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郡王允禮,是先帝爺與舒妃所生的十七子。九王奪嫡時,因為他並未參與任何一黨,只是醉心詩書,沒像八爺黨一樣被圈禁,得以保全自身。就如甄嬛所說他的不爭比爭有福氣多了。
他玉樹臨風,風流倜儻,是很多女人的夢中人,比如孟靜嫻,浣碧,葉瀾依。他還樂善好施,絕對的暖男,他救助過葉瀾依和採蘋。他還提倡專一,不求嬌妻美妾圍繞,只求一心人相伴,與當時三妻四妾的封建時代還真的格格不入。
果郡王母親舒妃得先帝寵愛,所以他自幼得先帝看重,事事都是先帝親授,皇上很是嫉妒又忌憚的。後來皇上發現他竟敢覬覦自己的女人——甄嬛,殺心就起,逼迫甄嬛下手殺了他。
這果郡王自幼生活在宮中的凝暉堂,後來皇上時常留宿他時也安排住那裡。當天賜死是夜裡的事,在凝暉堂設鴻門宴,送他死不是更順理成章嗎?為什麼要安排果郡王暴斃在桐花臺呢?
第一點,地理位置不允許
凝暉堂在宮內,而桐花臺在圓明園行宮。當時正直盛夏,按照慣例都去圓明園避暑了,所以下手的位置也就不能在凝暉堂了,只能在圓明園選擇。
第二點,桐花臺荒涼,便於掩人耳目
桐花臺是先帝為果郡王的生母舒妃所建。舒妃在上一朝是專寵,桐花臺也算是極盡奢華。皇上登基後,太后怨恨舒妃,舒妃又自請出家修行,太后就下令廢棄桐花臺,後來人來的少就荒涼了。
皇上因為懷疑弟弟和自己的妃子有染,而處死弟弟,畢竟也不是什麼光彩的事,當然越隱秘越好,不然果郡王死後,皇上也不會下令秘不發喪,直接送出關外了。桐花臺荒廢多年,鮮有人來,在這裡處決點他,最掩人耳目了,免得遭人非議,說皇上殘忍,不念手足之情。
第三,作者前後呼應
1.桐花臺是先帝和舒妃歲歲合歡,記錄情與愛的地方。允禮是他們的孩子,他也一直嚮往找一個摯愛的人,向父母一樣相愛一生。死在父母最恩愛的地方,也算是死得其所,死得所願了。
2.桐花的花語是情竇初開,許多年前的七夕之夜,甄嬛和果郡王曾在這裡相遇,第一次真實談自己的所想所願。也許在那時正是兩人對彼此情竇初開的時刻。
3.甄嬛曾在這裡說過:「再美好的事情,也不過浮雲一瞬間!」在當時是感嘆先帝與舒妃的感情,嘆息桐花臺的落寞,卻不想還是一個預言:預示她自己和果郡王之間的感情也是如此,當年在凌雲峰是多麼幸福美好,如今都如雲煙,兩人還落得個生離死別的結局。
可見讓果郡王死在桐花臺絕不是隨隨便便的,而是作者的良苦用心啊!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嗎?歡迎留言探探。
歡迎關注我,帶你跟著甄嬛走進雍正王朝,看盡後宮的紛繁複雜、爾虞我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