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俊德」這個名字,您也許沒聽說過。有些人的名字,也許一輩子都不會受到明星一樣的關注,但他們的貢獻,卻完全不是明星能比的。
關於林俊德,您只要知道一個事就夠了:他參加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所有的核試驗,總共45次,也是唯一的一位。
林俊德1938年生於福建永春縣,15歲時父親去世,家裡更加困難,眼看上不起學了,是新中國的政府助學金,讓林俊德讀完了中學,並考進了浙江大學機械系。林俊德對新中國的感激之情,無以言表,立志要報效國家。
林俊德考進浙江大學時,是班裡著名的兩無學生——沒有襪子,沒有蚊帳。他身上的衣服,還是母親親手織的土布衣服,全是補丁。
當時能上浙大的學生,家庭條件都不錯,他們無法想像林俊德這麼差的家庭條件,還能考上大學。當然,那時候的人都很純樸,看到林俊德生活這麼艱苦,同學們都不忍心,聯名向學校申請,要求給林俊德發補助,這才讓他的生活好了一點。
畢業後分配工作,林俊德的工作本來是和核武器沒有任何關係的,是到浙江嘉興市工學院當教師,但林俊德名聲在外,在學校時就是可造之才,當時高層要抽調一批品學兼優的年輕科研人員去大西北研製核武器,林俊德就被點名了。
當得知自己有機會參與新中國的核武器研製時,林俊德興奮得好幾天都沒睡好,終於有機會報效國家了!
1964年10日16日下午3時,新中國研製的第一顆原子彈在羅布泊試爆成功。消息傳到北京後,總理非常激動,但在正式宣布之前,總理曾多次向基地核實,報上來的衝擊波參數準不準確。基地說完全準確,總理可以放心,總理這才向世人宣布了這一重大成就。
但很少有人知道,測量到準確衝擊波參數所用的鐘表式壓力自記儀,就是26歲的林俊德研究出來的,他當時是衝擊波機測儀器研製小組組長。
這套鐘錶式壓力自記儀,是新中國自行研製的第一套衝擊波機測體系,對打破蘇聯和美國的核壟斷,立下了大功。
大西北的生活條件可想而知,很多同事都因各種原因調走了,本來林俊德也有機會去南京,那裡的科研實力更雄厚,生活條件也更好,但林俊德卻婉拒了,一呆就是50多年,當初跟他一起去大西北的人,只剩下了他一個。
(圖:左一為林俊德)
到1996年,中國宣布暫停核試驗,林俊德也成為參加全部45次核試驗的唯一一人。
有記者採訪他時,林俊德說:「這是我們國家進行的一個偉大的事業,自己有幸在一輩子中,為這個工作做了一點微薄的貢獻。」
1993年,林俊德晉升為少將軍銜,並於2001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
但是,功成名就的林俊德,仍然沒有放下自己鍾愛一生的事業,直到2012年5月,林俊德因查出來膽管癌晚期,住進了西安唐都醫院。
不過,就是在醫院裡,林俊德依然沒有忘記工作。他是怎麼工作的呢?看看下面這張照片吧,頭上戴著氧氣面罩,身上插著很多管子,硬是咬牙下床,坐在電腦前整理資料。
到了5月31日,也就是林俊德生命的最後一天,他的眼睛已經看不清了,還問女兒:「我的眼鏡呢?快給我拿來。」其實,眼鏡就在他的眼上,只是因為病情太重,已經無法看清東西了。
女兒一隻手輕輕握著父親的手,另一隻手使勁捂著自己的嘴,生怕哭出聲來。
就是在這生命的最後一天,林俊德仍然堅持著下床9次,工作了3個小時,直到完成了當天的工作,才溘然長逝。
2013年2月18日,軍委追授林俊德「獻身國防科技事業傑出科學家」,還頒發了一級英模勳章和證書;2月19日,林俊德又榮獲「2012年度感動中國十大人物」榮譽稱號。
在林俊德臨終前的幾天,他欣慰地對女兒說了這樣一句話:「我這輩子只做了一件事,就是核試驗,我很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