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窺盛唐遺風的善化寺,現免費開放,是古建愛好者不容錯過的景點
文/林海雪原
大同善化寺,為國家4A級景區,這是一座能夠窺見盛唐時期建構風採的遼金寺院,並為遊人免費開放。相比熙熙攘攘的華嚴寺,西南一隅的善化寺顯得冷清許多,或許在大家心中它的地位總是略低一籌。不過,很多人卻獨愛這份特有的寧靜,因為更能體味滄桑的歷史在這裡的無聲沉澱。
據善化寺內殘存的碑文記載,它始建於大唐開元年間。是唐玄宗敕令在全國各地興建眾多開元寺中的一個。後來遼金打戰波及大同,這裡淪為金兵屯駐之地,遭到破壞。直到金代高僧圓滿大師多方籌建修整,歷時十五年才讓這裡煥然一新。我們現在看到的寺內金代建築,基本都是這十五年修復的。而後大明英宗皇帝敕命改名「善化寺」,並一直沿用至今。
大同善化寺山門前有一座五龍壁,壁面為五彩琉璃堆砌,五條巨龍盤旋壁面,栩栩如生、霸氣十足,實為明代琉璃技藝之精品。山門,也是天王殿,上懸「善化古寺」匾額,字體蒼勁古樸。入山門後,便見到三聖殿。三聖殿是極具代表的金初木建,為廡殿頂式。殿內供奉釋迦牟尼、文殊菩薩和普賢菩薩,是為華嚴三聖,故名三聖殿。殿內有碑碣四通,其中一「朱弁碑」年代最為久遠。朱弁是南宋理學代表朱熹的叔祖,被高宗派去金朝慰問徽欽二帝併兼和談重任。熟料被金國扣留大同十五年並多次想招安朱弁,但朱弁忠心不二,心向大宋,堪稱「宋代蘇武」。
大雄寶殿為遼代遺構,金代重修。大殿東側是08年重修的文殊閣,西側則是金代所建普賢閣。大雄寶殿殿內有金代彩塑二十四天王像,各個神態動人,極富感染力。尤以東面鬼子母塑像姿態優雅,神情最為美麗。相傳鬼子母曾是專吃小孩的夜叉,後被佛祖點化皈依佛門,成為二十四護法神之一,這也顯示了佛教「揚善而不隱惡」的博大胸襟。善化寺整體布局隱約可見唐代遺風,核心建築都坐落在中軸線上,並且坐北朝南有序地依次排開,整體看上去高低錯落,主次分明。這也讓大同善化寺成為現存遼金寺院中布局最為完整,規模最大的寺院。
大同善化寺穿越了1000多年的時間,經歷了多次破壞與重修。仿佛每一次磨難都是一次涅槃,是虔誠的信仰讓它今日還能夠展現在人們的眼前,娓娓訴說著那段滄桑歲月。若你是一位古建愛好者,這裡絕對是你不容錯過的景點。
(圖片來自網絡與文章無關,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