順與逆,冷暖也對妝容有很大影響。
冷光與暖光的主要區別在於色溫。暖光是指色溫3000K以下時, 光色就有偏紅的現象, 給人以溫暖的感覺;冷光則是指色溫超過5000K時,光色偏藍, 給人以清冷的感覺。生活中日光燈是冷光,白熾燈是暖光。
(圖源網絡)
以一張口紅試色的圖為例,上圖為在日光下,下圖為燈光下,可以看出來,在日光下的顏色更加偏玫,藍調更為突出;在燈光下,口紅的顏色更加偏紅,橘調更為突出。
這是因為冷光更多地吞掉光線中的黃色,所以顏色更冷;暖光則更多地吞掉光線中的藍色,顏色更暖。
所以口紅這種東西並非所見即所得,除了我們之前說到的自測與膚色的匹配度
推廣丨技術流教你選對色號,動動滑鼠get好物推薦
,很大程度上還取決於處在什麼樣的光線裡,比如右二的顏色,冷光下是煙燻玫瑰色,暖光下就是豆沙色。
光線冷暖對修容的影響也是直觀的。
冷色光下更適合冷調的修容,灰調的陰影、銀色系的高光,紫色調的腮紅,這些冷調的色彩更容易顯得乾淨清冷;而在暖色光下,則更加的適合暖色調的修容,棕色調的陰影,金色系的高光,橘色調的腮紅,更容易表現出「溫柔」「典雅」「復古」等特質。
上面的模特使用了棕色調的修容產品,隨著色溫的加強(最左),也就是光線越來越暖的情況下,模特越發凸顯出油畫感,典雅復古,棕色調隨著黃色光的增加越來越自然,呈現出非常自然的立體感,更像是骨骼本身在日光下的陰影。
而在降低色溫之後(最右),光線中的藍色光增加,氛圍變冷,修容在臉上變得非常不和諧,如同一塊奇怪的汙漬。
再比如,模特本身使用了灰色調的修容,色溫越暖,模特本身的立體感降低,山根被光線「吃掉」,變低的山根連接濃重的眼妝,有一種病態的頹廢感,色溫越冷,越凸顯模特的清冷氣質,修容在臉上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兩頰的自然凹陷,精靈感出現。
綜上所述,如果你希望你的修容(甚至於整體妝容,服裝搭配)能夠符合環境,相得益彰的話,應當觀察將要出現的場合,工作的地方是日光環境還是燈光環境,約會環境是藝術館式的冷光還是燭光晚餐下的冷光。
學會判斷光線,利用光線塑造輪廓、選擇彩妝,是聰明變美的小心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