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爭亞
受中華傳統文化美德的薰陶和影響,良好的家風家教自古以來就為我們這個文明古國千家萬戶所崇尚、所踐行。今天,我們不妨走進唯美的古詩文中,去感悟那正氣充盈、淳樸厚重的家風家教。
古詩文中的家風家教,大都體現在詩作者寫給晚輩和家人的詩文和家訓之中,其內容不外乎圍繞為人處世、孝老愛親、勤儉持家、和睦鄰裡、治學讀書等方面。
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古代一些進步開明的文人賢達深諳家教對於子女成長成人的重要性,而家教首當引導子女懂得做人之本,知曉大義,從小培養報國之志和家國情懷。一生坎坷的晚唐詩人韋莊在他的《勉兒子》詩中寫道:
養爾逢多難,常憂學已遲。
闢疆為上相,何必待從師。
這是韋莊鼓勵兒子在戰亂之時投筆從戎、報效國家而作的一首小詩。體現了詩人心繫國事、胸懷天下的家國情懷。詩文所表達的中心思想都是希望子女處理好家事與國事、學業與國運之間的關係。在作者眼裡,個人學業與報效國家這等大事相比,孰輕孰重,不言而喻。這對於涉世不深的子女長大成人之後做人做事、確立正確的人生觀,無疑起著正面而積極的引導作用。初唐詩人楊炯在《從軍行》中「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的詩句,或許正是古時一介書生渴望從軍報國,奔赴疆場殺敵建功豪情壯志的生動寫照。
清廉做人、勤儉持家是中華民族家風建設的傳統美德。清人鄭燮在《為二女適袁氏者作》的詩文中寫道:
官罷囊空兩袖寒,聊憑賣畫佐朝餐。
最慚吳隱奩錢薄,贈爾春風幾筆蘭。
身為「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的鄭板橋,一身正氣,兩袖清風。在愛女出嫁時居然無錢置辦嫁妝,僅以一幅蘭竹圖相贈,並在上面題了這首詩。貧困如斯卻氣節如此!作為封建社會士大夫,鄭板橋這種清廉樸素操持子女婚姻大事的做法,對於子女的成長影響是大有裨益的。如此家風育人傳世,令後人欽敬不已。
倡導勤儉度日、節衣縮食好家風的古詩文還有不少,明末清初著名教育家朱柏廬在他的《朱子家訓》中有兩句膾炙人口的格言,即:「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這兩句近似口語的家訓,樸實無華卻有著令人銘心刻骨的力道。
孝老愛親從來都是好家風中最重要、最基本的方面,百善孝為先,孝為德之本。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中,盡孝從來都是做人行為準則的一個基本道德規範。在這方面,大家耳熟能詳的古詩文可以羅列許多。「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是孔老夫子振聾發聵的千年一問;「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是孟子對以「孝」和「愛」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諄諄勸勉;「但能行孝向尊親,總得揚名於後世」是白居易將能否孝敬父母作為衡量個人品行優劣的標準;「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更是孟郊感恩父母猶如春暉普澤大地般養育之恩的真情表達。
和睦處理鄰裡關係是家庭美德的重要內容。清康熙年間有個大學士名叫張英。一天,張英收到家信,說家人為爭三尺寬的宅基地與鄰居發生糾紛,要他利用職權疏通關係,打贏這場官司。張英閱後坦然一笑,揮筆寫下一封回信,並附詩一首:
千裡捎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
萬裡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後,讓出三尺宅基地。鄰居見此,也主動相讓,結果成了六尺巷。這首小詩生動地反映了當時位高權重的張英在家庭成員中倡導為人寬容大度、和睦相處鄰裡、不與民眾爭利的優良品德。如此家風令人為之嘆服。
教育子女勤學苦讀歷來是家風家教中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古詩文中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實在不少。大詩人杜甫在寫給次子《又示宗武》詩中,字裡行間體現著一位父親希望晚輩潛心求學的殷殷期許:
覓句新知律,攤書解滿床。
試吟青玉案,莫羨紫羅囊。
假日從時飲,明年共我長。
應須飽經術,已似愛文章。
十五男兒志,三千弟子行。
曾參與遊夏,達者得升堂。
詩中杜甫要求兒子宗武嚴謹治學、刻苦求知的教誨溢於言表。杜甫作為一代詩歌宗師,對兒子的期望是飽覽經書,讀詩做文,學有所成,教育鼓勵兒子自覺傳承家族優秀的詩歌傳統,成為自己的詩歌傳人。其實早在宗武幾歲時,杜甫就在《宗武生日》詩中曰:「詩是吾家事,人傳世上情。熟精文選理,休覓彩衣輕。」杜甫給宗武指出學習作詩的路徑,就是「熟精文選理」。詩人把自己一生寫詩作文的心得傾囊傳授,詩文的字字句句可謂情真意切,苦口婆心。
陸遊的《冬夜讀書示子聿》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首好詩,這是一首哲理詩,飽含了詩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和科學的學習方法,告誡孩子不能死讀書,要學以致用,身體力行。詩中寫道:
古人學問無遺力,少壯工夫老始成。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
詩的文字雖然樸實,內涵卻極為豐富。但凡讀到這首詩的讀者,大都能從詩中得到啟發,教育作用不言自明,而注重學用結合的學習方法也無疑是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類似這種在家庭中營造讀書求知良好家風的古詩文還有許多。唐末著名的現實主義詩人杜荀鶴在《題弟侄書堂》中「少年辛苦終身事,莫向光陰惰寸功」,說的就是年輕時的努力是有益終身的大事,面對匆匆逝去的光陰,不要絲毫放鬆自己的努力。歐陽修在他的《誨學說》中用「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的箴言教誨子女應該發奮學習,加強自身修養而成為正人君子。唐代詩人盧肇在《送弟》詩中寫道:「古人盡向塵中遠,白日耕田夜讀書。」叮囑其弟不要盲目羨慕已經隨時間流逝遠去的古人,而是要利用白天的時間幹農活,再利用晚上的時間靜心讀書。杜牧在《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詩》中以「一日讀十紙,一月讀一箱」的直白語句,告誡侄兒讀書求知貴在日復一日的堅持,「不積跬步,無以至千裡」的道理。
古人重視家風家教的經典詩句燦若繁星,浩如煙海,以上或許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品讀重溫這些詩句,對於當今我們培養一代新人、感悟修身齊家、培育文明新風、構建和諧社會等,無疑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