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義書思想研究》| 非般若,非非般若

2021-02-25 不讀書會害怕


不怕原創No.443,感謝關注!

寫下這個題目頗有些惡作劇的味道,只因連題目也看不懂的文章,大抵屬於獨白,而連獨白的主題亦選得如此晦澀,就只能當作是自我挑戰了。呵呵。

「非般若,非非般若」在《奧義書思想研究》裡出現時,恰好用以形容「自我四位」的第四個層面,也即第四位(圖利亞),而「般若」對應的,則是上一篇的主題詞——熟眠位識。因此,沿著「般若」前往「非般若,非非般若」,實是道出了理解第四位的門徑。

另一方面,作品中尚有另一處出現了「非般若」的字眼:「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

至此,奧義書裡的「般若」,與《金剛經》裡的「般若」,對面相逢。 



『 不究竟 』

大體而言,一個梵文詞若同時涉及印度教文獻與佛經,大可將之視為拼寫相同的不同詞條,如此,便可避免含混不清、互相矛盾、一團漿糊的情況。

Prajñā,音譯「般若」,顯然正是其中的典型。Prajñā比較通用的含義是「智慧」,然提到智慧,常常依據不同的「解脫觀」「世界觀」等等區分出不同的標準,大乘佛教裡,般若最終是指對空性的洞見,而在奧義書裡,它是熟眠位的代稱,指熟眠位的經驗者,也即熟眠位「見者」。[1]

暫且擱下空性,先聚焦熟眠位「般若」。此時尚有「見者」與「所見之物」之分,「見者」指熟眠位識,某種意義上,它就是純粹意識,然而作為種子識,其中又包含著醒位與夢位的萬千可能性;而「所見之物」,則是熟眠位心靈的內在現實。

「自我四位」也對應著存在的四種狀態,處於熟眠位時,一切隱而未發,萬有納於胎藏,實為未顯——此「未顯」並不是「無」,而是藏有無儘可能的深眠。

仿佛是所有平行宇宙的原點。它勢必會張開、甚至已經張開了全部的平行宇宙。

般若被認為對應著先驗意識。許許多多不由自主的因緣相系,因它而起。

『 直覺思維 』

以凡人的理性作出不假思索的推論,既然第三位是「般若」,第四位較之更高一層,那麼,至少是「非般若」。

如此推論似很通順。當我們聲稱「未知」是更廣大的存在時,便是為「已知」畫下了一個圓——圓圈之外皆是未知,未知遠比已知廣大,卻又彼此相映。

第四位不只是般若。然此描摹著實含糊,遠不如「非般若,非非般若」耐人尋味。

「非般若」囊括了般若之外的存在,然而它不足以形容第四位,故有:「非非般若。」

兩者皆非。第四位無可形容。

《奧義書思想研究》對此給出了細緻的解釋。「自我四位」屬於「神秘的精神」,其中滲透的省思則被稱為「直覺省思」:

此處直覺不是指感性直觀,而是指一種出神的、神秘的親證。在這裡,精神排除了概念、理性以及感官知覺乃至全部思想的作用,使心靈變成空虛的澄明並達到高度專注(這全套修道工夫就是瑜伽,而直觀是其結果),從而使超越的真理對這澄明顯現出來。[2]

讀來頗覺熟悉。瑜伽常說真理只可於專注中親證。故此,所謂「思辨」,大抵可於此處打住了。

『 空性與空智 』

有時,同樣的用詞因著不同的語境,藏下了有趣的線索,比如——非般若。

「佛說般若,即非般若,是名般若。」

佛陀說般若波羅蜜,就不是般若波羅蜜,是為了讓眾生便於了解,所以假名為般若波羅蜜。[3]

般若空智出場時,已是「雙重否定」:既否定奧義書與原始佛教的啟示省思,也否定耆那教、勝論、數論和小乘佛教的實在思維,因而被稱為「精神超越之最高明、究竟的境界」。[4]

吳學國先生認為,絕對自由的空智不包含任何反思,而佛教中最早表現出真正的精神反思的,是唯識思想:

空智是有為法,是清淨識的世俗或現實存在;空性則是無為法,是識的超絕本體。二者是體用關係,前者是識之相,後者是識之性,都內在於識。[5]

由此,「佛說般若」之「般若」,是指作為究竟否定的空思維,「即非般若」否定了此空智的現實性,揭示出其中尚有空性本體,「是名般若」則領會到空性本體才是絕對自由的超絕存在。[6]

「佛說般若」之般若為「用」,「即非般若」指出尚有「用之體」,而到了「是名般若」,已然體用合一、無分體用,最終的真理露出了真容。

同樣的「般若」二字,含義迥然不同。

把這一理解代入用以形容「非般若,非非般若」的第四位,不禁讀出了一層更為立體的關係——「般若」種子識自然不是絕對,故稱「非般若」,而「非非般若」所勾勒的,則是第四位見者之「用」。見者與所見,體與用,原是層層嵌套的,打開更高的存在,原本的「見者」,也就展開成了「所見之物」。

『 兩種區分 』

相對於空性與空智的體用關系所揭示的惟有絕對自由本身才是本真的存在,第四位的「澄明」就顯得有些許隱晦。

吳先生在其著作中曾反覆提及兩種區分,一種是「存在論區分」,另一種則是「形上學區分」。

存在論區分可溯源至神學。「存在」(Being)用以稱呼上帝,上帝本身並非存在者之一,它超越於存在及一切存在者,既非有,亦非無,不可言說,不可思議——上帝與現實存在有著不同的真理意義。

梵與摩耶、神我與自性、真諦與俗諦、空性與空智,皆屬存在論區分。

形上學區分則可追溯至柏拉圖的理念論,理念世界與現實世界有如原型與摹本,理念靜止而永恆,現象界變化而短暫,前者是非時間性的實體,後者則是時間性的現象。

這種區分開啟了奧義書的一種基本世界圖景,即生命、元氣等作為相續變滅的名色世界、此岸,與實體作為不生、無差別、寂靜、無為的彼岸世界之對立。[7]

存在論區分與形上學區分並無嚴格的分野,卻流露出兩種取向:前者勢必否定現實與現存的存在,故而如刀鋒一般,層層劈開表象,直指本體自由;後者則關乎超越短暫的經驗世界抵達永恆,其中不乏虔信、交託與希冀……

「非般若,非非般若」,原是帶有強烈的否定與確信的,否定一切可以觸達的可能的已知,確信一切否定之上必是真理。

而真理的澄明之光——無論稱之為「空」又或「有」,好奇怪,正因為它與我們同在,才有了這身在人世間的一切。

(待續)

注釋:

[1] 譯自The Encyclopedia of Eastern Philosophy and Religion和A Concise Dictionary of Indian Philosophy.

[2] 引自吳學國《奧義書思想研究》第一部第二編第四章《神秘的精神》引言。

[3] 參見張宏實《〈金剛經〉白話版》。

[4][5] 參見吳學國《奧義書思想研究》第一部第三編引論。

[6] 參見吳學國《奧義書思想研究》第一部第三編第二章《無住的精神》引言。

[7] 引自吳學國《奧義書思想研究》第一部第一編第三章《倫理的精神》小結。

- 本文圖片來自 pexels.com -

- 圖片授權基於CC0協議 -

◎ 今日摘錄

本體自由生來具有在現實層面將自身絕對化的衝動,它要求超越現實性的障礙,實現為對它自身本質的直接自主設定,這就是精神的最高理想。

——吳學國 《奧義書思想研究》

— End —

感謝轉發支持

相關焦點

  • 般若波羅蜜中的般若,到底是什麼意思?
    佛陀在49年的傳法過程中,花了22年的時間講般若部。由此可見般若部的內容何其的龐大。後代弟子們根據佛陀講法的內容,一點一點的集結起來,然後匯集成冊,並將它們稱之為一部一部的經。其中,就有我們熟知的般若部經。
  • 吳學國 周會民:從「無住」到「圓融」:論天台性具哲學對般若思想的...
    事實上,人類早期思想缺乏實體概念,故通常都將世界理解為一個萬物相互融通的整體。比如印度奧義書中充斥的所謂「蜜汁說」「甘露說」「五火說」等,皆以宇宙為一切萬有互通互攝、互具互融的整體(參見吳學國,2017年,第68、256-260、264-269頁),這應當是《華嚴經》類似思想的最初源頭(同上,第260頁),而與上述中土觀念屬於同一思維階段。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的般若指什麼
    簡單地說是般若。凡人般若未能開發,以妄心住相布施,將來只能招感人天果報;菩薩以般若引導布施,三輪體空,不住境相,布施就成為成佛的資糧。所以世間的布施等行不能稱曰波羅蜜,惟有在般若引導下的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等,才是成佛資糧,始可稱波羅蜜。
  • 般若思想也稱為絕對真理
    修學般若思想的時候從哪能夠感受到它圓滿的力量呢?人在做每一件事情的時候總要依照和遵循自己的所謂原則,而這個原則從哪兒來呢?我們作為正常狀態下的生命體,從自己的意識層面認為這好像是本來就有的。憑我們現在的能力只能知道自己有意識以來的東西,不能回憶起來未生之前的自己。
  • 《金剛經》:簡單的四個字,卻是般若思想的精髓,你知道嗎?
    《金剛經》雖然義理深奧,但如果要用最簡單的一句話來概括其所說的內容,就是簡單的四個字:「性空幻有」,這四個字同是也是般若思想的精髓,如果修行之人真的能夠完全體會到這四個字背後所蘊含的意義,那麼對於《金剛經》乃至整個般若思想來說,就已經掌握到了佛祖所說的精華了。
  • 曉雲法師:《佛禪之源》(三)般若淨土禪
    但遠公對般若有很深刻的研究,由《大乘大義章》中可探尋出。尤其他那種‌「非有非無故坐禪」的法門讓我們得知,的確是坐禪念佛的行門。所以我們要推崇廬山的般若淨土禪,因為那是我們佛教長遠的光榮。遠公戒律嚴謹,有很感人的一段;遠公將近圓寂的時候,不吃東西已經很久了,弟子勸他喝點蜜,他說:你打開戒經查一查,看這樣是否如法,誰知戒經還沒有查到,遠公就往生了。
  • 到底什麼是般若?
    《心經》裡有這樣的一句話,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這句話說的什麼意思呢?三世諸佛,以前、現在、未來的一起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依是依靠,般若波羅蜜多是智慧到彼岸,也可以說是到彼岸的智慧,故是原因、緣故,連起來就是無論以前、現在還是未來的一切佛,都是依靠到彼岸智慧的緣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般若」是什麼?
    般若--是梵語,通常翻譯為「智慧」,但這不同於一般世間人所了解的智慧。為了區別起見,可以稱之為「般若智慧」,簡稱為「般若智」或「般若」。般若,是證得法界實相的自性本心之後,了解此心種種體性所得的智慧;這個智慧又名總相智,亦名根本無分別智。
  • 般若怎麼讀?般若是什麼意思?
    般若怎麼讀?  般(bō)若(rě),這兩個字不要讀錯,經常有人會讀成「般(bān)若(ruò)」。這「般(bān)若(ruò)」是現代讀音,古時候的標準讀法是「般(bō)若(rě)」,我們還是應該遵從古代的讀法。般若是什麼意思?  那麼,般若到底是什麼意思?為什麼古人不把它翻譯過來?
  • 《大智度論》中,三般若是指哪三般若?
    《大智度論》中,三般若是指哪三種般若?以《大智度論》的三般若的道理來講。般若有實相般若、觀照般若、文字般若。這三種般若能將此經卷中所有文字實相妙理,觀照匯悟。就是說用觀照的境界把它匯聚悟徹,然後證悟,了徹真如。
  •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般若」原來是這個意思!受益匪淺
    金剛經說到《金剛經》不得不說禪宗六祖慧能。從學術上來講,《金剛經》屬於般若部。」般若「這兩個字讀」bore」,是音譯過來的。在過去,大師們翻譯佛經的時候,觀念完全不同的字原則上要音譯,並不是把它直接翻譯過來,因為如果直接翻譯,在漢字中找不到合適的詞彙來表達這個詞的意思。
  • 陰陽師芋圓般若優秀典藏皮膚作品:反差感十足的帥氣神明氣質般若
    陰陽師芋圓般若優秀典藏皮膚作品:反差感十足的帥氣神明氣質般若 陰陽師百繪羅衣典藏皮膚活動臨近截止
  • 鳩摩羅什與《般若經》——向學法師
    後又到沙勒(今新疆西北的咯什噶爾一帶)遇到了沙車王子須利耶蘇摩,開始接觸大乘思想,此後還誦習了《中論》、《百論》及《十二門論》,他的般若中觀學由此而肇端。羅什回龜茲後,廣讀大乘教典,「道流西域,名被東川」,在西域或漢地都有了很大的影響。前秦建元十八年(382),苻堅派遣驍騎將軍呂光率兵西徵西域,特別囑咐呂光在攻下龜茲時,立即將羅什送到長安。呂光攻陷龜茲,獲得羅什。
  • 般若攝頌(全文)(音頻版)
    最上般若不可知  非心可知非菩提 如是聞已不驚怖  彼菩薩行知佛智色受想行識皆無  不著纖塵無處所彼若不住一切法  行無受想得菩提菩薩若求出家智  照見五蘊無實相知此不求於寂靜  彼是菩薩之行智複次云何智所得  照見一切法皆空不著不驚照見時  自覺覺他諸菩薩色受想行及識蘊  是蘊見行而不知
  • 陰陽師SP般若怎麼抽?SP御怨般若抽卡期望[視頻][多圖]
    陰陽師SP御怨般若多久能抽到?SP御怨般若是當下非常熱門的一個式神,想要抽到SP御怨般若要多少次?SP御怨般若值不值得抽呢?關於新SP式神的一些抽取技巧,小編會將具體的數據分享在下方的,有需要的小夥伴可以了解下。
  • 了解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全文意思,讓你更好領悟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在佛經中,這部經書只有260個字,且大多數學佛者,都會背誦,學佛的人幾乎沒有不知道它的,它就是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可以理解為智慧的意思,而波羅則是彼岸的意思,蜜可以理解為到了的意思。所以這句話連起來說,就是智慧到了彼岸。
  • 般若的智慧
    佛經中「般若波羅蜜」為梵語,般若意為小船、菠蘿蜜意為彼岸,就是乘小船渡河到達彼岸。這是本意,翻譯後引申為運用正確的方法解決問題、也可以稱為智慧,所以般若波羅蜜可以理解為智慧的用意。由此可見,我們平常執著或執迷於某件事、某個問題而不會變通是自性問題,沒有實質的意義,這是般若的智慧。我們祖先創作的《易經》也告訴同樣的道理,事物是運動變化的,我們執念是靜止固定的,「刻舟求劍」並不可取。
  • 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般若」是什麼意思
    總是見到處都有「般若二字」,各種茶室、瑜伽、會所等等,都用著「般若」二字,仿佛一加上這兩字立馬就變得意味悠長博大精深了。其實大多數人並不知道「般若」是什麼意思。通俗的說「般若」既是大智慧的意思。這個智慧不僅僅是精神上思想上的,還包括身體上的,大約就是神通了。般若在佛教裡還包含了五個層面。一是實相般若,二是境界般若,三是文字般若,四是方便般若,五是眷屬般若。實相般若是般若中最根本的,是對於生命本源的認知,是大智慧。比如我們說的上帝、神、佛、禪、涅槃都是它。
  • 佛教的「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
    《金剛經》又稱《金剛般若波羅蜜經》《心經》也稱為《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那麼這個「般若波羅蜜」是什麼意思呢?他是人們在研究物質世界遇到「瓶頸」,對科學解釋不了的現象最好的詮釋。佛和佛法的維度空間起碼是四維以上的,比方說這個「般若波羅蜜」。般若是智慧的意思,是梵語妙智慧的音譯,意思是「通達世間法和出世間法」圓融無礙,恰到好處,是絕對的大智慧。
  • 為什麼說修般若才是真正的修行?怎樣才是在修般若
    在原來小乘佛法時期,僧侶們的修學內容為五度波羅蜜,隨著般若經典的出世,大乘佛法僧侶們的修學內容,變成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六度波羅蜜,即加入了修學般若的內容,且修學般若為六度的核心。那麼為什麼會出現般若經典呢?什麼是般若呢?為什麼說真正的修行是修般若呢?般若為梵文音譯,意思是"終極智慧″"辨識智慧″,指如實觀察認知一切法及萬有本源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