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孩子作業字跡潦草,你會採取什麼態度?是置之不理還是一怒之下撕下罰他重寫?有一種方法你一定想都想不到——取消孩子做作業的權利。「作業不認真,以後不許你再寫作業!」聽到這話,保管你的孩子搶著從你手裡要回本子,乖乖地坐到書桌旁。
孩子沉迷電腦遊戲,休息天一玩就是四五個小時,你會不會擔心孩子染上網癮,無心學習?你有沒有失去耐心,粗暴地拔掉網線、關掉電腦?如此痛恨網路遊戲,但有的家長卻常常把它作為「獎品」送給孩子——「這次考得不錯,獎勵你玩一個小時電腦」,結果孩子對遊戲的興趣被刺激得更濃了。那事情是不是可以反過來做——如果孩子特別喜歡玩遊戲,家長在每次孩子做錯事的時候,就罰他上網,告訴他必須連續玩夠十小時,不夠就再罰玩十小時。這樣,上網還會是一種樂趣嗎?
近來一種「好媽媽」式家教圖書在育兒圈裡廣泛流傳,被挑剔的媽媽們奉為「神奇寶典」,其中一些「出格」的家教技巧很是奪人眼球。
「這是一本奇書!」育兒網上一位家長興奮地談論自己看了《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之後的感受,「這本書對孩子的一些常見問題提供了很多獨創的想法和做法,我試著做了,還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太神奇了!」
圓圓是《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的主人公,也是作者尹建莉的女兒。圓圓上小學時,有一段時間對作業表現出厭煩,抱怨說「一個生字為什麼一定要寫三行呀,而且這一課的生字前天寫過一遍,昨天又寫,今天還要再寫……」尹建莉經過觀察,發覺有些內容確實不需要寫那麼多。比如生字,老師布置作業總是以「行」為單位,動不動就是2行、3行,甚至5行。她相信一個孩子如果願意記住一個字的話,是用不著寫這麼多遍的。於是她想出了「替女兒寫作業」的辦法:「如果這些生字你都能默出,每個只要寫一遍,剩下的媽媽替你寫。」
不少家長對學校布置的反覆抄寫作業很有意見,但也很無奈,尹建莉的做法讓他們感覺新鮮。「替孩子寫作業,表面上看是無奈之舉,其實更主要的是一種教育意識,一種思維方式。即在孩子的學習上,家長應採取實事求是的態度來幫助他們克服一些困難。」尹建莉並不覺得這種「越俎代庖」有何不妥,「這是在保護孩子的學習興趣,我們不能讓作業為難孩子。」
新學期開學,時常有老師為如何安排座位煩惱,因為總有一些家長會出於這樣或那樣的考慮向老師打招呼,要求給自己的孩子特殊照顧。「2010年全國家庭教育激勵計劃優秀個人」劉文英在她的《陽光男孩是這樣成長的》一書中也有類似記載,但她的處理方式卻非常巧妙。
兒子讀初一時,嫌新同桌「又胖,又愛講話,學習也沒自己好」,希望媽媽能跟老師說說。學校的副校長是劉文英的小學同學,班主任程老師就住在他們家樓上,要給兒子換個同桌,輕而易舉,但劉文英並沒有動用自己的關係,而是給兒子一周時間,要求他找出同桌的5個缺點和5個優點。結果兒子按時完成任務,再沒有提換座位的要求。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研究員孫雲曉讚嘆劉文英是一位「有智慧的家長」,他認為家長最重要的價值是教孩子學會選擇,學會成長。
「如果按照教育學理論來衡量,這些書或許有許多不規範的地方,」孫雲曉說,「但家庭教育是私人教育,而私人教育就如同私房菜一樣獨特而豐富,品嘗起來更有滋味。」家教類圖書市場一直不乏暢銷黑馬,2000年《哈佛女孩劉亦婷》就曾創下百萬銷量的奇蹟,並引出一波「哈佛系」圖書出版旋風。最近的這一波「好媽媽」熱潮,也獨有其制勝法寶——「媽媽的經歷」加上「專業的視角」。
如果我們稍微留意一下這些圖書作者的經歷,就能很好地理解其作品暢銷的秘訣。
《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作者尹建莉是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碩士,從教多年,現從事家庭教育研究和諮詢。女兒圓圓品學兼優,曾兩次跳級,16歲參加高考,取得超過當年清華大學錄取線22分的優異成績。
《陽光男孩是這樣成長的》作者劉文英畢業於遼寧師範大學,從事教育工作30年,做過教師,做過校長,兒子就讀美國愛荷華州立大學,入學第二年即成功競選成為學校中國留學生部首位本科生學生會主席,在2007年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競選演講上,他與歐巴馬熱情擁抱,成為媒體追逐的焦點。
《邊過日子邊教育》作者吳斌榮曾做過8年教師,獲得過「上海市園丁獎」。當11歲的女兒對她說:「媽媽,我覺得每一天都值得期待。」她認為這是對教育最大的肯定,是教育成功的一種標誌。
……
「媽媽的經歷」加上「專業的視角」,使她們的文字在講述孩子成長經歷的同時,又提供了一定的理論支撐,其中傳授的技巧、方法,不僅實用,更富有科學性。
「它們與先前紅極一時的『劉亦婷』、『卡爾·威特』不同。」上海市教育科學研究院家庭教育指導研究中心鬱琴芳老師認為,「好媽媽」們是在講述自己孩子成長的故事,而不是炫耀孩子的成功。他們的孩子雖然也聰明乖巧、學業優異,但作者並不以此作為「賣點」。從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好媽媽」們關注孩子成長的諸多細節、問題,呈現作為家長的焦躁、不安、無奈,也呈現作為教育專業人士的謀略、用心和智慧,給讀者方法和技巧,更給讀者面對問題的勇氣和信心。
「當前,各種教育理念和方法層出不窮,讓父母無所適從。」《邊過日子邊教育》作者吳斌榮的觀點是,教育不應該是高深莫測和生澀難懂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要讓父母聽得懂、做得來。在她的書裡,沒有面面俱到、指手畫腳,字裡行間流露出的是她作為一個母親教育孩子的踏實和用心。
如今家長文化水平明顯提高,他們對家庭教育的關注程度和學習熱情也節節攀升。鬱琴芳甚至在一些育兒論壇上看到家長們在議論《兒童的秘密》,這是一本講述兒童隱私和自我認識的專業圖書,在她這類專業研究人員看來,都感覺有些艱深,但一些家長的理解卻非常深刻。「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們缺的不是信息和知識,而是面對問題的情緒心態和解決技巧。因此,這類『媽媽+老師』式的平實記錄最能滿足年輕父母們的現實需要。」
人人都說孩子是一張白紙,但是你可曾想過紙和紙之間也是有差別的。一成不變複製「好媽媽」們的做法,顯然是不可行的。要知道,別人的故事,不是你的生活。
圓圓上小學時,電視劇《還珠格格》火爆一時,圓圓也對「小燕子」著了迷。電視劇每晚放三集,從七點半到十點,正是圓圓寫作業、練二胡、讀小說的時間。尹建莉沒有簡單地把電視一關了事,而是想出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讓孩子邊看電視邊做作業。在大多數家長眼裡,這簡直就是「昏招」,一心二用,不分心才怪呢。但尹建莉認為,小學生的作業多半是體力活,並不需要多少腦力,而看電視本身又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兩件事都比較簡單,應該可以同時進行。
事實上,在電視劇播放過程中,圓圓總因為看得太投入忘了寫作業,但只要一插播廣告或片頭片尾曲,她就會趕緊抓緊時間寫一些,作業速度明顯加快。同時她更懂得利用各種零散時間見縫插針做功課。這「鋌而走險」的一招還挺管用。
在《好媽媽勝過好老師》一書中,這樣的「怪招」並不鮮見,如「懲罰你,不讓你寫作業」、「學習不要刻苦努力」、「不考100分」等。類似有別於常規的做法,在其他同類圖書中也時有所見。鬱琴芳提醒家長在具體借鑑時要根據自己孩子的特點進行調整。「作者讓孩子邊看電視邊做作業,有發展孩子興趣、尊重孩子選擇的想法在內。但每個孩子的專注力不同,自控力不一樣,這種做法未必人人適用,家長如果過於推崇模仿,可能會陷入家教誤區。」
「很多家長急於借鑑成功經驗,要求立竿見影。」鬱琴芳建議,對家教類書籍的閱讀,家長要做到「深入淺出」,要學會從書中走出來。「要學作者的問題解決技巧,也要學作者面臨問題時的情緒調節和控制;看作者敘述的故事,也可以從故事中獲取其他的信息。如《陽光男孩是這樣成長的》提到兒子學寫美術日記,把畫畫和寫作巧妙結合,這種方法很有創意,值得借鑑,但並不是作者敘述的重點,需要家長去領會捕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