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同樣也有許多名人和官員以不同的形式替農民代言,他們的做法非常巧妙獨到,今天讀來也很受啟發。
王羲之 蘇軾
為困難百姓代言
在古代,一些名人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長來為百姓代言,王羲之和蘇軾就是突出的代表。
屈指先數的是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他以自己的書法為貧困群眾代言做廣告。有史料載:一次,王羲之見到一個貧窮的老婆婆在集上叫賣竹扇。竹扇很簡陋,沒有什麼裝飾,引不起人們的興趣,賣不出去,老婆婆十分著急。王羲之很同情,就上前跟她說:「你這竹扇上沒畫沒字,當然賣不出去。我給你題上字,怎麼樣?」老婆婆不認識王羲之,見他這樣熱心,也就把竹扇交給他寫。王羲之提起筆來,在每把扇面上龍飛鳳舞地寫了幾個字,隨後還給老婆婆。老婆婆不識字,覺得他寫得很潦草,很不高興。王羲之安慰她說:「別急。你只告訴買扇的人,說上面是王右軍寫的字就行了。」老婆婆照他的話做了。集上的人一看真是王右軍的書法,都搶著買。一籃子竹扇馬上就賣完了,王羲之用自己的書法幫老婆婆渡過了難關。
宋代的大文豪蘇軾也多次做過類似的事。據南宋莊綽《雞肋編》載:當時蘇軾被貶到海南島,恰遇一個賣饊子的老婦人因為生意不好而發愁。蘇軾同情老婦人的境況,欣然揮筆為老婦人作了一首廣告詩:「縴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夜來春暖知輕重,壓匾佳人纏臂金。」這首詩以準確的描述和豐富的想像,把饊子勻細、色鮮、酥脆的特點和形似美人環釧的形象刻畫出來,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動。老婦人得到這四句詩,就把它貼到門上,這還真成了活廣告,老婦人的饊子店馬上顧客盈門,收入倍增,一家人的溫飽解決了。能夠主動用詩歌為百姓代言廣告,恐怕蘇軾算第一人吧。
夏侯孜 申時行
實物代言效果好
古代名人的代言,還在於名人通過展示實物來達到為之廣告的目的。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曾有《新制布裘》一詩寫道:「桂布白似雪,吳錦軟於雲。布重綿且厚,為裘有餘溫。」其中的桂布,即桂管布,因產於嶺南桂管地區而得名。桂管是唐朝的行政區,在當時屬於偏遠地區。這種產於廣西的桂管布,卻被在杭州的白居易寫進詩歌,說明該布已廣傳中原地區,成為唐代一種普遍的紡織品了。
而有記載,唐文宗時的左拾遺夏侯孜曾穿著桂管布衣服為其代言的故事。夏侯孜,唐代宰相,亳州譙人,曾擔任過婺州刺史、絳州刺史等職。唐宣宗時,由兵部侍郎升為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唐懿宗登基後,擔任司空,後以太子少保分司東都。
在《玉泉子》中記載,左拾遺夏侯孜「常著桂管布衫朝謁」,就是說他常穿著用桂管布做的粗布衣服上朝,文宗就問他怎麼穿著這麼粗糙的衣衫,夏侯孜卻說:「桂管產此布,厚可以禦寒。」桂管產的這種布,因為粗糙比較厚,可以禦寒。這位文宗皇帝也很可愛,於是「亦效著桂管布,滿朝皆仿之,此布為之驟貴也」。你別說,上行下效,皇帝都穿桂管布,大臣們還能不跟風,於是,桂管布就在京城熱銷了,夏侯孜這一舉動無疑給桂管布在京城做了一個很好的廣告,使當地百姓再也不愁銷路,因此收入大大增加。
大詩人白居易的詩歌正是這個史料的生動記載,而唐宰相夏侯孜穿著桂管布產生的代言效應,也令今人為之讚嘆,畢竟那時作為當朝高官,能夠身著粗布衣服,的確難能可貴。而他具有創造性的舉動,堪為有史以來從政者最早為民代言和帶貨的官員。
到了明代,有一位退休的宰相叫申時行,他回到家鄉,繼續為鄉親們代言做實事。據《明代人物軼事》載:萬曆十九年(1591),素有政務寬大、世稱長者的宰相申時行退休回鄉下老家定居,因需要擴修府第,想把周圍鄰居的房子買過來。鄰居大都搬遷了,可是其中一個做梳篦買賣的小工匠不買帳,堅決不願出售他的兩間房子,申府的擴建計劃因此而受阻。無奈之下,申府管家想拿出宰相的威勢,讓官府出面,以官價強行徵收。
面對實力懸殊的對手,申時行沒有動硬,而是心生一計,對家人說:「不能這樣仗勢欺人啊!我已經有了『錦囊妙計』,姑且等他三年,到時不用去找他,他自己也會上門求咱們收購的。你們等著瞧吧!」
大家將信將疑,這事就這麼撂下了。從此以後,這位退休相國過起了休閒日子。不過,奇怪的是,申時行竟然叫家人去工匠家買來幾把梳子,放在自己身邊;這還不說,每當客人來拜訪的時候,他便拿出梳子一邊梳理頭髮,一邊對客人稱道這梳子的好處,這不是給對手做廣告嗎?果然,下面的官紳士人,紛紛效法,一個接著一個去買工匠的梳子,工匠的生意日漸紅火。
兩年後,做梳篦的工匠生意越做越大,算是發了財。這時,工匠越來越覺著自己的房子偏僻、破舊又狹窄,和自己蒸蒸日上的事業不相稱了。想來想去,工匠果然親自登門,請求把房子賣給申府,好自己再另建新居。到了這時,大家才恍然大悟:原來宰相這是幫釘子戶做廣告壯大生意,最終達到了拆遷的目的。
申時行通過用實物為鄰居做廣告、解決難題的故事,也反映了古代官員處理棘手問題的智慧。
包拯 林召棠
代言有妙招
在古代,還有一些官員和名人,他們在為百姓代言中,能夠立足實際,突出了創造性,代言效果也很好。
大家都知道宋代清官包拯辦過的一起割牛舌案,既體現了包拯的破案智慧,也體現了包拯的重農情懷。除此之外,包拯還辦了許多為農民解難題的案子,不僅維護了百姓利益,同時也讓百姓的產品得以揚名。
據史料記載:宋仁宗初年的一天,包拯正在公堂理政,一個農村老婦前來告狀,說她家住在城南五裡河河畔,無兒無女,全靠種植兩畝茄子為生。近來,茄子連連被盜,請官府捉拿盜賊為民除害。包拯聽了老婦人的訴說,很是同情,心想:草不除,苗不長;賊不捉,民不安。他思索後接過了老婦人的狀子,並囑咐她幾句讓她先回家。
第二天一早,集市上來了幾個衙役,他們把所有賣茄子的叫到一起,逐個擔子精選細看,最後選中三擔,命賣茄子的人挑進衙門。三個賣茄子的人挑著擔子來到大堂上,見包拯威風凜凜,心中不免暗自吃驚。包拯問道:「你們三個家住何處?所賣茄子是販來的還是自己種的?」聽說包大人審問盜茄案,好多百姓都趕到縣衙看熱鬧。
三個賣茄子的連忙跪下同聲稟報:「小人都住在城南五裡河河畔,茄子是自家種的。」包拯又問:「你們種的茄子,可曾留下什麼記號?」一句話問得三個賣茄子的你看我我看你。其中一個膽子大的解釋道:「茄子都是紫色的,摘下便賣,沒留什麼記號。」
包拯驚堂木一拍,厲聲喝道:「大膽盜賊,還不從實招來,免受皮肉之苦!」三個賣茄子的以為包拯只是嚇唬他們,所以再三說茄子不是偷的,是自己種的。
包拯命衙役把老婦人帶上堂,問道:「你家茄子可有記號?」老婦人說:「我家的茄子柄上扎有三個小洞眼。」包拯又叫賣茄子的仔細去看,果然都有扎洞。在人證、物證面前,三個賣茄子的只好低頭認罪。原來,包拯在頭天晚上就命衙役悄悄溜進老婦人的茄園,在每個茄子上扎了洞。今天帶老婦人上堂時,便把做記號的事告訴了老婦人。
通過這個案子,包拯不僅為老婦人抓到了案犯,同時在大庭廣眾之下,也為其茄子做了一個很好的代言廣告,從此老婦人再也不愁銷路。
在清代,還有一個新科狀元題詞為發小代言助其致富的故事,更是體現了狀元的智慧。據《廣東歷代狀元》載:道光三年(1823),癸未科狀元林召棠衣錦還鄉廣東吳川。他的髮小開了個粥店,生意冷冷清清,陷入困境。林召棠專門帶了禮物,前往看望,想幫助一下發小。正巧,發小的妻子請他給題個店名。林召堂靈機一動,提筆寫下了「弓弓店」兩個大字,落款寫上「道光癸未欽賜狀元及第林召棠題」。發小夫婦非常高興,馬上請人製成大匾,在店門上方懸掛起來。過往行人見是狀元親題,紛紛趕來觀看欣賞。狀元書法娟秀遒勁,每個字都十分有力,就是「粥」字中間少了「米」字,剩下兩個弓字,豈不成了別字。一時間狀元寫別字的消息迅速傳開,人們成群結隊地前來觀看,品頭論足。
此時,正是夏天,天氣炎熱,人們欣賞了字都順便進店,買上一碗涼粥喝。發小的粥店一下子就火了。僅一個月就賺下了過去一年才賺到的錢。後來狀元才告訴他們:「我那次題字,『粥』字中間的『米』字是故意漏掉的。而且正是因為沒有『米』,你們店裡的『米』才多起來嘛。」林狀元的代言真是代到了點子上,文化也是生產力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