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隻嘚瑟的「藍貓」,似乎是一個玩偶模型,立體感十足,不管你相信與否,它是一幅畫,本身是畫在平面上的。
之所以看上去十分立體,原因在於繪製的過程中,利用了一種常見的錯覺,或者說錯視原理。
立體畫一旦畫到這種程度,很容易被人調侃或者質疑,畢竟畫面太過於真實,很難分辨出它到底是不是畫出來的,就算不用畫,直接放一個真正的打火機在紙上,也就是這個效果。
為了證明它們真的是畫出來的,最好的辦法,就是拍視頻,通過旋轉畫紙的角度,主動讓大家看出「破綻」。
當畫面旋轉,我們會發現,原來這些畫非但沒有真實感,反而呈現一種拉伸變形的狀態,因為這才是它的真實樣子。
很多所謂立體作品的立體感並沒有像上圖這麼強烈,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前期的準備工作不夠「完美」。
假如想在紙上畫一塊手錶,通常情況只需要參考實物,或參考照片進行繪製就可以。
但是,想在紙上畫一塊立體感十足的手錶,直接參照實物畫,是很難畫出立體效果的,最好的辦法,是找來參考照片,首先經過變形處理,然後在紙上畫出它們變形後的樣子。
一幅立體感超強的手繪作品,原圖看起來會變形拉伸得很厲害,換句話說,在前期準備一幅合乎透視規則的變形圖,才是繪製立體畫的重點所在。
之後的繪製過程就屬於「體力活兒」了,只需要把變形的照片畫出來就可以,至於能畫到幾分相似,這需要考驗繪畫者的眼力和畫技。
製作變形的透視圖像,利用簡單的Photoshop工具就能得到,比如選中需要繪製的內容,利用「自由變換「選項裡的「透視」工具,很容易就製作得出來。
一個容易被忽視的地方在於主題的選擇,越是生活中常見的事物,經過變形透視,最後呈現出來的立體效果越明顯,因為熟悉的畫面,總會讓人覺得,它們原本就應該是那樣的,反而更容易產生錯覺。
還有一個小技巧,那就是紙張的局部剪裁,通常是畫面最上端露出一小部分圖像,其餘空白的畫紙全部切掉。
上圖中原本就很立體的西瓜,在尖端部分的畫紙被切掉後,更容易在它和紙張之間產生一種距離感,儘管兩者其實在一個平面上。
這幅賽車手繪和上面手繪西瓜的原理是一樣的,章魚君曾見過有人在繪製立體畫時,把紙張的形狀剪切的很奇怪,比如不規則的斜面,這樣的效果未必是最好的,簡單的裁切,反而會產生一種紙張本身沒有被裁切的錯覺。
看似逼真的漢堡,其實在畫的時候,比現在看到的要長很多。
還記得文章開始出現的那隻「藍貓」嗎,它雖然是畫在一張平面紙上,實際上有一部分是被摺疊,然後豎立起來的,上圖也是這樣的類型,假如您不太明白,可以看一看下面的動態畫面。
畫中人物腰部以上是普通的繪製方式,因為這一部分是豎立起來的,腰部以下依舊是透視變形繪製,從固定的角度看(大約在正前方45度),就會感受到很強烈的「躍然於紙上」的神奇錯覺,畫面後方「漫不經心」的黑色背景映襯,讓這樣的立體效果更加明顯。
當然立體畫有自己的「短板」,那就是欣賞視野的局限性,當你左右變換位置,會發現看到的圖像其實並沒有那麼真實哦。
本文中的所有作品,均來自3D畫師Nikola Culjic,喜歡的朋友,歡迎點讚收藏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