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清晨5點42分,晨光熹微,蘇州大學鐘樓前,鮮豔的五星紅旗,與東方紅日一道冉冉升起。國旗下,12971名學生莊重立下「少年競爽振我家邦」的誓言。
大學生活是人生重要轉折。連日來,江蘇高校紛紛舉辦開學典禮,為滿懷憧憬的大學新生上好大學第一課。
迎接日出,「最早的開學典禮」是蘇州大學今年一次全新的嘗試,分為啟程、播種、解惑、引航、徵程五個環節,並在線上向全校學生、全球校友直播。蘇州大學黨委書記江湧、校長熊思東還與新生一起種下2020級桂花樹,蘊意共同播下的夢想和希望。「年輕的你們,就像初升的太陽,最富朝氣、充滿希望,願你們繼承蘇大人『醒得早、起得早、動得早』的優良傳統,成為續寫蘇大新篇章的『朝陽一代』!」熊思東幽默地說。
「每個人的角色可能都會轉換,但問和答會貫穿人生的始終。」開學典禮上,熊思東以「答案」為主題開始演講。他說,進入大學,人生中有標準答案的考試已經不多,迎面而來的是題型難辨、答案難測的各種問題和考驗。而成長與奮鬥的意義,就是去尋找自己的答案,並完成自我蛻變。大學是一個高頻率集中尋找答案的地方,這裡的人不畏權威,不迷信「標準答案」,以「提出問題」為最低要求,以「創新回答」為最高標準。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15日的開學典禮恰逢細雨綿綿,學校緊急準備5000多套雨衣,5000多名本科新生匯成一片藍色的海洋,以昂揚的姿態,共同迎接成為南航人的重要時刻。典禮現場還請來南航校友、北鬥三號總設計師陳忠貴以及南航航天學院院長、火星探測器總指揮葉培建院士。
南航校長單忠德院士雨中演講,強調了愛國之情。他說,愛國是人世間最深沉、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的立德之源、立功之本。心中有祖國有理想,腳下就有力量。
單忠德說,陳忠貴校友用20年的嘔心瀝血,見證北鬥衛星導航系統從無到有、從弱到強、從區域到全球的發展歷程;葉培建院士用50多年的深耕細作,為我國航天史上的數個第一作出重要貢獻;孫澤洲校友用二十載青春年華,經歷從嫦娥一號到嫦娥四號,再到天問一號火星探測器的航天事業大發展;黃領才校友十年磨一劍,為鯤龍由紙面立項到海上首飛奉獻青春年華。單忠德表示,在開學第一課講述這些知名校友、院士的勵志故事,是希望同學們胸懷一顆奉獻之心,明白「奮鬥之路再怎麼艱苦也是美的、再怎麼付出也是甜的」。
讓新生們觸摸學校文化和情懷,是高校開學第一課的重要元素。江蘇大學黨委書記袁壽其給新生上的思政第一課,特別強調學校自立校起就確立的知農愛農為農情懷。他說,新中國是從農村走出來的,是以農業起家的,我們不能忘本,這既是初心使然,更是人生信條,將指引所有師生奮鬥前行的方向。
「恰同學少年,28年前,我初入南大時就像大家一樣充滿憧憬。」南京大學開學典禮上,中科院院士樊春海回憶當年。2019年當選中科院院士時,樊春海只有45歲,創下江蘇籍最年輕院士的紀錄。總結自己的成功之路,樊春海寄語學弟學妹:「既誠樸,又雄偉,這是我們南京大學的立校之魂,也是銘刻於我們每一位南大學子身上的印記。踏實做事,志存高遠,要把握好母校深厚的學術底蘊和豐富的學習資源,充實自己的大學生活。」在開學典禮上,南京大學校長、中科院院士呂建則寄語同學們,立足校園,放眼時代,投身社會,樹立與時代同步共鳴、同頻共振的立世格局。要有勇於探索的智慧能力,在實踐與奮鬥中提升知行合一的能力,達成系統化的「知」與有價值的「行」的協調與統一,致民族復興之遠,做擔當有為的時代新人。
來源:新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