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日報 2013-09-03 10:44:23
善用隱喻的宮崎駿突然宣布這一決定,是對當下日本政治環境的不滿,還是正視了自己創作力枯竭的現實?
「宮崎駿肯定會復出。」昨天,當上海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石川和朋友聊到這位日本動漫大師引退的消息時,順便打了個賭。
他告訴記者,雖然自己相信宮崎駿這次不是開玩笑,但既然不是因為健康原因,等他有了新的創作靈感,復出是理所當然的。石川將大師引退歸因為當下「理想與能力之間的差距」。
9月1日,宮崎駿所屬的吉卜力工作室(Studio Ghibli)社長星野康二在威尼斯電影節記者會上宣布,72歲的宮崎駿將於本周正式引退。此時,後者的新片《起風了》正逐鹿威尼斯。
善用隱喻的宮崎駿突然宣布這一決定,是對當下日本政治環境的不滿,還是正視了自己創作力枯竭的現實?他的退休與以二戰為背景的爭議新作之間有何關聯?大師留給世人的,不只是那些唯美的畫面和數億的票房。
爭議新片
堀越二郎再次來到夢境中的草原,穿過成堆的墜毀戰鬥機的殘骸,登上了山岡,迎接他的,是他心目中的偶像、義大利飛機設計師卡普羅尼。
「喲,日本的少年,這10年你過得怎麼樣?」卡普羅尼問道。
「我盡力了,但結局卻是支離破碎。」二郎嘆息著。
「你還得繼續活下去。要不要去我那兒,我那兒有上好的紅酒。」卡普羅尼說著,和二郎一起走下了山岡。
這是《起風了》的尾聲,在這部作品中,宮崎駿一改以往充滿幻想的童話故事,以日本飛機設計師堀越二郎的人生故事為背景,並用作家堀辰雄的同名小說《起風了》中悽美的愛情故事作為配色,為觀眾勾勒出20世紀上半葉的日本社會世相。
身為宮崎駿的御用製片人以及「老戰友」,鈴木敏夫在《起風了》進入宣傳期伊始,便向外界傳遞出了一個極為聳動的觀點:可以將《起風了》視為宮崎駿的「遺言」。
從7月20日上映至今,《起風了》在日本國內的票房已經突破80億日元,並超過了2012年日本票房總冠軍的成績。同時,《起風了》入圍了今年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角逐「金獅獎」,結果將在當地時間9月7日晚間揭曉。
除了寫實之外,《起風了》最為引人注目的,便是主角堀越二郎的特殊身份——零式艦載戰鬥機(下稱「零戰」)的主要設計者。
「零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時日本海軍的主力戰鬥機,值得關注的是,在靖國神社內的遊就館(戰爭博物館)中,至今展覽著一架「零戰」。
也正因為如此,《起風了》被一部分人認為是「為戰爭唱讚歌」的問題電影,韓國將在近期正式上映該片,然而,至今依然有部分韓國媒體和網民對於宮崎駿的這部新作品持懷疑甚至批判的態度。
對於這些批判,宮崎駿表示:「毫無疑問,堀越二郎作為日本國民的一員,承擔著一定的戰爭責任,但作為一名技術人員,沒有必要對整體的歷史負責。」
宮崎駿強調,堀越二郎不能只成為那些想美化戰爭的人表達「愛國心」和戰爭情結的工具。值得注意的是,《起風了》在另一些評論人士看來延續了宮崎駿之前的反戰情結,他本人對媒體稱,自己在觀看此片時曾潸然淚下,這種經歷還是第一次。
由此,宮崎駿在日本國內卻面臨著一部分右翼分子「作品矮化、醜化日本」的指責。
近年來,日本的右傾化趨勢逐漸為國際社會憂慮,2012年底安倍晉三再度成為首相以後,「修憲」問題更是越來越讓有識之士對日本的未來產生憂慮,宮崎駿在《起風了》製作完成後對外界表示:「在這麼一個衝突和緊張的時代,沒有辦法再跟過去一樣製作充滿幻想的童話故事了。」
在吉卜力工作室出版的小冊子《熱風》7月號中,宮崎駿發表了一篇題為《修改憲法,豈有此理》的文章,此文直指安倍推行修改憲法第96條的意圖,稱先降低修憲門檻,以期今後可以隨意修憲的做法是「欺詐」國民,同時,對安倍改「自衛隊」為「國防軍」的計劃也表示了反對。
此外,對於歷史問題,宮崎駿也在中文表示,在慰安婦等問題上,日本應該誠懇地謝罪並對當事人作出相應的賠償。
暗喻和票房
1941年,宮崎駿出生在一個從事飛機零部件生產的工場主的家庭,因此,宮崎駿從少年時起,就對飛機極為痴迷,如果研究一下宮崎駿的作品就不難發現,飛行或者飛行器是他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而宮崎駿所屬的吉卜力工作室的名字「吉卜力」,也是來源一款義大利戰鬥機的名字。
宮崎駿始終堅持奇幻的風格,因為他覺得,他的作品的主要觀眾是孩子,而孩子代表著未來和希望。然而,如果宮崎駿真的只為小孩創作,又怎會陷於那麼多糾結和爭議?
事實上,如果要在當今日本文藝界中舉出最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人物,除了作家村上春樹和音樂家坂本龍一等人外,宮崎駿無疑名列其中,他們無一例外都秉持著「反戰」、「反核電」、「重視環保」的立場,而宮崎駿更是多年來不斷地用自己的電影作品來傳達自己的理念。
上映於1984年的《風之谷》被認為是對冷戰時期人們生活在隨時可能發生核大戰威脅中的暗喻;而於1997年上映的《幽靈公主》以及2001年上映的《千與千尋》中,則傳遞出面臨新的世紀,宮崎駿對於人與自然關係的思考。
持反戰立場的宮崎駿,對武器的喜愛卻也廣為人知。《風之谷》中從地面到空中的激戰場面,《紅豬》中各種式樣的戰鬥機,一定令影迷記憶猶新。
對於自己面對武器和戰爭顯得頗為矛盾的情感,宮崎駿本人曾做出回應稱:「我對武器和鎧甲之類的興趣是常人的三倍左右。但我既不是飛機迷,也不是坦克迷。我在意的大多是坦克中彈是什麼聲音、坐在坦克裡的人和在外面看的人誰會感到恐怖等等。」
要想解讀宮崎駿,撇開那些弦外之音,票房本身就是答案。
如果翻看一下日本國內電影市場的票房歷史紀錄,就會發現排名前十的電影中,宮崎駿的作品佔據了4席,而於2001年上映的《千與千尋》更是以304億日元高居榜首,《鐵達尼號》以272億日元屈居第二。要知道,後者在全球是史上最賣座電影之一。
2002年,《千與千尋》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最高榮譽「金熊獎」,並在次年拿下了美國奧斯卡「最佳長篇動畫電影」獎;2005年,宮崎駿個人獲得威尼斯國際電影節的終身成就獎。
有統計數據顯示,宮崎駿最賣座的四部電影(《千與千尋》、《哈爾的移動城堡》、《懸崖上的金魚公主》和《幽靈公主》)為其帶來超過8.7億美元的票房,其至少90%以上由海外市場貢獻。
一幹日本評論家認為,《起風了》是宮崎駿為自己創作的一部動畫電影,而他早已打定主意讓它成為自己的收山之作。正因如此,他才在影片中直面自己對武器的喜愛,但也並不違背自己反戰的立場。
在石川看來,以宮崎駿的地位和個性,他沒有理由在依然健康時徹底而決絕地離開電影,「他有鮮明的個人風格,但他肯定不會滿足於一再重複自己,這是大師大多會遇到的困境,很難擺脫。」
宮崎駿坦承,在過了70歲,特別是進入到《起風了》創作周期之後,他開始特別注意飲食規律並及時檢查自己的身體狀況,生怕自己會因為體力不支而倒下,他表示,新作上映之後,身心俱疲的他終於又可以回到「遠離電影的日子」裡去了。
而對於媒體將宮崎駿的退休與他的政治理念聯繫在一起,石川認為,日本電影導演的政治立場與他們面向市場的創作之間沒有特別的聯繫。對此,上海師範大學世界電影研究中心主任王方也頗為認同,她覺得宮崎駿的創作和此次宣布退休,與他個人政治理念的表達之間關係不大。
「宮崎駿的電影一直在變化,但他講的都是人性。」王方說,宮崎駿是一位動畫電影哲學家,「以宮崎駿的地位,他已經可以(在電影中)講任何自己想講的,許多大師都走向消極,講述自己對人類世界的失望,宮崎駿也是如此。」他利用動畫這種更為自由的方式,為觀眾描述自己認知和想像的精神世界。
連結:http://www.yicai.com/news/2013/09/2983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