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秋招應對策略
策略一:
提前批次拿offer,為本科生專注考研爭取更多時間
考研已經成為本科孩子求職怎麼也繞不開的話題,太多的孩子選擇考研,其中又有太多的孩子選擇「不找工作專職考研」,孩子們一屆屆的口口相傳,生生將本科應屆畢業生拉成了「秋招絕緣體」,變成了「春招主力軍」。秋招大把機會不求職,春招機會少了擠破頭,儼然成了本科應屆畢業生求職的「怪現象」。做了6年一線就業工作,我發現一個特別有意思的事,準備越充分的人考研成功率反而越高。孩子們確定上岸之後會有一部分孩子來我們這辦違約手續,我發現他們籤的單位都還挺不錯的,我都會問問他們的具體情況,問多了就會發現這些孩子都有一個特徵,他們很早就拿到了offer。很多孩子和我說,拿到offer後準備考研,並不像很多人說的「有了後路就沒後勁」了,有沒有後勁和是否有工作託底沒關係,和自己有多堅定有關係,拿到offer後心態會更加平和,注意力也會更加集中。所以,對於決心要考研的孩子,與其破釜沉舟,不如提前準備,先拿offer保底。那該怎麼做呢?
1.提前備戰
這些孩子告訴我,他們很早就開始備戰求職,簡歷、筆面試等等。這其實是比較聰明的策略,為什麼呢?相比考研,筆面試等求職能力是短期內可以速成的,提前速成一方面提高你的競爭力,更重要的是秋招來了,你可以直接出手,不用一邊準備考研,一邊練筆面試,還要一邊找工作,這能為你9月和10月節省大把的時間。我之前的文章也和大家分享過,因為疫情,在線求職教育迎來了「風口」,我們提升自己的求職能力變得越來越簡單,這樣我們能為考研爭取更多的時間。
2.有的放矢
和所有求職的孩子一樣,海投戰術麼?不是!我們要目標非常的明確,我們主要瞄準三類單位,能迅速拿到offer的、拿到offer後不需要崗前實習的、入職相對較晚(會給你一段時間去考證)的。這裡就不點具體單位名稱啦!我這麼一說,估計你們腦海裡就會冒出一批單位名字。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會是這三類單位呢?其實還是為了給自己爭取時間。對於21屆的畢業生來講,因為疫情原因,很多單位都採用線上暑期實習的方式,其實這也給了你們爭取了很多的時間,畢竟線上實習你的時間成本低,能擠出更多時間學習。如果能通過線上暑期實習,拿到留用offer,你的秋招就可以完全專心準備考研了。
策略二:
先吃飽再吃好,先充分就業再高質量就業
這主要是針對研究生求職的,研究生求職一般都會面臨「選擇題」,都會在多家單位之間徘徊。徘徊的原因很簡單,就是不甘心,想找到自己認為更好的,最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再找找、再找找」。但是,大多數孩子找著找著就眼花了,總想踮腳夠更高的,高得沒夠著,反而適合自己的被自己拒了。每次給孩子們講「就業形勢分析」的時候,我都會說「用人單位不會按照你的意願1234排好隊」。我屬於比較穩健的性格,我個人更傾向於大家「先拿合適,再找更好」。
02
今年秋招的幾個變化
對於未來的校招我個人認為一定是「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線上模式主要有哪些呢?線上宣講+初面,空中宣講會目前是最成熟的雲校招產品,並且一般規模較大的企業都有自己的空中宣講會平臺,我覺得未來企業會從以往的「線下跑高校」,變成「線上統一宣講宣講」+「跑部分重點高校」。為什麼呢?線下宣講會存在上座率的問題,這讓很多HR和高校老師都非常頭疼,費時費力做了一場線下宣講會結果就寥寥數人,大家可以想像現場工作人員比來聽宣講的畢業生人數還多的場面是多麼的尷尬。所以,我個人認為空中宣講會將備受青睞。同時,根據以往用人單位入校的情況來看,用人單位更希望在校內能完成簡單的初篩(初面),方便後面直接組織下一輪面試,這也是為什麼絕大部分用人單位進校宣講會都會在校內組織初面的原因,因此,HR初面也會較多的採用線上模式,組織簡單、效率更高。
線下模式呢?我個人認為一般群面(無領導小組等等)、業務面(部門面)、BOSS面(高管面)會更多的採用線下模式。這麼看來,「線上+線下」的校招模式,主要是將以往在校內的階段「線上化」了,需要邀約到用人單位的面試基本還是以線下為主。
「線上+線下」只不過是模式有些變化,對於我們這些即將求職的畢業生,會帶來哪些變化呢?
1.節奏更快
線上校招省去了路上的時間成本,節奏會更加緊湊。尤其是對於京外的用人單位,有了視頻面試,前期宣講和初面不再需要跑高校,會節省更多時間,這樣校招節奏會比以往更快。很多孩子習慣性的先看京內單位,京內單位找了一圈再看京外單位。往年時間差距上還不明顯,我們可以極限操作一把。但是21屆來看,我們就要提前做好策略,很有可能等你找了一圈京內單位,發現自己找不到合適的,轉身再往京外單位看的時候,京外比較優質的單位校招都快結束了。校招節奏加快,就意味著留給我們猶豫、思考、再選擇的時間會很少,我們需要提前做足功課,做好規劃。京內和京外如何選擇?京外想去哪些城市,去哪些單位?薪酬、戶口、發展你圖什麼?只有這些都想清楚了,才能迅速的做出抉擇,以免錯過機會。
2.自我成就
我們之前聊過,未來校招各個環節中最有可能被「線上化」的就是在校園裡的環節,這就意味著未來進校招聘的單位數量有可能會減少,以往秋招一天七八場宣講會,筆面試各種趕場,而未來可能會冷清很多,大家熱火朝天一起求職的「儀式感」會減弱,以前還能被求職氛圍推著往前走,今年可能更多的要靠自己,只有自己努力,才能自我成就。20屆春招時候,我能比較深刻的感受到,隔著屏幕我們很容易自我放鬆,找著找著就動力不足了。我們該怎麼做呢?我們需要很科學的整理好自己求職,要提前把想投的、要投的,按照心中的意願和自己的實際情況,分成幾個梯隊,我們像「打怪升級」完成任務一樣,一步一步往前走,這樣既不會動力不足,也不會自亂陣腳。我之前寫過「求職表」,大家有時間可以看看以前的分享。
3.強者優先
線上校招更注重效率優先,一般都是先篩簡歷再面試,簡歷寫不好,很有可能初面機會都沒有。而以往在線下至少可以通過排隊,能夠為自己爭取到更多初面的機會,面的多了不僅機會更多,自己的面試能力也會更強。而線上模式的面試機會更多會集中給「強者」。對於求職能力相對較弱的孩子,簡歷關過不了,就會「一面難求」。想「多跑多面」,都無處發力。所以,要想在「線上+線下」這種新校招模式中殺出來,只能不斷錘鍊自己的求職核心競爭力,讓自己變成「強者」。那麼,簡歷要改好,筆面試要練好,只有充分準備,才能為自己創造更多的機會。不能再用以往師兄師姐的求職標準來衡量現在的我們,他們可能聊聊就給offer了,未來我們要面對2個問題,第一,我們要在線上爭取到聊天的機會;第二,你的競爭對手都充分準備,來者不善,咱們隨便聊聊,真的能打動面試官麼?如果你是面試官的話,你會選擇充分準備的,還是選擇隨便聊聊的呢?因此,我們需要用更高的標準、更加努力的行動去準備求職。
03
秋招時間表
最近接到一些21屆孩子們的諮詢,對即將到來的秋招有點小迷茫,「第一次求職不知道校招都是啥套路,大體的節奏又是如何?每個時間點我們都該做什麼呢」?今天我們來仔細聊聊以往校招的節奏是怎樣的?每個時間點我們都應該做哪些事情?
概況起來,校招整體有四個關鍵詞,提前批次、金九銀十、秋熱春涼、秋種春收。
提前批次:就是我喊了好多回的暑期實習,現在大部分單位都將秋招前置到暑期,通過暑期實習爭取留用機會已經成為我們求職的重要一環,錯過暑期實習真的會錯過大把機會,不過現在還不算太晚,該找的還是得找。
金九銀十:9月、10月是校招最黃金的階段,會集聚一批高質量的用人單位,一天七八場宣講會是「家常便飯」,越往後單位數量、質量都會不斷下降。每年做就業形勢分析的時候,我都會上這張最經典的圖。這張圖就是校招進校單位數量趨勢變化圖,基本年年如此。
秋熱春涼:從進校單位數量趨勢變化圖中,我們就能很明顯的看出來,秋招是絕對的主力,大部分校招資源主要集中在秋招這3個月。相比秋招,春招要冷清很多。並且春招面向的群體也很明確,用人單位主要瞄準本科生和想要再調整的研究生,當然本科生是絕對的「主角」。春招單位呢,主要有這麼幾類,國考、京考的後續環節,部分省市區的公務員招錄(我們俗稱的省考);高校等部分事業單位招錄;部分企業的補錄。這裡要特別提一下,很多春招補錄的企業不會再像秋招一樣鋪天蓋地的宣傳,一般都是缺什麼補什麼,缺什麼在部分高校定向找?比如缺經濟金融類畢業生,用人單位可能會定向人大、中財、外經貿等財經類高校直接找。總體來看,春招不管從質量、數量上熱度都遠不及秋招。
秋種春收:我們的求職往往從秋招開始,秋招是「播種」的季節,需要大量地刷網申、筆面試,會有一部分孩子比較早的拿到offer,大批offer會在寒假前後發放。我們一般都是秋招「播種」,春招「收穫」。我常常和來諮詢的孩子們說,秋招拿不到offer,千萬不要心急,有的時候「陪跑」比結果更重要,當你陪跑到最後一輪,即使你秋招沒拿到offer,春招照樣有機會,為什麼呢?offer是一個動態調整的過程,當前面有人放棄的時候,想想HR會去找哪些人呢?一定會去找那些陪他們跑到最後的孩子,原因很簡單,節省人力財力不需要再組織筆面試了。所以,秋招不努力,春招徒傷悲,陪跑不要緊,春招有機會。
知道了這四個關鍵詞,我們一起按照時間順序把整個校招的節奏來順一下。
5月、6月,求職準備,制定方案,練筆面試,申請實習
7月、8月,暑期實習,在線聽宣講,找準目標,練筆面試
9月、10月,聽宣講、投簡歷、刷網申
10月——11月,網測、筆試、初面
11月——12月,部門面、BOSS面(終面)、體檢
12月——1月,籤約,實習
2月——3月,調整、補錄、定向找
3月——4月,查漏補缺,再找找
5月,實習實踐,下一年
從往年的趨勢來看,大批國企和知名民企都會集中在9月和10月入校,銀行會相對早一些。可以說秋招的前半段(11月之前)主要以企業為主;進入10月,各省市區定向部分高校招錄的選調生計劃以及一些涉密單位的專項招錄計劃都會陸續進校,再往後是國考、京考筆試環節。很多孩子有點小誤區,總以為公務員和事業單位一般都在春招,其實不少已經提前了,尤其是不需要「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專項招錄計劃都提前到了秋招的中後段,並且進程會很快,和企業一樣在寒假前後就能有相對明朗的結果,我覺得這也是各省市區為了「搶人」做的積極調整。不同於秋招,春招以調整為主,有點群雄逐鹿的感覺,企業補錄時間分化相對不明顯,主要集中在3月和4月。2月開始,國考和京考進入面試環節,緊接著是閱檔、考察等等,再往後,各省市區非專項招錄的省考逐步拉開序幕,期間,高校等事業單位也都陸續開始招聘。
這基本上就是校招的時間線,一環套一環,錯過了前面後面補起來就比較麻煩。比如,你之前只盯著企業,錯過了定向選調生專項招錄,等你再想去關注選調生的時候,只能春招去擠省考的獨木橋了。再比如,你錯過國考或京考的筆試,找了一圈企業覺得還是高校工作比較適合自己,春招再想投高校,發現很多高校都需要國考或京考的筆試成績,筆試成績過線之後才有資格報名。所以,我們要提前了解校招節奏,一定在對的時間點做對的事情。一旦錯過,機會大概率就和你擦肩而過了。
找工作行動上一定不能「佛系」,要提前研究好,把握好每一步的進度,你可能會說,「老師,沒關係我記性好,到時候再說」。但是當招聘信息鋪天蓋地迎面而來的時候,如果提前沒有準備和方向,很容易挑花了眼迷失自我,等再清醒的時候,發現機會都沒了,還把自己搞的筋疲力盡。
(來源 | 飛說求職 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