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讀書做學問?好學更要勤問

2020-12-16 人文使者

做學問如何做?做學問就是又學又問。清代文學家劉開說:「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劉開還說:「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正好學者也」。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做學問就是要學要問。光學不問,只做到一半,光問不學,也只是一半。又學又問,才是完整的學問」。

著名詞學家夏承燾認為,「學問」本來就包含「學」和「問」兩個方面。有許多人只知道「學」而不知道「問」。別人10年、20年苦心研究才得來的東西,能問者也許一個晚上即可得之。這是多麼有益的事情。

勤讀書,還要會讀書。做學問講求方式方法。那麼,如何讀書?如何學又如何問?

一、 先思索,不通而後問

不要一遇到不懂不會的東西,就馬上去問別人,自己不動腦子,專門依賴別人,而是要先自己認真地思考一下,這樣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其中某些困難。

數學家陳景潤說:「對經過很大努力仍不能解決的問題,再虛心請教別人,這樣往往有更大的幫助和鍛鍊」。

好問,必須以多思為前提。書要自己看,問題要自己思考,科目要自己鑽研。實在弄不懂,再去問別人,這樣才能印象深刻,把知識徹底掌握。

做學問需要平心靜氣,倘若心浮氣躁,稍有所困便問東問西,久而久之反而使自己流於淺嘗浮慕。

自學者難得有人輔導,一旦有機會總會想多問幾個問題。最好是請教時不要把問題問「透「,就像迷路時不要閉著眼睛讓人牽著走,而是問個方向自己走一樣,請人在關鍵地方點撥一下,然後自己去思考,這樣費力一些,但收穫會大得多。

二、 要謙虛,不恥下問

孔夫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古人云:「恥不知而不問,終於不知而已;以為不知而必求之,終能知之矣」。

劉開說:「理無專在,學無止境也。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

問誰?除了問那些學問比自己高的「內行人」以外,也應該問那些學問比自己低的「外行人」,處處請教皆學問。

華羅庚說過:「自學並非關門自學,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不懂就是不懂,要虛心向懂的人請教。

劉向說:「君子不羞學,不羞問,聞訊者知之本」。不懂就問,不掉身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

相關焦點

  • 學問、學問,究竟怎麼學?怎麼問?
    什麼是學問之道?簡單地說,就是做人、做事、做學問的目標、準則及方法,古人稱為「道」。古人總是要思考或探索具體事情背後的「道」。筆者這裡講的「學問」,作為動詞是指學習和詢問(知識、技能等)。語出《易·乾卦·文言》:「君子學以聚之,問以辨之。」清顧炎武《日知錄·求其放心》:「夫仁與禮未有不學問而能明者也。」作為名詞是指知識、學識。
  • 人生處處有學問,學問要「學」也要「問」,世事洞察皆學問
    一個人要有學問就必須做到這四點,一是要學;二是要問;三是要思考;四是要總結提煉。只有善學,善問,善思考才能有學問。這就要求我們要處處留心,時時留意,做到多思考,多總結悟道,這樣才能增長自己的知識和學問。中華民族有著5000年悠久輝煌燦爛的歷史文化,文化底蘊深厚,這是中國人最值得驕傲的。
  • 讀書須「勤」和「苦」 ——從宋濂的《送東陽馬生序》說開去
    ■黃東升    《送東陽馬生序》是宋濂於明朝洪武十一年(1378年)寫給當時在國子監讀書的同鄉晚輩馬君則的一篇贈序。序文中,作者以自己勤苦求學而功成名就的事實現身說法,啟示人們,讀書求學須經「勤」和「苦」,否則,學問無從積累,造詣無以致達。  從文章所陳述的經歷事實來看,作者讀書求學可謂用盡了「勤」、飽受了「苦」。
  • 天道酬勤!10個關於勤奮好學的成語,家長講給孩子聽!
    鄰家有蠟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在牆壁上鑿了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讀書。縣裡有個大戶人家,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僱工,但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麼,他說:「我希望讀遍主人家的書。」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用書資助匡衡。於是匡衡成了一代的大學問家。釋義:穿牆壁引鄰舍之燭光讀書,終成一代文學家的故事,現用來形容家貧而讀書刻苦的人。
  • 錢穆:如何練就學問的智慧和功力?
    學而不思,等於僅知用功,卻無智慧,到底脫不了是一種胡塗。如我們以研究文學方法來用功研究史學,亦將仍無用處。思而不學,則如僅憑智慧而不下功力,到底靠不住。因此,智慧與功力,二者須循環相輔前進。說至此,則請問究將如何去下手? 我今天的題目是:關於學問方面之智慧與功力。「學問」二字,本應作動詞講。今試問我們向哪個人去學?向哪個人去問?又學些什麼與問些什麼?此應在外面有一對象。
  • 動腦動筆人要勤,處處留心皆學問
    一個人要有學問必須做到二點,一是要學;二是要問。只有善於學,只有善於問,才會有學問。這就要求我們處處留心,時時留意,注重觀察,如此就會增長自己的學問。處處留心就是做有心人,要善於觀察,就是觀察身邊的人和事,從中學到知識和學問,觀察需要有一雙慧眼,沒有慧眼,即使有學問你也會無動於衷,就像新聞記者一樣,有的新聞記者在平淡的事情都會抓住獨家新聞,有的記者有聞也抓不住,這就是觀察能力問題,也是水平問題。當然,不管水平如何,只要你善於觀察,處處用心,時間長了,就能學會觀察的能力,這也是一門學問。
  • 人物|學者黃侃:50歲前不著書 忠告學人要做真學問
    他亦憑此方式引導弟子讀書。黃侃授徒有一套自己獨特的方法:他先命學生圈點十三經,專力章句之學,每天直到深夜方命歸寢。如此日積月累,經時一年有餘,才把十三經圈點完。黃侃於是告訴學生,繼此之後,可以把必讀之書增廣至24種。後又要求學生在30歲之前一定要讀完唐以前的典籍,因為唐以前留傳下來的典籍為數不多,容易讀完,又是非讀不可的書。
  • 陶行知讀書學習「十字訣」和「八位顧問」
    陶行知一生致力於中國的教育改造、普及人民教育、提倡實驗教育,他在不懈奮鬥中逐漸形成的獨特的讀書學習之法,對我們非常有借鑑意義。「活讀書」與「讀活書」陶行知認為,讀書不能太過於死板。他批評書呆子是典型的「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太拘泥於書本知識而缺乏實踐,導致自身陷入拋卻課本就一無所知的困境。陶行知揶揄他們:「只知道讀書,別的事一點也不會做,不成為一個活書架了嗎?」
  • 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
    《論語·先進篇》第十一之第七章:季康子問:「弟子孰為好學?」孔子對曰:「有顏回者好學,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則亡。」譯文:季康子問:「(你的)學生們中間誰最好學?」孔子回答他道:「有一個叫顏回的學生最為勤奮好學,可惜他不幸短命早逝了,現在的弟子中沒有誰好學了。」
  • 「不如丘之好學也」:成為道路的「好學」
    「不如丘之好學也」,好學乃道路。值得我們「好學」者讀的書很多,單說中國的,依錢穆先生之言就有九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老子》《莊子》《壇經》《近思錄》《傳習錄》。
  • 徐特立「讀書三法」講究三個字:恆、博、勤
    著名教育家,做過毛澤東、田漢老師的徐特立,學識淵博,他有一套行之有效的讀書方法,姑且稱之為「讀書三法」,並突出強調三個字,即「恆」、「博」、「勤」。一是「日積月累法」,講究一個「恆」字。他學《說文解字》部首540字,一年讀畢,每天只讀兩個字。
  • 新學期將至,先來一場有關「勤」的飛花令
    今天,教你如何用古詩詞,優雅地表達為夢想乘風破浪的決心~01勤以早為青春正好,努力趁早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賞析:顏真卿3歲喪父,家道中落,母親殷氏對他寄予厚望,親自督學,他也格外勤奮好學,每日苦讀。
  • 如何讀書才能走好中醫路
    在學校為了應付考試,被迫讀書;為了裝飾門面,假裝讀書;實用主義,像蜻蜓點水樣的讀書者,俯拾皆是。至於為了事業為做學問之需讀書者不多,把讀書當作自己生活之需,作為一種樂趣者則少之又少!孔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真正能夠達到享受讀書者,是最高境界,效果肯定最好!也是本文要說的,用心去讀書!
  • 人生在勤,勤則不匱
    文/蘇林  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過:「『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幸福不會從天而降,美好生活靠勞動創造。」在西方人眼中,勤奮好學是中國人的一個標籤,甚至他們會覺得中國的勤奮令西方害怕,因為在新中國成立短短不到百年的時間裡,正是憑藉著勤奮好學的精神,中國從「落後挨打」追趕到了如今世界大國、強國的水平。  勤奮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之一,從古至今中國人都認為勤奮大於天分。
  • 鼓勵孩子勤勉讀書的句子: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
    孩子,別抱怨讀書苦,那些吃過的苦會變成一條寬闊的路,下面是一些關於鼓勵孩子讀書的句子,爸爸媽媽快收藏吧!1、好學而不勤問非真好學者。——古訓2、好問的人,只做了五分種的愚人;恥於發問的人,終身為愚人。——佚名3、當你還不能對自己說今天學到了什麼東西時,你就不要去睡覺。——利希頓堡4、聰明出於勤奮,天才在於積累。——華羅庚5、成功=艱苦勞動+正確方法+少說空話。
  • 老師:什麼是學問,如何做學問?
    相信大家都跟我一樣,回首我們已經走過的人生時光,似乎大部分時間都在學習,在這些時間當中往往有很多時間我們都在探討同樣的一個問題:什麼是學、問,如何學、和問?其實今天看來這個問題似乎從古至今都是一個熱門話題。
  • 仟葉教育:新學期將至,先來一場有關「勤」的飛花令
    黑髮不知勤學早,白首方悔讀書遲。賞析:顏真卿3歲喪父,家道中落,母親殷氏對他寄予厚望,親自督學,他也格外勤奮好學,每日苦讀。本詩前兩句通過對學習環境描寫來表達年少讀書時應該勤奮,後兩句通過頭髮顏色變化來表達年長時時讀書已晚。勸勉青少年要珍惜年華,勤奮學習,有所作為,否則,到老一事無成,後悔已晚。
  • 「觀點」錢穆:關於學問的智慧與功力
    凡你所讀書中一字、一句,訓詁義解,即成為你自己之知識。做學問首先要有知識,無知無識,做何學問!從前人如何講、如何說,我即應知。但其中也須有選擇。我自己無智慧,好在從前有智慧人,已不斷在此中選擇過,我只依隨著前人,遵此道路行去。讀了一部又一部,求能多學而識。先要知得,又要記得。讀後常置心中,即是「存」。讀了再讀,即是「玩」。此是初學入門工夫,萬萬不宜忽略。
  • 古代如何誇人讀書多,學問高?
    那麼,你知道在古代如何稱讚一個人讀書多,學問大嗎?識文斷字,在古代意味著較高的社會地位和被他人尊重。那麼,你知道在古代如何稱讚一個人讀書多,學問大嗎?學富五車後人便以「五車」「五車書」「書五車」「五車竹簡」「惠施車」等來表示書多;用「學五車」「學富五車」等來表示讀書多或學問大。三十乘書
  • 孔子與顏回之好學
    孔子一生好學,乃至於他的弟子都知道要了解孔子的生命,必須從「學」這個字開始,所以《論語》的第一章第一個字就是「學」。孔子自己也說,「我非生而知之者」,我不是生下來就這麼有學問的,「好古,敏以求之者也」我是從古人那裡學到的。孔子又說,「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何有於我哉?」,我的志向是學而不厭、誨人不倦,我還做不到這一點。其實孔子是不是沒做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