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03-01 來源:電影票房 瀏覽次數:
314683在日前結束的第69屆柏林電影節上,王小帥執導電影《地久天長》的兩位主演包攬了最佳男女主演兩座銀熊獎盃,成為中國影史上首次達此成就的影片。此外,張藝謀的《一秒鐘》、曾國祥的《少年的你》、王全安的《恐龍蛋》、白雪的《過春天》、婁燁的《風中有朵雨做的雲》、王麗娜的《第一次的別離》等影片也先後入圍競賽各個單元(後《一秒鐘》和《少年的你》因「技術原因」宣布退賽)。
王小帥執導電影《地久天長》海報
近年來,越來越多的華語面孔開始出現在三大電影節上,而三大電影節作為與奧斯卡金像獎同級別的世界頂尖電影活動,與中國電影淵源已久。細數世界三大電影節,品味各有不同,對中國影片的青睞程度也不盡相同。
演員王景春、詠梅分別獲得 第69屆柏林電影節最佳男女主演大獎
中國電影在三大電影節
作為三大電影節中商業性最強的坎城電影節,早在1959年就已經與中國電影結緣,由田琛執導的《蕩婦與聖女》成為第一部正式參加坎城金棕櫚獎角逐的中國影片。1962年,由李翰祥執導的《楊貴妃》在第15屆坎城電影節上獲得了優秀技術獎,這也是中國首部在坎城電影節上獲獎的影片。
此後的數年中,也有多部中國電影入圍坎城電影節各個單元,但相較另外兩大電影節,坎城一直是中國影人最難攻略的賽場之一。
張藝謀執導電影《一個都不能少》
1999年,導演張藝謀還因《我的父親母親》和《一個都不能少》兩部影片的參賽問題,與坎城電影節僵持不下。據傳言,張藝謀本計劃將送至坎城參賽,卻遭到當年的坎城電影節主席雅各布反對,稱影片帶有政治偏見,並建議替換為《我的父親母親》。最終張藝謀解釋無果,決定將兩部影片同時撤出坎城,轉投威尼斯和柏林電影節。最終成績也十分優秀,《一個都不能少》斬獲威尼斯電影節最佳影片金獅獎,《我的父親母親》獲得次年柏林電影節的評審團大獎(僅次於金熊獎)。
直至今日,成功奪得最佳影片金棕櫚獎的也僅有1993年由陳凱歌執導的《霸王別姬》一部。在坎城電影節上的中國電影入圍次數少,空手而歸機率高,可見中國電影並不那麼對坎城電影節的胃口。
威尼斯電影節對中國電影則友善的多。創辦於1932年的威尼斯電影節是歐洲三大電影節中歷史最悠久的一個,也是藝術性最強的一個,非常注重創新,推崇藝術,對年輕導演的包容性極強。1989年,侯孝賢憑藉《悲情城市》拿下了第46屆威尼斯電影節的最佳影片金獅獎,成為首部獲得金獅獎的中國電影。
陳凱歌執導電影《霸王別姬》
此後,張藝謀執導的《秋菊打官司》(1992年)《一個都不能少》(1999年),蔡明亮執導的《愛情萬歲》(1994年),賈樟柯執導的《三峽好人》(2006年)以及李安執導的《色·戒》(2007年)先後奪得了最佳影片金獅獎,幾十年來,中國影人在威尼斯電影節收穫頗豐。
三大電影節的最後一站柏林電影節,就如德國給許多人留下的刻板印象一般,政治色彩鮮明,注重藝術與現實的結合,是歐洲三大電影節中最嚴肅的一個。柏林電影節也是中國電影的「老朋友」,在柏林電影節的歷史中,獲得金熊獎次數最多的亞洲國家就是中國。
張藝謀指導電影《紅高粱》
中國的第一座金熊獎獲得者張藝謀曾經在一次採訪中表示:「第五代導演最應該感謝和懷念的國際電影節就是柏林國際電影節。1988年,《紅高粱》獲獎,改變了我的命運,也是中國第五代導演的作品開始受到國際電影界的關注,開始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那次獲獎可以說是中國第五代導演亮相的開始,也是一個時代的開始。」
此後,李安執導的《喜宴》(1993年)《理智與情感》(1996年),謝飛執導的《香魂女》(1993年),王全安執導的《圖雅的婚事》(2007年)以及刁亦男執導的《白日焰火》(2014年)先後獲得柏林國際電影節的最佳影片金熊獎,在其他競賽單元也曾有許多中國影片滿載而歸。甚至可以說,是柏林電影節推動了中國電影的進步與變革,促使更多中國電影走進國際市場。
「藝術家的避難所」
縱覽全世界電影市場,好萊塢電影統領全局已成不爭事實,如今的歐洲三大電影節更像是一個保護電影藝術的群體,以傳統歐洲文藝電影為核心,吸納全球優秀的獨立、文藝電影,藉此維持世界電影市場商業和藝術的平衡。
三大電影節對中國電影的認同,既源於內在需求,也源於中國電影的進步。在歐洲電影節體制的驅使下,發掘其他地區的優秀電影是必然行徑,正如我們的北影節、上影節也會邀請許多第三世界國家參賽一樣。同時,中國日新月異的發展速度致使中國在世界上的政治、經濟地位日益突出,中國導演也在不斷創作出優質的作品,因此,三大電影節更無法忽視中國電影的存在。
導演王小帥
三大電影節離不開中國電影,中國電影人也少不了三大電影節的舞臺。客觀來說,中國電影市場並不成熟,尤其對於藝術電影而言市場十分有限,追求藝術價值的導演在國內市場行走也屢屢碰壁。三大電影節則給了這些藝術電影另外一條出路,一旦作品在電影節中入圍、獲獎,在獲得影響力的同時也有可能獲得海外發行的機會,這是一次雙向選擇。現如今,中國電影在三大電影節上的優秀表現也足以證明,這些中國電影人的成就已經得到了國際市場的認可,藝術價值不容小覷。
不過我們也必須承認,即便已經登上國際市場,中國電影的商業價值仍十分有限。這是一個普遍性的問題,無論在任何國家,憑藉藝術電影掙票房都像是天方夜譚。像去年的奧斯卡金像獎得主《水形物語》,北美票房僅有5740萬美元,這已經是近5年來北美票房最高的奧斯卡最佳影片。而中國電影在國際市場本就不具備太強競爭力,即便是商業片,今年春節檔最大黑馬《流浪地球》其北美票房也僅有幾百萬美元。
中國的藝術電影境遇更為殘酷,唯一入圍第71屆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王小帥導演作品《闖入者》,2015年在大陸上映後僅有1.57%的排片率,最終票房也僅有1003.6萬。殘酷的市場告訴了我們,藝術性和商業性,無法兼得。
《地久天長》劇照
儘管如此,三大電影節和這些遠徵海外的中國電影仍然有著它們不可替代的價值。這些年來,正是這些電影人和他們的作品,讓世界上的更多人了解中國,了解中國的電影。在票房上,中國電影的確很難在短期內實現「趕英超美」,但是在藝術上,中國電影和中國電影人從未輸給別人。