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子「寒門」出
近日,慈利縣三官寺土家族鄉雙胞胎兄弟趙稞、趙棣北大、清華錄取的消息,引起社會廣泛關注。今年,一對來自湖南的雙胞胎兄弟,二人以687分和685分的高分,一個考入清華,一個考入北大。
清華、北大作為代表我國高教育水平的兩座學府,想要獲得在這兩座頂尖學府進修的資格無異於難上加難,經歷過高考的人都知道,要想考入重點院校是很難的,更何況是這類世界排名靠前的頂尖院校,也是為家庭爭光了。
讓人驚訝的是這兩兄弟並不是出生在什麼高素質的家庭,而且家境也不是很富裕,父母都在家裡務農,知識水平也有限,所以孩子有這番成就也離不開他們的努力。
為助力山區寒門學子圓夢,8月25日,張家界大峽谷的玻璃橋上,湖南省人大代表、長沙市北大恆定新世紀中學投資人羅嗣清,在慈利縣有關領導的見證下,親手將20萬元的獎金送給趙稞、趙棣,並向兩人的母校三官寺土家族鄉中學頒發了20萬獎金。
人人高喊「寒門難再出貴子」的年代,他們用自己的成績和實力證明了:貧寒是不能阻擋成功的。
「寒門」並不可怕
無疑,這又是一個「寒門出貴子」的典型代表。有人說,「貴子」出在「寒門」,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寒門」本身的艱苦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確實如此,艱苦的家庭環境讓這些「寒門」學子更早的獨立、自主的進行學習,從而依靠知識改變命運。
今年才17歲的孫川,出生在四川涼山冕寧縣迫夫村,孫川的家庭不富裕,只能靠父親常年在外打零工維持家庭生計,而孫川是家裡的長子,所以從小就承擔著照顧三個弟妹的職責,消瘦的他在不影響自己的學業中,還要幫父母幹農活。
矮小破舊的屋子內擺著他和弟弟的兩張床鋪,十多平米的房間內擺滿了書籍,也是孫川平日裡奮筆疾書的地方。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懂事的他為了給家裡減輕負擔,他在冕寧縣的一處工地當小工,為自己賺取生活費和學費。
來自山東德州的17歲女生嬌欣宇。她在收到清華大學錄取通知書的時候,不僅臉上看不到任何的激動和欣喜,還說:「今年高考中各科發揮得不太好,只考了659分。原本的目標是北京大學,但是考砸了沒考上。都已經準備復讀了,沒想到卻在提前批中,被清華大學藝術史論專業錄取了。」
除此之外,仍然有很多家境貧寒的學子靠著學習換取未來,實際上,悉數歷年高考,「寒門」學子憑藉高考「一躍成龍」的案例雖然寥寥,但大多數的「寒門」學子都能夠憑著自身的努力實現自己的人生目標。
可怕的「寒門思維」
在知乎上有這樣一個話題:
今天在KFC,看到一個爸爸帶著孩子來買兒童套餐,坐下吃的時候爸爸和孩子說:「你吃這一頓飯就花了我半天辛苦工作的錢」。雖然,這個父親並不是真的貧寒,但其給孩子表露出來的思維情感,令人於心不忍。
雙胞胎兄弟李國平、李國安兄弟,在2015年同時考取東南大學物理專業。2019年,李國平被保送到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五年直博,李國安被保送到中科院物理所,五年碩博連讀。
他們出生的家庭是這樣的:
父母在兩人3歲時,成了下崗工人。父親跑出租,媽媽打零工,一家四口擠在父親單位的一間30平米的宿舍裡,一住就是16年。
雖然如此,沒受過教育的父母,卻深知教育的重要。
他們把賺到的每一分錢,都花在了孩子的學費、輔導班,夥食營養費上。近20年時間,都沒有一套屬於自己的房子。母親從兄弟兩小學時,就用一輛自行車風裡來雨裡去的接送,孩子學習時,她一直陪著。父親只上過高中,但特別愛看書。送給孩子最多的禮物,也是書,除此之外,他還經常給孩子念詩,分享書中的故事。
前段時間,草根明星「大衣哥」朱之文一雙兒女的照片在網上瘋傳。
朱之文的兒子小偉,隨著父親的成名,搖身一變成了「富二代」。花錢大手大腳,成天不務正業,一有空就打遊戲。對於讀書,他很是不屑:「咱家這麼有錢了,學習有啥用?」常年的放縱,讓昔日的清瘦的少年,變得大腹便便,猶如中年。
宋慶齡曾說:「孩子們的性格和才能,歸根結底是受到家庭、父母的影響。」
父母的短見,是對孩子前途最大的阻礙。
寒門之寒,「寒」在父母眼界的缺失和教育理念的匱乏。貴子之貴,在於孩子獨立的人格和堅韌品質的培養。與其抱怨寒門難再出貴子,不如身體力行,當好孩子人生路上的領跑人。
「寒門貴子」背後
是用心至極的父母
就以趙稞、趙棣兩個孩子為例。他們的優秀,自然也離不開父親的悉心教育。雙胞胎兄弟的父親告訴記者:「大山裡的孩子,想要有出路,想要改變自己的命運,就只能通過讀書」。
雖然在這個過程中,這位父親知道孩子也很辛苦,但是他為了幫助孩子排解壓力,每個周末都會特地去學校和孩子談心,給孩子加油打氣。
兩雙胞胎孩子說:「他們這些年學習的動力,就是在於父親的陪伴和正確的指導,當自己遇到困難的時候,父親總是在自己身後支持,讓自己有依靠,最終實現了這個夢想。」
1.養成良好的作息行為習慣
這位父親教育兄弟兩人要養成睡午覺的習慣,因為人如果一直處於學習狀態,精神就會感覺特別的疲憊,適當的午休,能夠讓接下來的學習變得更有效率。
因此良好的作息習慣,也是孩子成為學霸的「秘密武器」,也是孩子在學習路上能夠堅持下去的一種有效方法。
2.給予孩子關懷陪伴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雙胞胎孩子的父親都會儘自己最大所能陪伴孩子。這位父親深知孩子學習壓力很大,所以,每周都會去學校和孩子談心,幫助孩子排解壓力,讓孩子能夠放鬆心情繼續學習。
這位父親的教育方式值得我們很多家庭借鑑,他並沒有過多的強調成績,而是充實了孩子的精神需求,培養孩子良好的性格和堅韌的品質,最終成為優秀的人。
3.要和孩子共同學習,家長要以身作則
孩子在接受學校教育的過程中,家長不要過度置身事外,要與孩子共同學習,這裡不是指的學習孩子課程內容,相信各位家長比較忙,也對這個沒有興趣,但更多的是要陪著孩子。
不要孩子放學回來在家寫作業,家長就到一邊打遊戲看電視等等,建議抽出一個小時時間陪著孩子寫寫作業,關心一下學校裡發生的事情,有能力的可以輔導一下孩子的功課。
同時在這過程中,不要給孩子過分施加壓力,不要再總把老話「你看誰誰家的孩子怎麼怎麼樣」掛在嘴邊了。
雖然家長們是想通過這種話語激勵孩子的上進心,但孩子們聽到的同時,也會受到心靈上的打擊。
家長可以角色互換一下,如果孩子將自己的家長與同學的家長比較,那麼家長也是會很傷心的,所以用適當方法鼓勵孩子,不要用言語刺激孩子,不要給孩子過多壓力。
4.讓孩子知道努力學習是一種責任
家長在培養孩子學習的過程中,更多的是要讓孩子在努力學習的情況下,辛勞付出,培養出他們的向上、拼搏的精神和責任感。
孩子在上學階段,他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對於這個階段的孩子而言,努力學習就是他們的責任。我們很難想像,一個人在小時候不努力學習,沒有目標,不懂得付出,整天吃喝玩樂,長大後在工作過程中會變得肯付出、肯努力、肯拼搏。
所以與其說在孩子教育中培養孩子能夠自主學習,具備勤奮拼搏的精神,不如說是在培養他們自小樹立起積極向上,有責任感的優秀品質,讓他們長大後踏入社會後具備積極向上,努力付出的責任感,這才讓孩子在努力學習過程中學習到的最重要目標。
所謂「天才」,都是用自己的勤奮和汗水,在為自己的未來鋪路。
就像超級演說家裡,劉媛媛說的那樣:
「我們大部分人都不是出生豪門,我們都要靠自己。所以你要相信,命運給你一個比別人低的起點,是想告訴你,讓你用你的一生去奮鬥出一個絕地反擊的故事。」
沒有傘的孩子,更要拼盡全力去奔跑。
end
編輯:桑辰
審核:秦大叔
版權說明:該文章綜合自新華網、飯飯媽媽育兒、經營管理、洞見等。所有圖片均來自於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若有侵權行為請原創作者通知刪除,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