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屆嶺南童謠節舉行決賽現場
6月1日,近500名小朋友在星海音樂廳度過了一個不平凡的「六一兒童節」——首屆嶺南童謠節舉行決賽,圓滿收官。
本次嶺南童謠節由廣東省文明辦指導,廣東省文聯、廣東省音樂家協會、廣州市文明辦、荔灣區委宣傳部、荔灣區教育局聯合主辦,廣州市東方青少年教育培訓中心承辦。廣東省音樂家協會主席劉長安、「香港兒歌之父」韋然、歌唱家唐彪、崔崢嶸、星海音樂學院附中校長楊曉等擔任決賽評委。
經過近3個月的報名、海選,6月1日在星海音樂廳內,初賽勝出的20支優秀隊伍與香港、揭陽、梅州等賽區的精英隊伍進行角逐。最終,上九路幼兒園以總分第一榮獲特等獎,揭陽市榕城區紅旗小學及梅州市梅江區青少年宮七色光舞蹈藝術團並列一等獎,香港沙田兒童合唱團、廣州市第一中學等參賽隊伍獲得二等獎、優秀獎等獎項。
關注首屆嶺南童謠節
賽場掠影
決賽颳起「混搭風」
童謠兒歌花樣多
「五彩雲霞七色光,甜甜的夢像童話……」決賽在廣東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學生們悠揚的歌聲中拉開帷幕。隨後,來自各地乃至香港的參賽隊伍輪番登場,一次次為現場觀眾帶來驚喜。
不同於傳統合唱演出,在此次嶺南童謠節上,孩子們的童謠、兒歌都玩出了新花樣。孩子們在舞臺上載歌載舞,搭配精緻的妝容、華美的服飾、應景的道具布景等等,令嶺南童謠節儼然成了一場聽覺乃至視覺上的盛宴。
有趣的是,不少參賽隊伍都選擇走「混搭風」路線。荔灣區康有為紀念小學的《夢回荔枝灣》就將朗誦與歌唱結合,配樂也採用二胡加鋼琴的「中西合璧」方式。越秀區大南路小學《廣府文化》則將合唱與戲曲「耍旗」融合,頗具新意。荔灣區鶴洞小學的「全男子合唱」《小男孩》曲目,乾脆請來小足球隊員在舞臺上踢起了足球,不時與演唱者互動傳球。
首屆嶺南童謠節決賽現場
新老作品同臺
「荔灣」最熱門
在20多首參賽童謠、兒歌中,除有《一支竹仔》、《搖到外婆橋》、《月光光》等傳統曲目,亦有《小畫家》、《十朵花九個瓜》、《漢字謠》等新作品。新老作品輪番上演,擦出激情火花。
其中,荔灣成為出境率最高的主題,如《夢回荔枝灣》,就以優美的歌詞:「一曲粵韻,一葉葵扇,櫓聲輕輕最湖畔」打動人心。而《西關食通天》則從灌湯餃唱到叉燒包、荷葉飯唱到卷山竹、香滑清平雞唱到紅燒咕嚕肉……三元坊小學的孩子們歷數西關美食,令人「聽到耳仔鬱」。此外,還有《西關寶地荔枝灣》、《西關印象》等圍繞荔灣展開的童謠、兒歌。
「童謠高手」養成記
幼兒園小朋友摘走唯一特等獎
在6月1日的比賽中,上九路幼兒園以92.8分最高分獲得唯一的特等獎,緊隨其後的是一等獎得主——揭陽市榕城區紅旗小學及梅州市梅江區青少年宮七色光舞蹈藝術團,前三名總分均只相差0.3分。
冠軍隊伍最小選手僅3歲
上九路幼兒園,是市內首批藝術重點基地學校,長期以打造藝術特色為目標。不過對於奪冠,張潔園長還是「有點意料之外」。這批小演員當中,最小年僅3歲,最大不過5歲,他們尚未認全歌詞的字,全憑反覆唱誦記憶。
在初賽時,這支平均年齡最小的隊伍以總分第一的成績晉級決賽,實力不容小覷。由於排練時間短,他們並未更換參賽曲目《小畫家》,決賽時僅在原有基礎上添加了一名打擊樂老師。這份信心,來源於定曲時的精心考慮:「我們從十大新童謠選中《小畫家》,因為畫畫比較貼近孩子們的生活,容易引起他們的情感共鳴,更容易被孩子們接受。」張潔說。
定曲《小畫家》後,僅經過半個月的排練,孩子們就能完整地演出全曲,還搭配了簡單的舞蹈動作。對於孩子們如此驚人的接受能力,張潔的解讀是「相信」:「別看是3歲的小不點兒,其實一開口就能唱得很好,所以我們真的要相信孩子們的能力。」
「鬥歌」傳唱潮汕神韻
「大家來去鬥歌了啊!」「好,來去了啊!」當一群身穿豔麗大花襖的孩子們蹦向舞臺,現場氣氛頓時活躍起來。揭陽市榕城區紅旗小學的孩子們的參賽曲目名為《古邑童謠》,由《頭頂一粒星》、《拍剪刀》、《欲鬥歌仔行近來》3首在潮汕地區廣為傳唱的童謠串燒而成。紅旗小學憑此節目成為本次童謠節一等獎得主之一。
紅旗小學朱校長告訴記者,潮汕地區有「鬥歌」傳統,童謠亦不例外,「基本上人人都會唱童謠,鬥歌的形式也比較常見」。稚嫩童聲以「鬥歌」形式唱出潮汕古老神韻,令人耳目一新。「把幾首朗朗上口的潮汕童謠串起來,讓天真爛漫的孩子們鬥歌演繹,既表演也合唱,十分抓眼球。」加之童謠內容怪趣,孩子們鬥起歌來也開心。
以《頭頂一粒星》為例,指導老師林老師介紹,該童謠就講述了一段發生在「書齋」的故事。「可以理解為小朋友去上學,提出了各種要求,結果『愛食油堆,油堆未曾熟』,『愛食豬肉,豬肉未曾割』,畫面感很強,充滿喜感。」這段被一代代人傳唱的童謠,也承載了潮汕文化的厚重記憶,「孩子們唱起來覺得好玩,無形中也記住了以前有『書齋』這回事。」
客家方言道出別樣風情
對於廣州本地觀眾來說,唱起「月光光」,下一句自然而然會接上「照地堂」。然而來自梅州市梅江區青少年宮七色光舞蹈藝術團的孩子們告訴大家,「月光光」下一句還可以是「秀才郎」。
「月光光,秀才郎,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由16名女娃演繹的客家方言版《月光光》,別具一番風情。藝術團古老師告訴記者,《月光光》一直以來是客家童謠中較為古老的作品之一,非常具有代表性。參賽版本的《月光光》,在伴奏上進行了較為新穎的改動,使整支童謠節奏感更強。
值得一提的是,孩子們的演出服飾也經過精心挑選,紅色頭花、紅布鞋搭配素色客家女裝,讓小演員們像洋娃娃般可愛。據悉,該服飾搭配借鑑自當地客家博物館。比賽當天,其舞臺效果獲得全場一致好評。
這支隊伍尤其受到評委韋然的青睞。比賽結束後,韋然誇孩子們「念、做、唱」都十分純淨、自然,這恰恰也是比賽開始前他跟記者所說的「評判標準」之一。因此,來自梅州的《月光光》給韋然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他們贏在那份純真。」韋然說。
香港沙田合唱團重溫舊時光
總分排名第四的香港沙田合唱團,為決賽現場帶來一絲懷舊風,孩子們化身「收買佬」、「飛機欖」、「衣裳竹」在臺上「叫賣」,帶觀眾們重溫舊時光。
「以前我們的生活無論香港還是廣州,收買佬、飛機欖等行業都很常見。生活也是一種文化,因此我們選了一些能表達廣東文化的童謠。」香港沙田合唱團鄭楚萍老師介紹,「叫賣」成為了串聯幾首童謠的主線,「以前要每條街每條巷子去叫賣貨品,『叫賣』就是現在的『宣傳』。」
為了讓孩子們與舊時光的記憶擦出火花,鄭楚萍將幾首童謠進行了節奏上的變化,改編為孩子們所熟識的流行曲風格。鄭楚萍認為,改編節奏是賦予舊童謠新生的重要途徑:「比如《飛機欖》我們用了現代節奏,有一些流行曲的風格,有一些美國的punk、hip-hop,因為小孩子接觸新的節奏很多,這樣能讓他們更容易接受。」
沙田合唱團的節目最大亮點莫過於《磨鉸剪鏟刀》的「功夫秀」,此環節讓不少觀眾眼前一亮。「我們因著行業的特點設計動作。比如師傅『磨鉸剪』的動作好像打太極一樣,我們就編了一套『磨鉸剪』的功夫給他們,讓他們加深印象。」鄭楚萍說。
羊城晚報報導首屆嶺南童謠比賽進程
獲獎童謠摘錄
特等獎
《小畫家》
謝春女 詞 劉長安 曲
鄰家寶寶愛畫畫,
七彩蠟筆手中拿;
畫個太陽笑哈哈,
畫只小鴨嘎嘎嘎。
爺爺累了畫沙發,
奶奶餓了畫烤鴨;
爸媽下班畫杯茶,
隨手送上大西瓜。
全家老少樂呵呵,
都誇她是小畫家;
寶寶臉紅像朵花,
畫匹小馬騎走了。
一等獎
《頭頂一粒星》
天頂一粒星,
地下開書齋。
書齋門未曾開。
阿奴拼愛食油堆,
油堆未曾熟。
阿奴哭愛食豬肉,
豬肉未曾割。
阿奴拼愛食粉葛,
粉(翻)葛未曾柳(鋤)。
阿奴哭愛食阿老爹二盅酒,
酒未激。
愛食粟,
粟未矮。
愛食雞,
雞未臺(殺)。
愛食梨,
梨未摘。
阿奴哭久白白歇白白歇。
《月光光》
(唱)元宵佳節,喜呀 喜洋洋,甜粄花生,噴呀噴噴香
客家歡慶,團呀團圓日,聽我來唱,月呀月呀月光光
哎喲嗬,哎喲嗬,聽我來唱,月呀月呀月光光
(念白)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蓮塘背,種韭菜
韭菜花,結親家,親家門前一口塘,放條鯉嫲八尺長
鯉嫲頭做學堂,鯉嫲尾娶新娘
(唱)鯉嫲尾呀娶新娘,娶呀 娶新 娘呀
(念白)新郎公學宰豬,豬會走,學宰狗,狗會吠
(汪汪汪汪 汪汪汪)
狗會吠,學種菜,去到菜園下
(唱)遇到兩親家呀呀呀,遇到兩親家呀
(唱)又兜凳,又泡茶,祝賀新娘養個大昂伢(嬰兒)
每日食個沙煲粥,食哩三日就學爬
啦啦啦 啦啦啦 啦啦啦 啦 啦 啦啦
(唱念)又像哀(娘),又像爺(爹);五日曉講話,先喊阿婆,後喊爸
(獨念)阿婆,哎; 阿公,哎; 阿咩,誒; 阿爸,哎
(唱) 鄰居看到樂呀樂開花,樂開花
評委點評
童謠拉近鄉土之情
在嶺南童謠節上過六一兒童節,很有意義。首屆的嶺南童謠節,我覺得辦得很成功。首先,節目內容豐富多彩,既有我們廣東各個地區的,包括梅州的、揭陽的,另外還有我們香港的隊伍;其次,我感覺童謠節充分展現了小朋友們的生活,也展示了小朋友們朝氣蓬勃、活潑可愛、多才多藝、能歌善舞的一面。希望能將童謠節辦成一個大舞臺,為小朋友提供更加豐富多彩的文藝節目。
——廣東省音樂家協會主席 劉長安
作為一個童謠的工作者,在這個童謠節裡我看到了多姿多彩的表演。雖然這只是一個比賽,但絕對不只是一個比賽,更是一次友誼的交流。比賽成績並不那麼重要,重要的是,每一個出席的小朋友在表演中都很投入。比如我看到《月光光》的表演,自己好像變成了小朋友穿越時光的隧道,回到以前的時代。今天也聽到很多新的童謠,孩子們都發揮很出色。
童謠,能拉近我們的鄉土之情。如果每一個小朋友都很喜歡唱童謠,他們將對鄉土更加熱愛,對國家更加熱愛,甚至連海外的朋友都會因為鄉土之情而拉近。
——「香港兒歌之父」 韋然
孩子心聲
同一首童謠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都會唱
廣東省實驗中學附屬天河學校林宇駿同學:童謠和兒歌充滿了童真,活潑、詼諧又可愛。我們今天的比賽曲目《天下的孩子共一家》,不僅旋律動聽,且主題鮮明,通過學習這首歌,我們能感受到「博愛」的含義。
揭陽市榕城區紅旗小學黃禹越同學:我們今天表演的潮汕童謠是從小就聽過媽媽唱的,所以感覺很熟悉、很親切。童謠是小朋友和長輩之間的一個溝通橋梁,同一首童謠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我都會唱……是童謠拉近了我們的距離。另外,像《天上一粒星》這種童謠也承載著潮汕文化的記憶。
香港浸信會沙田圍呂明才小學李昆翹同學:童謠加深了我們對傳統文化的認識。我覺得童謠和兒歌都是很活潑、輕快,富有節奏感的,所以小孩子才會願意唱,也唱得很開心。
成人觀感
這次誕生很多新童謠
不要比賽完就被遺忘
廣州80後何小姐:今天聽了參賽童謠真是腦洞大開,以前對童謠的印象就是隨口唱幾句,還真沒想過在星海音樂廳這么正式地聽一場童謠表演。而且,現代童謠很多變化,不過,有些過於強調主題,反而沒有那麼順口。這次參賽有一些童謠明明應該配普通話的音譜,卻配了粵語,感覺有點奇怪,臺上小孩子唱得拗口,我們也聽得一頭汗。
廣州家長陸先生:小朋友的努力演出最讓我感動,很多孩子的表演都很純樸,很天真爛漫,讓我也回想起了自己的童年。不過,童謠的生命力在於傳唱,這次參賽有很多新的童謠,但旋律和歌詞似乎都沒有以前那麼朗朗上口,希望這些歌謠的後繼生命力更旺盛,而不是唱完一次比賽就被遺忘了。
從事幼兒教育的溫小姐:學會一首童謠和表演一首童謠還是有區別的,在表演的過程中,小孩子會對童謠有一種全新的認識,也會開始重視和思考童謠這一個「不經意」的口口相傳的兒歌類別,從而在音樂中尋找到另一片新天地。(羊城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