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學問如何做?做學問就是又學又問。清代文學家劉開說:「君子之學必好問,問與學相輔而行者也」。
劉開還說:「非問無以廣識,好學而不勤問,非真正好學者也」。
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做學問就是要學要問。光學不問,只做到一半,光問不學,也只是一半。又學又問,才是完整的學問」。
著名詞學家夏承燾認為,「學問」本來就包含「學」和「問」兩個方面。有許多人只知道「學」而不知道「問」。別人10年、20年苦心研究才得來的東西,能問者也許一個晚上即可得之。這是多麼有益的事情。
勤讀書,還要會讀書。做學問講求方式方法。那麼,如何讀書?如何學又如何問?
一、 先思索,不通而後問
不要一遇到不懂不會的東西,就馬上去問別人,自己不動腦子,專門依賴別人,而是要先自己認真地思考一下,這樣就可以依靠自己的努力,克服其中某些困難。
數學家陳景潤說:「對經過很大努力仍不能解決的問題,再虛心請教別人,這樣往往有更大的幫助和鍛鍊」。
好問,必須以多思為前提。書要自己看,問題要自己思考,科目要自己鑽研。實在弄不懂,再去問別人,這樣才能印象深刻,把知識徹底掌握。
做學問需要平心靜氣,倘若心浮氣躁,稍有所困便問東問西,久而久之反而使自己流於淺嘗浮慕。
自學者難得有人輔導,一旦有機會總會想多問幾個問題。最好是請教時不要把問題問「透「,就像迷路時不要閉著眼睛讓人牽著走,而是問個方向自己走一樣,請人在關鍵地方點撥一下,然後自己去思考,這樣費力一些,但收穫會大得多。
二、 要謙虛,不恥下問
孔夫子說:「敏而好學,不恥下問「。
古人云:「恥不知而不問,終於不知而已;以為不知而必求之,終能知之矣」。
劉開說:「理無專在,學無止境也。是故貴可以問賤,賢可以問不肖;而老可以問幼,惟道之所成而已矣」。
問誰?除了問那些學問比自己高的「內行人」以外,也應該問那些學問比自己低的「外行人」,處處請教皆學問。
華羅庚說過:「自學並非關門自學,要有不恥下問的精神,不懂就是不懂,要虛心向懂的人請教。
劉向說:「君子不羞學,不羞問,聞訊者知之本」。不懂就問,不掉身份。不懂裝懂,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