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民間有供奉財神爺的習俗,財神也是最受老百姓喜愛的善神之一。財神顧名思義就是能給我們帶來好運和財富的神靈。尤其是新年期間,人們最常說的話就是「恭喜發財」,最常聽到的歌曲也是「恭喜發財」。
但由於我國地域廣闊,民族眾多,信仰各異,所以不同的地方供奉的財神有很多,該拜哪一個呢?今天我們撿最主要的四位說起,他們分別是:「正財神」趙公明,「武財神」關公,「文財神」範蠡、比幹。一、「正財神」趙公明。
趙公明,本名朗,字公明,又稱趙玄壇。在晉代幹寶所著的《搜神記》中,趙公明是專取人性命的五方瘟神之一,給人間降下許多災禍和疾病,沒做過什麼好事。直到明代在陳仲林的《封神演義》中,趙公明的角色才發生了一百八十度大拐彎,冥神、瘟神、鬼怪的面目才被摘下。
其實在小說《封神演義》中,姜子牙並沒有封趙公明為神,只封趙公明為「玄壇真君」。但是由於趙公明手下掌管著四名與財富有關的小神招寶、納珍、招財和利市,因而被民間老百姓公認為財神。
二、「武財神」關公。
關羽是三國時期蜀國大將,是家喻戶曉式的人物。無論是正史《三國志》還是小說《三國演義》關羽都是以武將的形象出現,因此他被稱為「武財神」。關羽本人並不聚財,他一生忠義勇猛,且不為金錢折腰。後人非常敬佩關羽的忠誠和信義,把關羽視為「以義取利,誠信天下」的化身,希望關羽能作為發家致富的保護神,遇爭執時求其明斷,所以關公又有「萬能神」之稱。
三、「文財神」比幹。
比幹生活在商朝時期,今河南省衛輝人。比幹是我國最有名的忠臣,他生性耿直,公正無私。比幹一生從政40餘年,他主張減輕賦稅,鼓勵農業生產,發展冶煉工業,富國強兵。可惜他剛直不阿的性格,在一次直言進諫時惹怒了暴虐的紂王,被剜心而死。
在《封神演義》中,姜子牙封比幹為文曲星君,掌管人間福祿財源。比幹生前為人正直,公允,死後無心就更沒有私心了,百姓稱謂他「財帛無心,有德斯昌」,辦事不偏不倚,公道沒有偏見。
四、名副其實的「財神」範蠡。
與比幹一樣範蠡也是「文財神」之一,可是與比幹不同的是,範蠡不僅是春秋戰國時期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同時他又是一位生財有道的大商人,實業家。範蠡雖出生在窮苦人家,但他從小聰明睿智,長大後更是文韜武略無所不精。
公元前473年,範蠡歷經二十餘年輔佐越王勾踐滅吳,成就霸業,被封為上將軍。但範蠡並沒有接受越王賞賜,他選擇了急流勇退辭官經商,後來成為我國歷史上第一位成功的企業家。
發生在範蠡身上的故事很多,其中流傳最廣最有名的是一則「三聚三散」的故事。
話說範蠡幫助越王滅吳後,被封為上將軍,本可以享受高官厚祿,榮華富貴,可是範蠡卻辭官而去,一身輕裝,兩袖清風,乘舟而去。此為一聚一散。
後來,範蠡帶家人來到齊國,傍海而居開荒耕作,結網織布又兼做商業,很快又攢下萬貫家業。齊人聞其賢明能幹,請他為官,範蠡卻說:「居家則至千金,居官則至卿相,此布衣之極也。」
於是,他再一次急流勇退,把錢財分給周圍的窮人,絕塵而去。此為二聚二散。
這次,範蠡來到了今天的山東菏澤地區,靠種地、養殖畜牧,做通商貿易,沒出幾年又積累了一筆巨大的財富。菏澤當時夏國通往各地的交通要道,範蠡選擇在這裡定居經商,可見他的商業頭腦超乎常人。只是後來為了拯救救自己的家人,又散盡萬貫家產。此為三聚三散。
說範蠡名副其實的財神,主要是因為範蠡是腳踏實地的實幹家,他的「積著之理,務完物,無息幣。以物相貿易,腐敗而食之貨勿留,無敢居貴。」的經商理念,不僅影響春秋列國,而且一直延續到今日。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布施有道,才是真正的大富大貴!範蠡憑藉良好的口碑,獲得了「富行其德」的殊榮,被人們尊稱為財神,一點也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