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大棚的人都關注的公眾號,點擊題目下方藍字關注
剛剛進入開花結果期的番茄,就開始大量出現卷葉情況。在生產實際中,番茄發生卷葉現象的輕重程度差異極大,有的僅植株下部或中下部葉片捲曲,有的則是整株葉片都發生捲曲。卷葉嚴重時,葉片變厚變脆,影響植株正常的蒸騰作用和光合作用,常常造成開花坐果少、膨果慢,產量明顯降低。因此,弄清卷葉現象的發生原因並找出相應的防治措施十分必要。
分清番茄卷葉原因 對症下藥來解決
從生理上分析, 番茄卷葉是植物應對不良環境或生物危害所作出的一種自我保護行為,是葉片氣孔關閉的生理性反應的外在表現。番茄生長期間發生的卷葉,尤其是從下往上逐漸加重的卷葉,多是受栽培管理措施不當、環境條件惡劣造成的生理性卷葉。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高溫、乾旱。大棚內高溫、乾旱時,番茄整株葉片捲曲成筒狀、變脆,其原因主要是由於高溫乾旱葉片蒸騰作用過強,水分供應不足,氣孔關閉,導致葉片捲曲。當前,這是導致番茄卷葉的主要原因。防治上注意定植後至坐果前進行抗旱鍛鍊;坐果後適時澆水施肥,注意避免過度乾旱,且乾旱後不要澆大水,尤其是在氣溫較高的中午不能給西紅柿澆水;同時採用遮光網覆蓋,晴天中午前後蓋,避免棚內高溫。
2.溫溼度劇烈變化。棚室放風過急,棚內溫溼度劇烈變化,極易造成通風口附近的番茄葉片捲曲。一般情況下,只要逐步放風煉苗,就不會出現此種問題。
3.施肥不當造成的缺素症。氮肥施用過多,會引起小葉翻轉、捲曲;嚴重缺磷、缺鉀以及缺乏鈣、硼等微量元素,都會引起葉片僵硬、葉緣捲曲,或者葉片細小、畸形。缺磷表現為葉背紫紅,葉片上出現褐色小點,下部葉片上卷,老葉變黃,葉尖黑褐色枯死。
一般苗期遇低溫會影響磷的吸收,土壤偏酸或緊實也易缺磷。缺鎂表現為在第一花房膨大期,植株下部老葉失綠,葉脈間出現黃化現象,然後向上擴展,形成黃花斑葉。嚴重時葉片僵硬或邊緣上卷,葉脈間出現壞死斑或褐色塊帶。
4.藥害。農藥、除草劑、點花葯等使用不當,也可能會造成葉片上卷。尤其是由除草劑和點花葯等藥害發生面積大,無發病中心,這一點是與其它病害所不同。如2,4-D藥害的症狀為葉片或生長點彎曲,新生葉不能正常展開,葉緣扭曲畸形,莖蔓凸起,顏色變淺。防治措施:發生藥害後,可施用核苷酸葉面肥、海藻酸等緩解。
此外,病毒病、蟎蟲等也會造成卷葉,其區別也很簡單:由栽培管理不當與外界環境條件不適造成的生理性卷葉,常分布於整個植株的葉片上,不伴有明脈花葉症狀;而病毒病引起的葉片捲縮則屬於侵染性病害所致,多發生於植株頂部的新葉上,並伴有明脈花葉症狀,下部老葉不易受害。
現在已經發生的卷葉,只要分析出原因,可以根據上面的方法進行一定的緩解。但想要根治,還要從根系、土壤說起。
番茄卷葉重 苗期不養根是主因
在同樣高溫、乾旱條件下,有的番茄莖葉嚴重,有的發生就很輕,甚至不發生。據記者調查,凡是卷葉較為嚴重的棚室,大多棚內土壤條件較差,板結較重,根系分布淺,植株較為細弱。
番茄屬於深根性作物,根系發達,對氧氣的偏好性很強,只有在疏鬆透氣性好的土壤中才能生長良好。一旦土壤板結或者苗期澆水過多,土壤透氣性變差,就容易導致根系不下扎,集中於地表。而地表環境變化劇烈,水肥情況不斷變動,使得淺層根系難以維持穩定的水肥供應。在苗期水肥需求量少,還看不出什麼來,但一到了開花結果期,蔬菜生長需求的水肥量大增,根系不穩定就容易出現生理性問題,卷葉就是其中重要的一種。
歸根結底,番茄卷葉發生的主要原因,還是根系不行。在苗子已經定植的情況下,想要促進根系生長,減少對土壤的破壞很重要,要確保土壤通透性持續良好。翻耕后土壤透氣性良好,但如果維護不當,土壤透氣性下降很快,對蔬菜生長的影響很大。
一是改善地膜覆蓋方式和時間。由於薄膜的氣密性強,貼著地表覆蓋,尤其是操作行內,勢必影響土壤的透氣性,造成根系缺氧,並影響二氧化碳的逸出,造成土壤氧氣缺乏、二氧化碳過多的環境,抑制根系呼吸。為了減輕覆蓋地膜對土壤透氣性的影響,最為有效的措施就是種植行覆蓋地膜,但需要起拱,將地膜撐起來,不要與地面直接接觸;而操作行覆蓋秸稈,既保證了地溫,降低了溼度,又減輕了走動時對土壤的踩踏壓實,增強了土壤透氣性。除此之外,還要注意地膜的覆蓋時期,秋季晚覆蓋,春季早揭開,以促進苗期根系深扎,減輕地膜對後期土壤透氣性的影響。
二是多次中耕,打破地錶板結。中耕是蔬菜生長期打破地錶板結,提高土壤透氣性最為有效的措施。但受當前栽培模式的影響,菜農中耕次數越來越少,最多定植後中耕一兩次,覆蓋地膜後就不再進行中耕,造成土壤表層板結越來越重,尤其是仍然採用大水漫灌方式的大棚。這裡,記者鄭重提醒菜農朋友,一定要重視中耕操作,可在定植後連續中耕2-3次,促進苗期根系深扎,培養健壯根系;覆蓋地膜後,可每隔一個月左右,輕輕揭開地膜中耕一次,結合追施部分有機肥等,效果很好。
三是改善澆水方式。傳統的大水漫灌方式,破壞土壤結構,對土壤侵蝕、壓實作用很強,澆過一次水,可以看到地表明顯出現板結層,土壤透氣性嚴重下降。而近年來廣泛使用的微灌方式(包括噴灌、滴灌等),因為澆水時間長,是慢慢地侵潤土壤,沒有積水存在,因此對土壤的破壞明顯減輕。前三水對根系深扎極為關鍵,要抓住定植水小、緩苗水大、促棵水遲的原則,注意控水控肥,促進根系深扎。
四是從緩苗水開始,可以配合促根的功能性肥料,如甲殼素、海藻酸等,可促進根系快速生長,有利於快速緩苗,培育壯棵。促棵水時,可隨水衝施生物菌肥,養護根系。
改良土壤條件 根系好了問題少
改良土壤,增強土壤透氣性,不是一朝一夕能達到的,要有正確的方式,還要持之以恆,堅持下去,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要增強土壤透氣性,從根本上來說是改善土壤自身理化性質,提高有機質含量,促進團粒結構形成,從而提高土壤透氣性。
一是增加有機肥、草炭等使用
土壤有機質是土壤肥料儲存的倉庫,也是土壤團粒結構形成不可缺少的主體成分,增施有機肥是改良土壤最重要的手段。團粒結構是土壤透氣性最好的狀態,此時,土壤顆粒間的空隙大,透氣性強。有機質含量高,土壤疏鬆,透氣性好的土壤,稱之為「海綿田」,作物產量最高。要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增加有機肥用量是菜農最常用也是最熟悉的手段,這裡不再贅述。
近年來,草炭土在改良土壤方面的作用收到專家的認可。草炭土是一種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已經經過數萬年的發育,含有豐富的有機質和腐殖質等。與有機肥相比,草炭中腐殖質等最大的優勢就是性質已經非常穩定,不容易分解,可以長時間存在於土壤中,持續改善土壤結構。國產的草炭土價格低廉,一般的草炭土每方價格也就在一百多元,所能起到的效果卻遠遠超過一方糞肥。
除此之外,一些新技術對改善土壤透氣性效果也非常好,菜農可酌情選擇使用,如本報報導過多次的秸稈生物反應堆技術,可以說是改善土壤透氣性的良法。
二是做好土壤深翻,打造健康的耕作層
土壤透氣性變差,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耕作層變淺,犁底層上浮,20釐米以下的土壤透氣性很差。尤其是對於那些建棚較早,過去又一直使用耕作深度較淺的旋耕機的大棚,耕作層變淺已經成為影響蔬菜生長的主要因素。一般來說,旋耕機旋刀大都在20釐米,入土也就在15-18釐米,每年耕地後,看著翻起的土壤很厚,但那是虛的,實際澆水過後耕作層土壤絕不超過20釐米,長此以往,犁底層沒有被破壞,透氣性越來越差,不利於根系深扎,培育壯棵。
所以,菜農應該每隔2-3年進行一次深耕,打破20釐米左右的犁底層,改善土層結構,使植物根系有更大的生長空間。
當前,深翻機具越來越多,如微型挖掘機、土壤深翻換茬機等,都是很好的選擇。用好肥提高土壤活性,深翻土增加耕作層厚度,讓根系生長的環境更加寬廣,才能促進根系健康生長,提高蔬菜的產量和品質。菜農之家聯合社
部分資料收集於網絡僅作參考,版權歸原創者所有。請讀者和相關方自行核實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