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武警新聞微信公眾號
題記
根據通知要求,從今年8月1日起,全軍實施新的司號制度。武警青海總隊及時組織司號員試點培訓,歷時一個月培養了首批司號員骨幹力量,並以一場「永不磨滅的軍號」匯報演出作為結業儀式,對精簡優化後的作息、行動、儀式等三類21種號譜進行了吹奏演示,演繹出了各自不同的使用場景和深刻意旨,再現了人民軍隊軍號發展的歷史脈絡。廣大觀看官兵在那震撼人心的烈烈軍號聲中,充分感悟到了戰天鬥地、衝鋒陷陣、砥礪奮進、矢志強軍的血性情懷!
「嘟嘟嘟……」一陣緊促的衝鋒號過後,《中國軍魂》那熟悉的旋律響起,大幕緩緩拉開,只見英勇無畏的將士們義無反顧,以排山倒海之勢衝向敵方陣地。現場官兵的思緒被帶回戰火紛飛的年代……
武警青海總隊「永不磨滅的軍號」司號員試點培訓結業專場匯報演出,就在這奮勇殺敵的熱血場景中正式拉開帷幕。
革命先烈前赴後繼的衝鋒踏平了革命道路的荊棘險灘,軍號——承載了他們的革命精神。舞蹈《湘江!湘江!》再現了當年紅軍強渡湘江時的場景,一聲聲軍號、一次次衝鋒,提振軍心、激勵鬥志,打得敵人落花流水。
節目中擔負號手的是戰士王聰聰,他那矯健的身姿、標準的動作、飽滿的情緒給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
為繼承和弘揚我軍優良傳統,前不久,武警青海總隊以西寧支隊為試點單位,採取擇優遴選、集中培訓、專攻精練、訓用一致的方式,培養出適應部隊文化建設需要,具備獨立演奏司號能力的骨幹隊伍。
「別看普普通通的一支號,在這高寒缺氧的高原上,能吹響都不容易!」回憶起培訓時的點點滴滴,擔任此次培訓總教練的西寧支隊宣保科科長歐偉介紹說,比起單純地教技巧、練氣息,增進學員們對軍號的認同感,調動他們的學習熱情顯得更為重要。
「從歷史的深處走來,在司號員唇間奏鳴。」不僅要學吹號,更要了解軍號背後的意義,傳承紅色精神。表演唱《軍號聲聲》就展現了他們在培訓中穿插講解軍號歷史、紅色故事的情景。
軍號催徵,軍號嘹亮。深情回望人民軍隊92年的輝煌歷程,歷史的足跡無比清晰,紅色的基因在血液中沸騰。
很多學員吹得缺氧了,嘴唇乾裂了,腮幫子吹腫了,牙齦流血了,但沒有一個人打退堂鼓。「我們能作為再次吹響軍號的第一批人,內心無比驕傲自豪,不僅要讓大家聽到當年軍號的聲音,更重要的是要傳承不怕犧牲、英勇奮戰的戰鬥精神!」中士學員王寶海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1931年11月,中國工農紅軍正式頒布號譜……1985年,軍號在「百萬大裁軍」中退出了歷史舞臺……2019年8月1日起,全軍施行新的司號制度……
司號制度的發展演變貫穿演出全程,讓在場的每名官兵對軍號發展歷史有了更加詳細的了解。首批學成結業的司號員,演示了新司號制度中精簡優化後的作息、行動、儀式等三類21種號譜,並通過文藝節目演繹出各自不同的使用場景和深刻意義。
「嘟!」「嘟嘟……」在情景短劇《聞號而動》中,兩支尖刀小分隊在嘹亮的軍號聲中,在主力炮火的掩護下,前後夾擊,一舉端掉敵方指揮部。
號聲就是命令。恢復司號制度絕不限於起床、訓練、上課、熄燈等日常生活行為,在練兵備戰的強軍徵途上,它必須擁有自己的意義,那就是能夠參加戰鬥。
「實戰中,能不能吹得足夠響?能不能聽得足夠準?敢不敢依號而行?」總隊領導告訴筆者,這次培訓雖然成功,但也只是開始,在未來組織戰備演練中,各級將逐漸把電子播放號音改為司號員吹奏,旨在為戰場培養能夠傳達指令與指揮戰鬥的司號員。
授號儀式作為最後一項內容舉行,一名名學成結業的司號員昂首挺胸、目光如炬,雙手接過軍號的那一刻,他們無一不心潮澎湃、眼含熱淚:接過的既是傳承,也是責任,更是鐵血軍魂!
據總隊政治工作部領導介紹,下一步他們將充分發揮此次培訓的引領輻射帶動作用,指導各基層單位自行組織培訓,爭取儘快為全總隊培養出一大批優秀的司號員。高原雪域座座軍營,嘹亮的軍號聲將促進作風養成,正規部隊秩序,官兵有苦有樂、有聲有色的軍旅生活將變得更有朝氣。
「嘟—嘟—嘟—」隨著三聲出徵號齊鳴奏響,振奮人心的《強軍戰歌》將整場演出氣氛推向高潮。全體官兵齊刷刷起立,高聲合唱:「聽吧,新徵程號角吹響,強軍目標召喚在前方……」
聲聲軍號,燃點革命星星火;軍號齊鳴,激蕩強軍新徵程。昨天,我們聽著它去衝鋒,以銳不可當之勢痛擊敵人;今天,高原衛士懷揣著它邁步新時代強軍徵程,凝聚起無堅不摧、破浪前行的磅礴力量。
作者:歐 偉 郭紫陽
攝影:宗君偉
▎本期監製:代 烽
▎責任編輯:吳 敏
▎值班編輯:葉俊男
▎值班校對:王龍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