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備受考古界關注的肖氏墓群的挖掘有了最新的進展,肖氏家族在遼代是名門望族,遼代9代皇帝,肖和家族曾出過5名皇后、2名皇妃,封王的13人;任北府宰相的17人,佔全部北府宰相數量的30%;被招為駙馬都尉的達20人。
截止到昨日記者採訪時,在阜新市阜新蒙古族自治縣大巴鎮關山已發掘到肖氏後族四代人的古墓。
第一代肖和墓曾遭過火災,壁畫有二次壁畫的痕跡,現墓葬已清理了一半
昨日,記者趕到了關山深處的發掘現場。記者沿著13米長的傾斜墓道逐漸深入到肖和墓。肖和又名肖諧領,屬於太祖父,是夫妻合葬墓。墓道主門是仿琉璃的黃色房簷,兩邊牆上繪有彩色壁畫,左邊是帶著烏紗帽的文官,右邊依稀可見髡髮的契丹人駕著高輪大車。彩繪壁畫用白灰打底,基本繼承了唐風,更有典型的遼代葬俗特點。迎面是高達3.5米的墓門,墓門兩側的彩繪門神高度都是4.8米,表情各異,栩栩如生。阜新市文化局副局長張正說,這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遼代壁畫。
肖和墓除主室外,還有東西兩間耳室。東耳室存有肖和夫人的墓志銘,尚餘保持完好的柏木。張副局長說,肖和墓只有肖和夫人的墓志銘,尚未發現肖和的墓志銘。從墓志銘上看,肖和夫人又名晉國王妃秦國太妃耶律氏,死於89歲,在當時也是屈指可數的「老壽星」。記者看到了一段殘留的柏木,這塊木方上的茬口的顏色新鮮,帶有漆皮。墓葬內存有明顯的炭痕跡,阜新市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霍玉斌告訴記者,古墓曾遭到過火災,那不是盜墓人所為,而是金代仇恨遼代縱火所致。肖和墓的壁畫有著二次壁畫的痕跡,這在墓葬內是極為罕見的,只有當代地位顯赫的人才能做到這樣。霍玉斌只在敦煌壁畫中發現過二次壁畫,除此之外,再沒有其他資料顯示過二次壁畫。
遼金史學會理事、肖氏後族專家魏奎閣認為,肖和墓絕對是契丹族的墓,而發現契丹族墓是很不容易的。肖和後人都是當朝一品,很可能墓葬都在阜新。目前,肖和墓的門神壁畫按照1∶1已拓完,墓葬已清理了一半,發掘正在進行之中。
肖氏五兄弟的三座墓先後被發現,有的墓內文物已被盜殆盡
肖氏家族最早發現的是肖德溫之墓,他是左金吾魁衛上將軍。肖德溫墓1928年就被發現,墓志銘後來丟失,不能完全認定是否是其墓。墓葬內保留的壁畫,繪有煉丹圖、對弈圖,與《縣誌》記載不謀而合,因此,肖德溫墓單人葬才被確認下來。當地的人把墓志銘抄了下來,流傳至今。
其次發現的是肖德溫3弟肖德恭之墓,肖德恭曾任中正軍節度使,在遼代也算是高官。肖德恭的夫人的墓志銘有16釐米厚,高近1.2米,上有1500餘個字體豐美的漢字,是研究歷史和書法的絕好資料。墓頂石附近有直徑約0.5米的盜洞,墓內文物被盜殆盡。墓葬內有零星的幾塊人骨、銅絲網絡,人骨都是綠色的,因為當時顯赫人去世後都用銅絲包裹,長時間的風化,使人骨現出綠色。
肖知行,當時任防禦使,是肖和三兒子的五兒子。他的墓被盜,但是存有一塊墓志銘。
據史料記載,肖氏5兄弟分別取名為「溫良恭儉讓」,太祖父是肖和,祖父肖孝穆曾任遼國北府宰相,歷任兩朝,由於貢獻巨大,被稱為「國寶臣」。五兄弟的父親肖阿剌也任過北府宰相。
肖氏古墓群在關山至少還有20個墓
阜新市文化局副局長張正介紹說,遼代古墓的文物價值很高,因為研究遼代歷史可用資料極少,墓葬提供了可資研究的豐富材料。可惜遼代古墓大多經歷戰亂和盜墓者破壞,給研究遼代歷史帶來困難。由於遼代是遊牧民族,提倡厚葬,墓內大多保留了宋代瓷器、珍寶、玉器,對研究遼史意義重大。遼金史學會理事、肖氏後族專家魏奎閣指出,肖和墓出土以後更是證明了肖氏後族墓群的地位。毫無疑問,關山是遼代肖氏後族家族的墓葬群,肖和的後人雖然忠、逆、奸臣參半,但是忠臣之墓葬於此地,逆、奸臣則另葬別處。從目前的分析看,遼墓大多分布在向陽東南的溝谷之中,出土的墓志銘都是用漢字書寫,這說明當時漢人出身的官員已經融合入契丹族。
阜新市文化局副局長張正說,因為契丹屬於馬背民族,尤其在沒有文字的時候對於修史不太重視,現在的《遼史》都是元朝時根據有關的記載修訂的,而事實上這些資料都不是很完整。古墓中墓志銘的出土為研究遼史提供了翔實的第一手資料,更正了《遼史》中的錯誤,補遺了《遼史》中主要歷史。肖氏後族墓葬群已發現延續了100多年的四輩人古墓,另兩個古墓正在挖掘之中,這個區域至少還有20個墓。那兩個古墓已初現墓門,魏奎閣大膽推斷,其中一個古墓很有可能是肖和之父墓。在史料的記載中,肖和之父屬於空白,如果推斷一旦認定,將使肖氏後族墓群的輩分數增至五代人。
魏奎閣建議,肖氏後族墓群繼續挖掘相當了不起,最好建議建遼墓博物館,使關山成為史學研究基地。此外,關山還要進行保護性挖掘,為建立遼墓博物館作準備。
遼瀋晚報駐阜新記者 蔡紅鑫 首席記者 趙豔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